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状况
据《赋役全书原编》载,明崇祯年间定远有熟地1414顷74亩5分2厘4毫。康熙五年(1667年)定远旧熟田256顷2亩8分4厘6毫(其他田无记载)。民国8年(1919年)定远土地1335顷。民国20年定远全县面积6050618.49亩,耕地面积1851300.67亩,面积与耕地均占全省第8位。垦植指数30.76,每人平均耕地亩数4.48亩。垦植指数、人均占有耕地亩数皆高于凤阳、来安、全椒、滁县、嘉山、天长。民国34年,定远耕地面积1851300亩,平地面积1014260亩,山地面积53020亩。
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1713287亩,其中:水田974900亩,旱地738387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耕地面积为2040240亩,其中:水田1125900亩,旱地914340亩,水浇地55805亩。至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时,全县耕地面积增至2126000亩,其中:水田135985亩,旱地925040亩,水浇地65000亩。从1949~1958年,10年间大力发展生产,新垦荒山荒地面积较大,新增耕地面积412713亩。随着区域的变更,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征用了部分土地,以及农民建房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65年杜集区的5个公社划归长丰县。1980年全县耕地面积缩减到1555771亩,其中:水田865959亩,旱地689812亩,水浇地25005亩。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快,国家基建占地、集体乡镇企业用地、私人建房用地增大,1983—1990年基建用地32848亩,其中国家基建用地约占三分之一。1980—1990年开荒新增耕地面积27133亩。10年间实际减少耕地面积5829亩。 定远县若干年份耕地面积表

二、土地管理
解放初期,土地所有权属私人所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土地所有权属公有。1956—1965年建设用地须经县人民政府审批。1966年至1975年,建设用地的审批权归民政局。1976至1987年,城乡建设用地的管理和规划皆由城乡建设局农村建设股主管。
1987年,省人民政府根据上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决定,从1987年4月1日始开征耕地占用税。1987年至1990年累计征收耕地占用税款154.8万元。
1988年6月,组建县土地管理局,6区2镇也相应地建立了土地管理所,53个乡镇配备了土地管理员,525个行政村皆配1名土地信息员,形成县、区、乡、村四级土地管理网络,同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土地管理法》。1989年3月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省政府办公厅(88)49号文件精神,县政府决定在定、炉两镇和6个区镇开展国有土地申报发证工作。定城镇应申报1102个单位,3872宗地,已申报967个单位,3795宗地,已申报的土地占应申报的98.1%。炉桥镇应申报338个单位,1100宗地,已申报334个单位,1098宗地,占99%。本县成为全地区最先完成土地申报、登记发证工作的先进县。6月31日行署土地局在定远召开全地区城镇国有土地发证大会,充分肯定了定远土地申报发证工作。
1980~1988年,违法占地、滥用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土地局成立后完善征地手续,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依法用地,节约用地。在办理单位用地时,做到批前服务、批审把关、批后监督,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帮助用地单位选址、定址、核算用地面积。另外在农民、居民建房用地方面,坚持既要制度健全,手续合法,又要方便群众,从简从快。农民占用耕地建房,需填好宅基地申报表后,经队、村、乡、区土地管理所签字盖章,县土地局审查,报县政府批准,县政府委派的乡(镇)土地管理员做到“三个到场”、“四个一致;”即批前勘察到现场,批后动工放线到现场、竣工验收发证到现场;“申报表”、“管理费收据”、“宅基地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四一致。由于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依法管理土地,有效地遏制了滥占土地之风。三年来国家建设计划用地265亩,已用258亩,占计划91%;乡镇集体建设计划用地525亩,已用258亩,占计划54%;农民、居民建房计划用地1290亩,实用1228亩,占计划的95.2%。
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局关于部分地方政府越权批地情况的报告》和省财政厅、土地局《关于印发“安徽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申报、登记、发证暂行办法”的通知》,共清查了违法占地建房的历史遗留案件2120件,占地1996.61亩,已处理1811件,收回耕地1656.92亩,分别占总数的85.4%和83.1%。
1990年省政府确定11月1日为“土地警钟日”。这天,县主要负责人身披彩带,走上街头,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县6区2镇53个乡这一天分别召开了各种宣传会议1895场次,印发宣传材料83800多份,唤醒人们珍惜土地的意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