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集
我县采集对象主要为中药材。县内中药材资源丰富,采、用历史悠久。据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记载,主要中药材有黄精、薯蓣、茺蔚子、苍术、稀莶、麦门冬、艾、白牵牛、黑牵牛、芫花、益母、蓖麻子、旱莲、金银花、桔梗、荆芥、柴胡、山楂、枸杞、茱萸等。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除以上所记外,还有明参、丹参、苦参、沙参、内百合、马兜铃、紫苏、龙胆、薄荷、藿香、夜交藤、络石藤、忍冬藤、瓜蒌(根为天花粉)、山药、葛根、何首乌、半夏、百部、三棱、白芨、射干、白蔹、玉竹、漏芦、茵陈、石苇、马勃、青黛、贯仲、红茜、车前、芫荽、五加皮、天门冬、板蓝根、威灵仙、桑寄生,以及黑料豆属类。
建国以后,中药材采、用品种逐年增加,1985年中药材普查统计,现有中药材176科、501个品种,其中属植物类药材118科、425个品种。为群众采集、销售并临床应用的主要有皂角、皂剌、芡实、银花、何首乌、葛根、南山楂、槐米、虎杖、旋复花、白头翁、萱草根、半枝莲、夏枯草、白蔹、白芨、玉竹、黄精、半边莲、松花粉、白癣皮、苍耳子、篇蓄、艾叶、椿根皮、桑白皮、柏子仁、百部、茜草、地榆、天葵子、仙鹤草、益母草、野菊花、柴胡、夏枯草、茵陈、苦楝皮、马鞭草、猫爪草、紫花地丁、百蕊草、龙胆草、射干、泽兰、佩兰、漏芦、冬葵子、合欢、太子参、土枸杞、花椒、芫花、狼毒、草大戟、鬼箭羽、石蒜、苍术、地骨皮、菟丝子、铁扁担、光菇、青木香、蒲公英、车前、青蒿、青箱子、莲、藕、荷叶、威灵仙、鹏跖草、三白草、菖蒲、墨旱莲、红花、薏仁米、白扁豆、玫瑰花、贝母、辛夷、白芍、赤芍、白芷、栀子、望江南、天南星、土元、银杏、地柏叶、响铃草、枸骨、西河柳、接骨术、盐肤木、垂盆草、海金沙、脱力草、拐枣、川楝、蛇葡萄、黄柏,香五加以及较为名贵的滁菊花、桔梗、明党参、南沙参、紫丹参、枣仁、半夏、黑三棱、徐长卿,稀有品种杜仲等。全县动物类药材共58科76个品种,主要有蟾酥、鸡内金、蜈蚣、龟板、鳖甲、斑蝥、青娘虫、红娘虫、刺猬皮,乌蛇等。
植物类药材,多数为野生,少数为家种。家种的有滁菊、红花、薏米仁、白扁豆、玫瑰花,以及建国后从外地引种栽植的贝母、辛夷、白芍、赤芍、白芷等。此外,黑三棱、半夏、桔梗、天南星、土元、银杏、杜仲、薄荷等品种,既有家种,也有野生。
建国以前,群众采集的中药材(包括少数家种药材)一般均出售给私人药店或外地商贩,数量不大。建国以后,由国家统购统销,据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全椒办事处药材收购统计表统计,全县两年共收购桔梗、明党参、柴胡、黑三棱、沙参、百部、茵陈、地骨皮、丹参、灵仙、白头翁、何首乌、鬼箭羽、青木香、白癣皮、马勃等30余种药材总计24万斤,价值七万余元。1957年县药材经营处成立后,收购药材品种发展到80余种,40余万斤,其中桔梗13万斤,夏枯草四万斤,收购总值20余万元。1960年在原药材经营处的基础上成立县药材公司,药材收购品种增加到150种左右,正常年景收购量达40余万斤。1965年收购量最多,为90余万斤,产值100余万元。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中药材收购量大幅度下降,1968年统计为20余个品种、7300斤,产值4000余元。1971年,卫生界推行“一根针、一把草”的治疗方式,中药材采集量和销售量又开始回升,但始终没有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七十年代末,农村经济政策放宽,多种经营活跃,药材采集和收购水平又有所提高,1984年收购品种达到170余种,收购量59万斤,价值76万元。
附:滁菊、明党参、酸枣简介
滁菊。滁菊为我县较为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其收购量约占全县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占全国滁菊产量一半以上;运销日本、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地。据调查,早在清朝末年,我县复兴乡河西村朱姓农民,即开始种植滁菊,而后,逐年发展到三合、马厂一带。民国十九年产量为2000斤。由于当时农民占有土地少,滁菊收购价格偏低,因此,种植面积受到限制,直到建国初期,年产滁菊仍在2000斤左右。建国以后,农民分得土地,菊花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民种菊的积极性,1953年产量达到1.4万斤,产值5.6万余元。此后,逐年均有所增长,1965年种植面积为7000亩,产量为76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68年仅收购了1000斤。自八十年代以后,每年保持在20万斤左右,1984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总产26万斤。
明党参。我县野生明党参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向有“华东明党”之称。县西北丘陵山地和中部岗丘土地均有生长,黄栗树、周岗、三合、马厂等地较多,民国以前即有采集入药的记载。建国以后,据药材收购部门资料统计,五十年代初年收购量均在5000斤左右,1957年上升到2.1万斤,1979年达到十万斤,为历史最高记录。自1962年至1984年,累计收购量50万斤,产值80余万元。远销上海、广州、四川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
酸枣。我县酸枣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管坝、马厂、三合、周岗、黄栗树、石沛、谭墩、草庵、东王、大墅等十多个乡的山地均有生长,总面积约5000亩以上,年产鲜枣70万斤左右,其中三合一乡即有3200亩,年产45万斤左右。
酸枣仁作为药用商品,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药材收购部门平均每年在县内收购鲜枣约十万斤左右(折枣仁2000余斤),最高的1979年共收购16万斤(折枣仁3200余斤)。
二、狩猎
据旧县志记载,民国以前我县野生动物属毛类的有兔、狼、黄鼠狼、獐、獾、獭、麂、野猫、野猪、虎(野猪与虎较少,偶而出现),属羽类的有雁、燕、鹊、鸦、雀、鹰、鹭、鸠、鸽、野鸡、野鸭、八哥、白头翁、布谷鸟等。随着人口的增长,荒山野地的大量开发利用,除野猪、虎早已绝迹外,其它野生动物在数量上也不断地减少,狩猎业越来越不景气。特别是建国以后,可猎获的野生动物只有兔、黄鼠狼、野鸡、野鸭、麻雀等几种。
野兔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六十年代以前,每年可捕上万只。七十年代以后,捕获量已越来越少,每年数千只左右。黄鼠狼全县各处均,年捕获量约在四、五千只,1964年捕获量最高达8700余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源渐少,外贸部门曾于1981年在界首等地投放一批人工繁殖的幼黄鼠狼,以补充自然资源不足。野鸡俗称山鸡,多生于山区,丘陵次之,圩区较少。一般多在冬、春季捕猎,由于其数量渐少,近年来已被政府列入保护范围,限制捕猎。野鸭多生子圩区及山丘地区较大水面。五十年代中期,襄河渔业大队曾有60多人在赤镇、官渡、陈浅一带圩区以捕猎野鸭为生;1955年捕野鸭三万多只,1956年捕5.5万只。随着农田基本建没的进行,圩区空白水田、冬沤田面积缩小,野鸭数量渐少,现在除几座大、中型水库可见成群野鸭外,圩区及一般小型水库已很少见到。麻雀全县各处均有,而且数量多,但作为一项副业进行捕捉的仅赤镇一地。捕捉麻雀的手段主要为张网诱捕,一网少则数十只,多则数百只。此外,狼、獐、麂、獾等五、六十年代也属猎获对象,现狼、麂已近绝迹,獐、獾也十分罕见,均被政府列入野生资源保护对象,禁止捕猎。
上一篇:第二节 养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