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剧种
(一)京剧
30年代初,本县始有京剧清唱,明光等地出现一些业余京剧爱好者,大都是中青年知识分子。使本县京剧成为业余主要活动。建县两周年时,京剧爱好者应邀前往县城三界演出《碰碑》、《捉放曹》、《起解》等折子戏。抗战爆发,本县京剧演唱活动中断。四十年代初,又渐渐恢复。1940年,一些乡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涧溪嘉峰京剧团,共30余人,逢年过节,在唐王寺内演出京剧传统戏《追韩信》、《大回潮》等折子戏。1941年应邀到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涧刘郢和新四军五支队十团所在地西高庙慰问演出。1942年,明光京剧爱好者,经常聚集清唱,组织京剧组,业余活动,地点为复兴宫民众教育馆,演出《四郎探母》、《追韩信》等。建国后,京剧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4年元月,凤阳县临淮关新生京剧团来明光演出,后改为新生京剧团。1954年10月舒城县普庆剧团调来嘉山,经常演出剧目有《甘露寺》、《真假李逵》、《失空斩》、《十三妹》等。1956年普庆剧团划归嘉山县领导。1960年3月,普庆剧团改为国营剧团,更名为“嘉山县京剧团”,同年10月,又与定远新生剧团合并,扩大了嘉山京剧团。1964年8月,县京剧团开始演出现代戏。至1965年底,县京剧团演出的剧目有《自有后来人》、《南海长城》、《白毛女》、《怎么谈不拢》、《丰收之后》、《审椅子》、《红嫂》、《风雷渡》、《红花给谁带》、《女队长》、《红军女儿》等现代戏,并创作演出大型现代京剧《平湖怒涛》。同时,京剧团吸收了一批业余水平较高的演员,如李慧春、郑永春等。
“文革”期间,剧目越演越少,只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沙家浜》等。
粉碎了“四人帮”后,县京剧团排演了大型现代戏《八一风暴》和古装戏《逼上梁山》、《十五贯》及中小型戏剧《园丁之歌》、《送粮》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79年本县创作排演的历史剧《唐太宗与戴胄》,获省、地文化部门颁发的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1978年至1979年,县京剧团排演的主要剧目还有《红娘》、《李慧娘》、《海瑞罢官》、《春草闯堂》、《凤还巢》、《勘玉剑》等历史剧。
1982年,县京剧团实行经济包干制。同年十月,县京剧团撤销,部份老艺人转至县文化部门。
(二)泗州戏
泗州戏是流行于嘉山县主要剧种之一,其渊源是由“拉魂腔”(流行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柳琴戏,统称“拉魂腔”)。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建国前,逢年过节,本县广大乡村人民非常喜爱,民间自行组织的班子很多,应邀在乡间流动演出。以打击乐和简易的弹拨乐伴奏为主。农闲演出,农忙务农,以演传统的生活小戏为主,如《拾棉花》、《走娘家》等。
1951年4月,淮北泗州戏艺人魏玉林、李如道、许开明、张圣贤、何兰英、王宝莲、王桂荣等十几人,自行组织的泗洲戏剧团,流动到我县明光大戏剧演出。先后演出的有“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有关剧目。在嘉山县文化馆的帮助下,进行了学习和整顿,又吸收一些泅州戏艺人,于同年十月正式成立“嘉山县人民泗州剧团”,成为我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民间职业泗州戏剧团。经过六个月的学习和整顿,剧固有了新的阵容。演员较整齐,业务状况良好。1952年,排出新戏后演出达 102场,观众达37000多人次。1953年1至9月,共演出204场,观众达204000人次。嘉山县人民泗州戏剧团,不仅在县城明光受到群众好评,而且在周围邻县有一定的影响。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王天宝借当》、《三上轿》、《皮秀英四告》、《薛刚反唐》、《大书观》、《西岐州》、《双槐树》、《风仪亭》、《罗鞋记》、《赵美容观灯》,改编古装戏有《孟姜女》、《西厢记》、《吕布与貂婵》、《陈妙常追舟》;现代戏《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刘文明站稳立场》、《不卫生的害处》、《烟鬼转变》;创作剧目有《解放了的二毛子》等。
1952年冬,县泗州戏剧团,曾赴小柳巷治淮工地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10月赴滁县专区汇报演出创作剧目《解放了的二毛子》后,剧团被滁县地区接收。
(三)洪山戏
洪山戏曾经流传在我县自来桥、涧溪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洪山戏原产生在江苏柳河一带,后流传到来安和嘉山自来桥等地山区。1943年,在我县抗日根据地自来桥成立了洪山戏剧团,演职员有干部、教师、青年学生和群众等三、四十人。由金业勤任团长。自来桥洪山戏剧团,除演出传统戏以外,还配合抗日战争,深入各地和敌后,自编自演了大量抗日文艺节目。抗战胜利后1946年,部分演职员随部队北撤,剧团停止了活动。洪山戏的特点是:由锣鼓伴奏,唱腔淳朴热烈,适宜表现短小精干的内容,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二、剧院
设治之初,本县无剧院,民族民间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大多在街头、广场进行。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明光始有一座铁皮简陋戏院。有二百多条木制长凳,仅能容纳四、五百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均不能演出。勉强演出也是透风漏雨,观众苦不堪言。
建国后,对明光大戏院进行了部份改建,1960年,县委、县政府为改善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对明光大戏院进行彻底修建。拨款20万元改明光大戏院原东西方向为南北方向。改铁皮木板结构为砖瓦结构。观众座位重新新置木靠椅,1961年竣工开演。改建后的大戏院,省内外许多规模较大的剧团均来此演出。
1980年,明光大戏院遭受洪水侵袭,观众厅一至十九排,被洪水淹没,主体工程受损。同年9月,大戏院正式停业改建,扩大总面积,改砖瓦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翻建观众厅、舞台,安装了翻板椅,顶灯、壁灯和吹塑天花板。1984年,明光大戏院又增建三层楼化妆室、宿舍楼。改建后的明光大戏院票房、机房、舞台、灯光、乐池配套,可容纳观众1060人。
1975年明光大戏院开始配备了电影机。既接待省内外的剧团,又加映电影,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木偶戏剧团、南京市青年京剧团、南京市越剧团、苏州市京剧团、濉宁柳琴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安徽省杂技团、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宿县泗州戏剧团等均来此演出过。著名京剧演员宋展荣,著名黄梅戏演员鲍志远、潘,著名泗州戏演员肖荣花等曾先后来嘉山县明光大戏院登台演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