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文学创作:清代,吴棠著有诗卷《挽温平方伯》、《仲冬月督兵拉家湾圩寄内》、《和李实夫邑侯别盱眙士民原韵》、《喜李实夫侯仍留盱眙署任再前韵》、《望三益斋归田诗草》等。民国时期,李泽同著有旧体诗:《梁山道中》、《再题香花寺》和《明光十六景》等。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两文艺方针指引下,五十年代初,县成立文研会,各区成立文联小组,以业余创作人员为主体的创作队伍,进行业余创作活动。1952年,陆庭植曾创作以反映搬运工人生活和反把头斗争为题材的歌剧《明光河》,公演后,收到良好效果。五十年代末,本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 1958年11月,县成立了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组织了35个文学创作组。同年10月创办文艺刊物《奔腾》,至1960年6月共出刊19期。1960年3月,县召开了首届文代会。
十年动乱时期,文化艺术活动为“样板戏”代替,形成文艺上的“一花独放”的冷落局面,群众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政治思想和文艺创作上经历了拨乱反正,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本县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同时文艺创作活动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出现了新的局面,专业、业余作者大量涌现,他们积极深入生活,结合工农业生产进行创作活动。1979年至1984年,本县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小说、民间传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先后在《安徽日报》、《江淮文艺》、《乡音》、《文化户列传》等报刊发表,作品在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上新颖多姿,具有一定质量水平,发挥了一定的教育作用,1985年至1990年又先后创作与发表了各种题材创作100多篇。
诗歌方面: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诗歌创作出现了新气象。1960年后,县文化馆每年编印出刊诗歌集1至2册,推动本县业余诗歌创作,1978年至
1990年,本县诗歌专业和业余作者诗歌创作,硕果累累,本县专业和业余作者作品,在《江淮文艺》、《雨花》、《安徽文化报》等报刊上时有发表。
本县戏剧创作不多,新编古装戏《唐太宗与戴胄》获得1979年安徽省戏剧调演创作奖,后更名为《戴胄护法》。
附:建国后本县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文学作品一览表

艺术创作:建国后,本县专业和业余作者积极深入生活,创作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先后在《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农民画报》、《新观察》、《摄影世界》、《为了孩子》、《乐坛》、《江淮文艺》、《天津演唱》等报刊上发表。这些作品反映了党和人民在各个时期的活动,也反映了人民生活各个侧面,使广大群众获得了艺术享受和思想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艺术创作昌盛时期,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远远超过建国后的任何时期。1982年,张荫曾摄影作品《鹅场》获全国优秀摄影作品金牌奖。并被选入参加了尼日利亚、加纳、贝宁、多哥、纳米比亚等国展出。《新风》获1982年江淮大地摄影展览一等奖。吴志远摄影作品《义务解说员》获《摄影世界》一等奖,本县作者创作的《小浪花》被评为安徽省少年儿童歌曲三等奖。1985年至1990年又有30余幅摄影作品获奖。
附:本县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部分艺术作品一览表:

上一篇:第五节 戏 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