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统的农业分区
本县地形可以概括为“两浅山三条河、四种地貌、西边靠湖”三句话。两浅山:北部是凤阳山,从能仁入境到三和乡出界,县内长约75公里;东部浅山位于县境的最东部,南同滁县交界,北部由大洪山出境。三条河:县内有池、沛、洛三条河,共有72条支流。洛河、沛河流域面积651平方公里,池河流域面积为224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7.5%。四种地貌:本县总的地貌是以岗土旁冲为主,面积约2430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84%;还有浅山、河域阶地、小平原3种,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根椐本县的土地状况,传统的自然分区为:凤阳山一带浅山区面积约343平方公里,以种旱粮为主,如小麦、棉花、花生、小烟、山芋等,土旁冲地带,岗种旱粮,低洼的地方种水稻,土旁地视水利条件而定。县西和县南有小面积的平原地段,基本上以种植小麦与水稻为主。
建国以后,基本沿袭以前的种植习惯,但1976年以前受瞎指挥的影响,一味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许多山岗地也种水稻,甚至把即将成熟的旱粮毁掉种水稻,得不偿失,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1976年以后拨乱反正,恢复生产队的自主权,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传统的种植习惯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农业区划
从1981年开始,全县组织了土地、水利、气象、农机、种植、林业、畜牧、水产、农经、能源、队企业等12个调查组,对本县的农业资源进行了调查,为科学的农业区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本县的地形特点、土壤成份、水利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因素,1983年将全县划分为5个农业区:
(一)北部浅山林、牧、烟区
本区位于本县北部和凤阳交界。从能仁到范岗,沿凤阳山南侧,呈长带状,共65个大队,645个生产队;总农业人口82067人,其中劳力33592人;土地总面积799925亩,耕地总面积198345亩,其中水田91808亩,旱地106537亩;人均耕地2.42亩。本区还包括大金山林场、西洋山林场、泉坞山苗圃场、九山畜牧场、范岗林场及范岗境内的军事汽车学校练习场等7个单位。
本区山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地势北高南低,西部为浅山区,东部为高丘陵,全区林业用地212795亩,占全区总面积26.6%,占全县林业用地62.8%;其中成林面积83263亩,幼林地66161亩,宜林荒山荒地62540亩。但本区土壤肥力较差,其中只有山脚下延伸地带约有30%的农田为山淤土,肥力较好,其余70%的耕地土层浅,结构差,肥力低,广种薄收现象普遍;再者抗灾能力弱。虽有小型水库46座,塘坝1797处,总库容量为5040万立方米,但因水库小,塘坝浅,稍遇干旱,塘坝干枯,作物易受旱灾,遇上洪水又易受涝。
根据该区的特点,该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生产,并努力提高烤烟单产和品质,走林、牧促农有机农业道路。林业应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和四旁隙地植树造林。用材林由81538亩,发展为153264亩,占72%;经济林由437亩扩大到10639亩;特用林由1222亩扩大到3386亩;薪炭林发展到45506亩。牧业以发展耕牛为主,该区的牧草可养耕牛3000头,由现在每户养牛0.69头发展到2头。粮食以旱粮为主,重点抓好小麦。浅山岗地宜种山芋、芝麻、豆类、高梁等耐旱、耐瘦作物,可实行两年三熟耕作制;山脚延伸地带和丘陵区,宜种小麦、大豆、玉米和水稻,可实行一年两熟或三年五熟耕作制。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要巩固老区,发展新区,调整布局,逐步由西向东转移,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压缩或取消棉花面积,其他经济作物则要相应地发展。
(二)西部平岗稻麦区
本区位于本县西部,与长丰县接壤。共116个大队,1161个生产队;总农业人口137675人,其中劳力57365人;土地总面积722250亩,耕地总面积262138亩,其中水田110083亩,旱地152055亩;人均耕地1.90亩,劳动力人均耕地4.57亩;并有可养殖水面42409亩。是本县人均耕地最少、生产水平较高的农业区。此外,本区还包括国营青洛棉种场、孙集稻麦原种场和省属马场湖农场、凌家湖农场。
该区属淮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部和南部为丘陵。水利条件好,本区有两座大中型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46.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6%;另有小型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本区土地平整,肥力较高,高产稳产田约占30%,丘陵地约占30%,该区人均耕地较少,只有1.9亩,比全县平均数低24%;复种指数大,1981年复种指数为199.3%,比全县平均指数高25%。
本区农业发展方向是以粮为主,主攻稻麦并大力发展工副业和水产事业,积极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耕作制度。该区采取一麦一稻,一油一稻,或一麦一豆等一年二熟制的耕作制度是正确的,但由于加大麦稻两熟比重,挤掉了绿肥和养地作物,影响了培肥地力,不利于持续高产稳产,要适当恢复绿肥面积,实行秸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是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和水产事业,充分利用比较稳定的水面发展河蚌育珠和养鱼;另外,利用工业、交通基础较好的优势,发展工副业生产和畜禽生产。
(三)中部残丘旱作区
本区位于本县中部和南部。共有186个大队,1987个生产队;总农业人口237558人,其中劳动力93542人;土地总面积1525250亩,耕地总面积624108亩,其中水田371220亩,旱地252884亩;人均耕地2.63亩,劳动力人均耕地6.67亩。本区还包括国营石塘湖园艺场、解放坝猪场和渔场,是本县人均耕地最多、潜力最大的一个农业区。
本区的地形以岗土旁冲为主。水利条件差、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29.4%;土质为下蜀系黄土,质地粘重,熟土层浅,蓄水性能差,产量低而不稳。是全县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的一个农业区。
本区农业发展方向,在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以猪、禽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及多种经营。根据本区的地形特点,建一些小型拦蓄水利工程,扩大、加深塘坝,提高抗旱能力,摆脱旱灾威胁。
调整作物布局,建立良性循环的耕作制度,鉴于本区目前水利条件差,土壤瘦的特点,在耕作制度上主攻小麦,适当恢复豆类和高梁等旱粮作物面积,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的耕作制度。经济作物稳定油菜面积,扩大花生、芝麻等旱作物面积;充分利用本区闲散荒地、沟埂、渠道、四旁隙地较多的优势,发展以养猪业为重点的家畜、家禽业和加强绿化建设。
(四)池河沿岸粮、油、棉区
本区位于定远县东半部,从南向北沿池河流向呈带状分布。共有118个大队,1128个生产队,还包括国营岱山水库渔场;总农业人口140326人,劳力51560人;土地总面积846730亩,人均耕地2.2亩,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5.90亩。
本区有县境最长的池河水系从南向北迂回流入嘉山县。农用土壤层较深厚而肥沃,水利条件较好,劳力充裕,是本县粮、油和渔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农业区。本区有半数以上耕地处于河域阶地上,土壤是山洪冲积物质发育而成的沙泥土,耕层深厚,适耕期长,有夜潮现象耐旱性强,适宜水旱两用。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属残丘岗地上的粘重黄棕壤类型,其耕作层较浅,肥力较低。其余是湖冲沤泥田,土层深,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结构不良,障碍因素多,养分释放难,有效养分不足。
该区的第二个有利条件是水利条件较好,灌溉面积大,池河水系贯穿中部,除有利提水灌溉外,还有中小型水库65座,大小塘坝4730处,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67.3%,是全县最好的水库群灌区。不利因素是河道迂回狭窄,流水不畅,由于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差,河水带下泥沙多,致使河床淤浅,洪水下泄慢,内涝濒繁,连续降雨100毫米以上,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是该区农业生产中最大障碍因素。
本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油、棉、鱼的生产,努力建成粮、油、棉、渔商品基地。主要措施:合理地调整粮、油、棉布局,总的布局是粮食要稳定面积,进行品种调剂。沿河两岸要主攻小麦,提高单产,灌区要努力扩大水稻面积力争高产多收,相应地减少山芋等杂粮播种面积,扩大棉花面积。有效利用池河、岱山、藕塘、永宁、天河、朱马等乡的优质水面,发展水产事业。全区可养殖水面10万多亩,水面比较稳定,浮游生物比较丰富,以发展渔业为主,部分浅塘可发展藕、菱、芡实及芦苇等水生植物。
根据本区农业生产中的不利条件,须致力于解决河道治理、水利工程配套、增肥改土三问题。鉴于本区河道弯曲狭窄,流水不畅,洪涝较多的特点,要在调剂作物品种、利用生物适应和加强上游水土保持的同时,逐步治理河道,清除淤积,加高河埂,理直弯道,并合理的建立小圩田和活动拦水堤,做到有洪能泄,遇旱能提,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同时,女山湖引淮工程需继续完成,以增强抗旱能力。
本区水利枢纽工程基础较好,但要切实配套,部分毁塘成田的要坚决退耕还塘。并要沿渠建立必要的一、二级提水站,要在保证水稻用水的同时,扩大旱地灌溉面积,确保全面稳产,建成粮、油、棉生产基地。
本区生产水平较高,有机肥略显不足。为此,必须抓好肥源基地建设,扩大绿肥面积,重点推广稻田养萍,并利用青科发展畜牧业,促进再生产,增加有机肥源。
(五)东部浅山林、牧、多经区
本区位于县境的最东部,南临皇甫山同滁县交界,浅山连续至北部大洪山出境,同嘉山县毗邻。共有36个大队,435个生产队;农业人口47940人,总劳力16430人;土地总面积442345亩,人均3.3亩。本区还包括省属岱山林场、藕塘林场、县属岱山羊场和南京军区军事靶场4个单位。该区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部位高,林地面积大。全县最高山峰岱山在该区内,从南到北有皇甫山、磨盘山、岱山、大洪山等浅山连贯。全区共有林业用地90247亩,约占全县林地总面积29.5%,其中成林面积32985亩,幼林面积43367亩,另有省属两个林场的林地51600亩。宜林荒山、荒岗地23895亩,和宜牧荒岗坡地及林间草地约5万亩,是本县第二林业基地。该区水利条件差、旱作物面积大,本区距河流、湖泽较远,仅东南边界处有中小型水库4座,小塘坝虽多,但小而浅,抗灾能力弱,总的有效灌溉面积仅42004亩,旱地在本区占总耕地面积60.7%,多种花生、芝麻、豆类等喜钾作物。再者,农田土壤瘦,障碍因素多,部分浅山岗、坡地上的土壤非石即沙,浅山脚下的冲、沟水田多有潜育层,渍水危害严重,水、肥、气、热不协调,都直接影响耕种和产量的提高。
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浅山区的资源,发展林、牧、副业生产。主要措施是:搞好多种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本区除要在种植业内部合理调整,以旱作物为主外,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茶、桑、果等经济林木一齐上。在浅山的中、上部以发展林业为主,下部发展果、茶、桑及竹林;山麓两侧开辟为专用牧场,培植好牧草,发展以牛、羊为主的食草动物;浅山外围除种植粮食作物外,应扩大经济作物,如花生、芝麻之类。该区要利用有利地形增建山塘、水库,充分利用地形拦蓄地表迳流,提高抗旱能力。
1987年起,定远县实施黄淮海农业开发计划,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9个,即水利、农机、杂交稻制种、改土培肥、农田林网、生猪生产基地、精养鱼塘、粮油生产基地、经果林基地。项目分布在高塘、张桥、郭集、连江、定东、城西、严桥、兴隆等8乡镇,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配套,三年的建设中治理区共完成总投资1886.7万元,占计划总投资1620万元的116%,其中国家投资552万元,专项贷款56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74.4万元。
治理区三年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粮食总产由1987年的8.36万吨,提高到1990年的11.13万吨,总增33.13%;棉花总产由1987年的0.021万吨,提高到1990年的0.039万吨,总增85%;油料总产由1987年的1.2万吨提高到1.27万吨,总增4.1%;水产总产量由1987年的615.9吨,提高到1990年的684吨,总增11.1%;林果总产由1987年的170吨提高到190吨,总增11.8%;农业产值由1987年的5877.75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7131.87万元,农民的人均收入由493元增加到625元。
在农业实施黄淮海综合开发的同时,并着手农业八大基地建设,即商品粮、商品油料、瘦肉型猪、渔业、桑果、西瓜、烟棉麻和农副产品出口八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