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设治之初,全县仅有二、三名西医和几十名中医,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医增至10多人,中医50多人。建国后,1950年,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加强了中医、西医医疗工作,全县中医、中药人员70人左右,少数在城镇开业,大部分在各乡村集镇。
1954年10月、12月,县相续召开两次卫生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中医进行统筹安排。1954年统计,全县有中医联合诊所9个,中西医联合诊所11个,中医个体诊所49个,已参加联合诊所和私人开业的中医118人,中药15人,1956年,县医院和两个区卫生所(潘村、涧溪)吸收社会上较有名望的中医毛梓敬、薛硕甫、谌运甫、华雅亭、郁新思、郁颜平等参加医疗工作。同年,县卫生局制定西医学习中医计划,县卫协会成立中医讲座小组,1958年,在大办医院时,社会上中医117名被各公社卫生院吸收,从事中医工作。县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肝炎、泌尿系统感染、流脑、乙脑、胆囊炎、肾炎、泌尿结核等,均取得一定疗效。1979年9月,县卫生局汇集全县中医验方150个,编成《经效方评介》,供全县中医临床参考。1984年,全县有中医师19人,个体开业中医34人。还有一批中医工作者,从事医疗工作。1983年,经县决定筹办1所中医院,1984年6月经省卫生厅批准,在明光区医院基础上,成立本县中医院后,中医医疗工作了进一步发展,县中医院实行中西医疗相结合,院内医疗自1988年至1990年增添了必要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增至70余名,院长、副高级主任医师赵三运及中医师陈文忠等一批医生医疗经验丰富,对普通常见病及小儿科、内科、肠道传染等科方面,疗效不断提高,治愈率达90%以上。近年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例疑难病症,对脉管炎治疗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西医由1937年只有4名。1990年达720人,县人民医院设备齐全,以西医治疗为主,兼设中医科,在儿科、内科、外科、传染病科、妇科等方面,都有一批具有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医生,有高级主任医师多人及放射、化验、针灸、理疗等医务人员,承担全县各地前来治疗疾病的主要任务。1990年来,省、地、县拨款及医院自筹资金共200多万元建成明光龙庙山新院门诊、住院部大楼,原县人民医院改为门诊部,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住院床位大大增加,并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水平。全县有区、镇、乡医院共42个,医务人员(包括中医)600多人,各区、镇、乡医院自1986年、1987年经过数次整顿,充实了医务人员,增加必要设备,医疗水平亦有相应提高。
1990年,全县县、区、镇、乡医院(联合诊所)和防疫、保健等医疗机构共75个,病床床位数920多张,1153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