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桑蚕
我县养蚕历史悠久,早在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全椒知县李伯寿就曾“劝课农桑”。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桑,西北乡所在多有,野生者曰花桑,多葚。近二十年往往辟良畴以植之。”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28年),全县年产蚕茧已达六万多斤(据《安徽通志》记载)。民国十六年,中国现代著名昆虫学家、蚕桑专家常宗会博士(全椒籍人)基于对家乡的关心,亲返全椒指导新法养蚕,并提供改良蚕种近500张。民国二十年常又派其学生、“蚕业改良会”毕业生丘良、先生(全椒襄河镇人)带领16人回全椒,主持由中国合众蚕业改良会和当时全椒县国民政府合办的“蚕桑指导所”工作,指导农民采用新法养蚕,散发湖桑苗20万棵,推广改良蚕种一万五千张,并开展养蚕竞赛和奖励,促进了全椒养蚕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每年产鲜茧均在100万斤以上。特别是县内出产的高塘丝(现为东王乡)倍受南京织缎业的欢迎,在南京拥有独家商号。每届收蚕之际,沪、宁一带茧商即派人来县建造烘茧灶,设行收购。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全椒,桑林绝大部份遭到毁坏(据档案资料记载,全县战前有桑树3500万棵,战后仅存万余棵),自此,我县的养蚕业一蹶不振。
建国以后,1949年全椒尚存桑树5000余棵,五十年代政府为恢复和发展桑蚕养殖事业,开始调整茧价,引进蚕种,贷放桑苗。1955年4月,从江苏引进改良蚕种200张,当年收获改良鲜茧1946斤、土茧5654斤,并新育桑苗20亩。1957年又推广春蚕种“华×瀛文”165张,并新育桑园667亩,共有桑田733亩;当年收获鲜蚕6600斤。自1958年“大跃进”以后,接着1959、1960、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桑蚕养殖再次受到严重挫折,到1962年全县鲜茧收获量仅1400斤。1964年“四清”运动期间,曾大力提倡养蚕,1965年全县恢复桑园面积共600亩,当年收鲜蚕一万一千斤。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以及“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桑蚕养殖业始终未发展起来,桑园不断减少,自六十年代末至七、八十年代每年全县保有桑园面积仅为百亩左右,收鲜茧5000斤左右,最少年只收1100斤(1979年)。1984年全县有桑园279亩,收鲜茧4300斤。
二、蜜蜂
建国前后,县内有少数人饲养蜜蜂,酿造蜂蜜,但数量一直很小。1955年县白酒农场、1959年马塘湖农场、1963年兴云农场、1976年半边河林管站均先后饲养过蜜蜂,饲养量较大的半边河林管站最多时饲养50箱。进入八十年代,农村多种经营广泛开展后,养蜂业有所发展,1981年全县养蜂195箱,1982年达441箱。其中西王乡青年农民陈良文一户就饲养了150箱。1983、1984年没有新的发展。
五十年代以前,我县主要蜂种为本地土种蜜蜂——中蜂,也有人专事收养野蜜蜂。1955年白酒农场从外地引进十箱意大利蜂,自此中蜂即被淘汰。
我县养蜂虽少,但每年当刺槐、油菜、红花草(又名紫云英)、芝麻、枣树等蜜源植物开花季节,均有一批江、浙等地养蜂户来我县流动放蜂,蜂蜜就地出售,故供销部门每年均可收购蜂蜜十万斤以上,1977年最高达37万余斤。县产蜂蜜质量以红花草、枣树花蜜为最好。
上一篇:第一节 种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