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
(一)发行:书刊发行工作,设县后,县城三界和主要集镇明光、管店、古沛等地均由私营文具店和书店经营,也有私营书摊,铁路沿线主要集镇明光书店有文华、开文两家。经营人李门道、张根成。两家书店均设于明光北大街,经营书籍和笔墨、簿本等文化用品。书籍主要是小学国文、算术和四书、五经之类。之后,一般中小学课本,都由学校自行订购。
建国后,书刊均由本县新华书店经营。嘉山县新华书店始建于1949年11月,设于明光南大街,始有工作人员3人,主要经办和出售有关政治理论和党的政策、干部学习丛书及群众文艺等书籍,为机关、干部、职工、群众、青少年提供学习书刊和各种读物。
1950年3月,工作人员增至4人,除供应经销书籍外,还逐步向全县供应农民识字课本、职工教材,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中心任务的书刊、干部学习材料等。1952年7月,本县新华书店工作人员5人,书店业务也进一步扩大。1960年,县新华书店营业门市部扩大后,全年图书发行量有所增加。
本县新华书店的经营方式和供应推销工作也不断提高,营业门市部除经常性供应书刊外,并由书店干部组织人员采取赶集下乡形式,利用“逢集”推销书籍,扩大了图书发行量。1950年全年发行书刊10万册,1951年发行增至15.2万册, 1952年发行18.4万册,1953年全县发行各类图书、课本共35万册。从1958年至 1966年,新华书店图书发行量逐步增长。
1967年筹建县新华书店大楼,至1969年于明光大马路建成新华书店大楼,扩大了门市部,书店组织发行和供应的书刊、年画、课本等各类书籍,成倍增长。1979年,新华书店全年发行书籍为132056册,销售金额为332881元。1983年发行图书
1893844册,销售金额623406元。1985年发行2337690册,销售金额为1018377元。1985年12月又面向社会试行销书,全县发行达2580728册,销售金额104892元。全县36个乡(镇)供销社均办理图书发行代销。另有季节性发行摊点10个。 1990年全县发行达3890000册,完成销售额263.5万元,比1989年215.6万元增长20%。本县新华书店经理先后为充习生、金士廷、张如蕴、丁永祜等同志。
(二)馆藏:民国24年,在明光南大街三元宫设立图书馆(原名“民众教育馆”),收藏图书586册,图书馆馆长侯锐,指导员姚澈。民国37年(1948)民众教育馆向外开馆,图书收藏量仅300余册。
建国后,于1949年设立县文化馆(民众教育馆),馆内专设图书室,至1950年,图书收藏量由1948年的300余册,增长到3000余册。1951年元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寄赠本县图书300余种,增加了图书收藏量。1955年7月,县文教科成立“旧图书审查小组”,共收集旧小说930册,连环画892册,对图书收藏进行审查、整顿。之后,图书室每年平均增加书籍约800册左右。1958年全县不少区办起图书室及民办图书室,共20个,藏书3000余册。1965年县图书室藏书达万册左右。1966年,“文革”开始后,图书室遭到破坏,图书被焚烧、散失,其中中国古典小说及史料被毁坏的程度最为严重,图书工作陷于停顿状态。但民间知识分子还千方百计地珍藏了一些古籍书。
“文革”后,县内图书收藏量逐年增加,1979年县图书馆的藏书量为27500册。 1983年,县直机关、团体、学校的藏书量为6238册。至1988年底,县图书馆藏书量为48630册,县图书馆备有重点书籍《二十五史》、《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十三经》、《中文大辞典》、《资治通鉴》、《佩文韵府》、《大藏经》、《辞海》以及各种年鉴等。
(三)借阅:1948年10月,本县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阅览两室。1949年至 1956年,县文化馆图书室设有阅览室。1963年,县图书管理人员为解决农民读书难,增加了流动阅览点,全县共有图书流动点14个,图书箱4个。1965年,图书室开始面向农村,供应图书18000册,农村图书组发展到50多个,读报组发展到 1100个,扩大了图书阅览的范围。“文革”期间,图书停止一切借阅活动,阅览室也随之关闭。1974年,县图书室的阅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室较为安静,备有桌椅,安装了电风扇,订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百余种。同时,县图书室扶持城乡建立图书网,1975年后,本县管店、古沛、津里、苏巷等公社相继建立25个图书室。1976年5月,图书室随文化馆迁至新建大楼后,开始健全借阅手续,读者持单位介绍信,交一元押金,领取借阅证。读者持借书证,每次借阅为15天,周转率较快。1978年,县图书馆采取重点照顾和临时租借方法,对部队战士、电大、函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农村教师等优先办理借书证。1984年10月,县图书馆对1977年以来办证的读者2535人(包括临时读者证237个)进行更换旧书证,又新增了500名读者。
1979年,县图书馆单独设立,不久,全县有12个乡(镇)建立了图书室和图书巡回借阅网点,共借阅图书约10000余册。1981年,县图书馆利用晚间为儿童阅览服务。1982年,1983年,县图书馆少儿专题阅览室接待小读者分别为6400人次、 57000人次。1984年5月,图书馆又增开儿童阅览室,订购儿童刊物280种1500册。阅览室座位增至180个,订有各种刊物308种,报纸65种,丰富了阅览活动。图书馆与县工会等部门还组织了“振兴中华读书报告会”等专题活动,推动读书阅览工作。1990年县图书馆由县拨款新建一座图书馆,新建图书馆为三层楼房,式样新颖、朴实,位于龙山路右侧。1990年县图书馆及各地图书室的读者增至8000余人次,共借阅图书约3000余册(次),进一步普及了科技文化知识,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
二、档案
本县成立档案资料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档案馆。1964年8月24日改为档案管理科,至1969年四月恢复档案馆(组织部人事档案室并入档案馆),1977年又恢复组织人事档案与文书档案分开管理。“文革”期间,1975年5月县革委会办事组成立档案小组。1984年设置档案局。1985年开始新建档案馆楼,建筑面积为1135平方米,于1987年10月竣工。其中库房面积744.6平方米,占66%,具有抗热保温、防尘、防风、防潮、防光条件和水、电隔绝措施。档案馆藏方面。馆内开始保存管理县委、县政府建国以来档案和部分革命历史档案及本县解放前国民党政府部分档案及各种资料共23509卷(册),档案33个全宗,计9057卷,各种资料13大类 14452册,其中1932年至1948年档案一个全宗98卷,有关本县历史和民国7年
(1918年)李氏十九代孙李泽恒编岐阳李氏家谱档案4卷及历年搜集的1939年至 1949年革命历史档案24卷。建国后档案25个全宗,7393卷,1949年至1978年县委、县政府全部档案,县直部、委、办、局、群团1966年前档案,科技档案计69卷。专门档案计1595卷,其中有人口普查、会计档案、个人档案、土壤普查档案等。
本县档案馆1985年以来逐步充实人员,新建了一幢档案楼,对馆藏档案进行初步整理,逐步实现管理系统化。自1980年至1985年共接待查阅各种档案5000余人次。为落实党内各项政策和提供各项工作档案资料依据发挥了一定作用。 1985年来,由于省、地拨款,县财政重点支持,新建档案馆楼房一幢1250平方,档案保管、整理、利用工作进一步开展。1988、1989、1990年3年中重点分口整理各科、局、室档案600多卷,并为各部门和编史修志工作提供了一批档案资料。县档案局、档案馆还组织人员编写、整理一批专题资料,提供各级领导和部门参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