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文物工作,建国后,由县文化馆兼管。1979年至1984年9月,县文化局管理。1984年10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配备专职文物干部。1979年,津里乡兴建红旗圩时,发掘汉墓十余座,清理出近百件汉代器物。1981年春,对旧县的火神庙、古戏台、嘉祐院三处古建筑进行全面勘查,1982年,拨款维修旧县古戏台和火神庙,同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对本县横山乡境内的法华禅庵塔进行实地考察,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至 1986年,对全县36个乡(镇)进行全面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15处,古墓葬26处,古城址5处,古建筑6处。征集出土文物和流散文物一百余件,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1985年春,举办了《嘉山县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加强文物保护工作。1986年至1990年,经过调查和水利工地发掘,又出土一批文物。
一、馆藏文物
县文物管理所至1990年,馆藏文物有:
1979年10月,发现一铜鬲,保护完好,无缺损。鬲通高15.8cm,口径14.8cm,三足,弧档、腹部弦纹,净重1.95公斤,制作精细,造形典雅。经鉴定为商代烹煮器。
青铜剑:1981年4月,在石坝乡回收站发现,剑身折断五截,剑身光滑无锈,剑口锋刃无残缺。剑体通长54.7cm,剑身长44.7cm,经鉴定此物为战国时代的兵器。
铜弩机:1981年秋,卞庄映山村农民王立仁在犁田时发现,为汉代兵器。
四神十二生肖像:1983年春,卞庄映山出土铜镜一面。圆形,直径18.2cm,沿厚0.8cm,净重0.6公斤,外区有两道弦纹,等分十二生肖。造形生动逼真,初步鉴定为隋代文物。
管军万户府印:1983年6月25日,管店乡破山村农民锄地时拣到铜印一方。印的边长7.8cm,厚1.5cm,把钮高6.6cm,净重1.3公斤。印文“管军万户府印”六字,阳文,左背面有“龙凤四年二月□日造”和“中书礼部”;右背面刻有“管军万户府印”。印为元末农民起义军所用。管军万户府印1986年参加安徽文物珍品展览,被评为全国一级文物藏品。
刻花白瓷瓶:1979年冬、旧县镇在水利施工中,出土一件刻花白瓷瓶。瓶体通高26cm,颈高10.5cm,口沿略残,深腹略鼓,其状呈鼓形。腹面上刻花瓣和叶片等纹饰,平底,通体施白釉,光亮洁净,经鉴定为宋代文物。
二、古遗址
泊岗遗址:泊岗新石器遗址,位于淮河南岸,嘉山县东北的泊岗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遗址是岗坡。面积约2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53年秋,由华东地面文物工作者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和嘉山县文物管理所,分别在1974年和1985年作了调查。该遗址面积大,文化层不太明显。在遗址的表面,红陶片居多,灰陶次之。器物的残片中典型器物鬲较多,还发现几件红陶鬲足残件。在东岗坡面上有1米多深的文化层,曾发现两个灰坑,面积约20余平方米。灰坑呈椭圆状,长2米,深0.8米。清理出石斧、石、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陶片300余件和红烧土等。根据出土遗物鉴定,该遗址可定为新石器早期。泊岗遗址,1953年在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文物中分陶器、铁器、石器、玉器等多种,陶器的纹饰以兰纹和绳纹为主,还有商代器爵、觚、,汉代的陶壶、鼎、钫,宋代的瓷碗、铜镜。此外,还发现二千多年前完整的石斧两件。这批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尿布滩遗址:位于明东乡赵村北1.5公里,东风湖畔的尿布滩上以及东风湖沿岸,面积500多平米。由暴露的断面来看,文化内涵较丰富,文化层厚达2米左右。
1985年5月实地调查中,采集标本十多件,主要有夹沙鬲足3件,泥质陶鬲足 1件,灰陶盆、罐等残片。纹饰主要有细蝇纹、凸方格纹、弦纹等。还发现一件断残石铲,该遗址未经发掘,面貌基本完整。根据暴露在表面的遗物判断,具有商代遗址的特征。
三、古墓葬
津里汉墓群位于津里乡的北端,七里湖岸的坡地上。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1976年,在围湖造田取土筑圩工程中,挖出12座土坑穴墓,全被破坏。
墓内出了大量的随葬品,大部分被毁坏,仅收集了31件。其中有双系侈口圆腹灰陶罐2件,陶鼎2件,陶钵1件,红陶盆1件,瓯6件,双系高颈罐11件,铜弩机2件,铜镜3面,铜佛2尊,弘治十三年(1500)银元宝半只,铁剑一把,以及大量器物残片。
根据出土的器物分析,该墓群为汉代墓群。其上可能又叠压有唐、宋、元、明各代墓葬。扬王墓:位于官山乡松山村,南距官山乡2公里,西距七里湖1.5公里。墓呈圆丘形状,封土高约30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前的牌刻和神道石刻,“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残余部分埋入土中。《明史·外戚传》记载:“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杨王。”《盱眙县志》记载:“杨王墓,治西牧羊山西北,明宋濂大明道崇杨王神道碑铭,皇帝躬鹰大宝式展李思,既追崇祖宗四代帝号,建立太庙……。岁时遣臣致祭,命词臣撰文以树诸神。”根据明史和碑文记,陈公逸应是洪武3年(1371)追封为杨王。
该墓冢保存的尚完整,现由官山乡化站负责保护。
太原长公主墓:俗称汪小姐墓。位于包集乡汪郢村东北,距乡政府约四公里。墓呈圆状,面积200平方米,封土基本完好,高约五米,冢堆上松树、槐树茂盛。在“文革”期间,该村社员擅自挖掘一次,仅出土墓碑二块,后因墓体结构坚硬,故使小姐墓至今保存完好。
《明史·公主传》载:“太原长公主,淳皇后所生,嫁给王七一,早卒。洪武三年(1371),追册并赠王七一为荣禄大夫。”《盱眙县志》载:“王小姐坟即汪驸马墓也,在县西八十里,太平乡内牧羊之西南。公主为明太祖之姊,适附马都尉汪清,死于鄱阳之战,柩归,合葬于此。清阵亡,无首,刻木为首葬之。墓门内石柱联云帝乙。再考其墓志铭与史载基本吻合。
墓内出土的二块墓碑尚存。一块长2米,宽0.83米,由于长期磨损,近三分之二的字难辨,其大意简述墓主的生平事迹。另一块碑长0.60米,宽0.54米,碑文为篆书曰“故汪母王氏德入圹志”。
曹国长公主墓,俗称“曹姑坟”,位于县城明光东南1. 5公里的大李村。原墓冢几经挖掘,“文革”中又遭受破坏,现呈“凹”状,周长约200米。据《盱眙县志》载,曹国长公主墓,位于“治西灵迹乡”。《明史·公主传》:曹国长公主,明太祖朱元璋之仲姐,太原主母妹,嫁李贞。公主性纯孝,助李贞理家尤勤俭,早卒。李贞携子文忠避兵乱。依太祖于滁阳。洪武元年二月,追册公主为孝亲公主。封李贞为恩亲侯附马都尉。因兵乱,公主未葬,命有司具礼,葬于李氏先墓。诏曰:公主祠堂、碑亭其制视功臣之赠爵为王者。三年改册公主为陇西公主。五年以文忠贵,加册曹国长公主,并进贞右柱国曹国公。
该墓为砖室墓,据汪雨湘《嘉山县志手稿》载;“相传墓内公主居中,贞居左,淑德夫人陈氏居右。”墓门是券门,经重修并记有“万历三年孟秋谷旦裔孙庭竹”。墓前的神道有华表一对,石神兽五对及颂功碑一块,益显庄严肃穆。现神道已被破坏,仅幸存石马一匹。
四、古建筑遗址
兴慈宝塔:俗称半山塔。位于横山乡林圩村大横山北坡山腰处。横山海拔234米,塔基近傍约200米。
该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为一座仿木结构建筑之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底层单面四米,原有木制的梯阶四周,今已毁坏。仅在塔体上面有梁拱等洞穴,以陈呈它始建的状况。各层均有砖砌腰檐、平座、斗拱为重杪华拱计心造,补间铺作底层五朵,余为三朵,砖拱制作精细,面有显见的宋代建筑遗风。拱下置栏额及普柏材,只底层有圆形倚柱,但无柱基和台基。塔上盲窗较多,纹饰计有菱、方形、回纹形及直棂形。该塔立面,目前只剩二层残塔,高11.2米,此与《滁州志补遗》中记载的相似。元代佛塔全国较少,我省也仅有此一处,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祐院:原名大寺,距县城35公里,现位于女山湖镇粮站内。《盱眙县志》载“嘉祐院在旧县镇,宋嘉祐年间建。”宋仁宗年间,淮河两岸为宋、金两军必争之地。招信一带成为两军的战场,战争不断,战争死者数以百计。相传仁宗嘉祐元年(1056),据守淮南大呈奏仁宗,请旨超度阵亡将士。仁宗赵桢携带《水陆》古画 108轴和藏经,抵达招信县大寺,并将《水陆》悬挂在大寺周围,作七七四十九天道场,以超度亡灵。因酷暑炎热,仁宗便驻跸大寺避暑,入秋回銮,并把《水陆》和全部藏经赐予大寺,为记宋仁宗到此之行,随将大寺改为“嘉祐禅院”。宋代嘉祐院位于旧县镇东1500米处,后被洪水淹没,现嘉祐院遗址,为清代重建,残存大殿六间,砖瓦结构。1983年8月经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台: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坐落在旧县镇的西隅,傍依女山湖畔。青砖小瓦砌盖,翘檐飞角,其对面是另一座古建筑火神庙。该戏台始建自咸丰年间,共三间,明间是戏台,大而宽敞,整体建筑庄重,其正面围有500平方米的院落。1983年县文化局拨款2000元进行修缮。同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位于女山湖镇西角,座北朝南,是本县仅存的寺庙建筑,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火神庙为一廊二进,前进三间,后进三间,原庙内有观音、十八罗汉等佛象。“文革”期间被砸坏。1983年,县文化局拨款修复,同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近十处,有汉淮陵城、唐睢陵城、宋招信城、都梁市等。在这些遗址表面有字砖、花纹砖、瓦当等建筑材料。
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6处。即横山乡的兴慈宝塔、小宝塔、女山湖镇火神庙、古戏台、嘉祐院及自来桥等古建筑。
五、古迹
跃龙岗:清同治《盱眙县志》载:“跃龙岗,在明光集,明太祖诞生处,方圆丈许,至今不生草木。又太祖诞生时,二郎庙徙去路东数十步,携洛于河,忽水浮红罗方,取为褶褓。今名红罗幛,有香花涧。”岗在赵府村头,明代在太祖降生地二郎庙,庙东建造一座殿宇,以著太祖圣迹,名龙泉寺。清末,该寺被火焚毁,但殿前两座石刻的蜡烛台至今仍傍依故地。寺内原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585)盱眙县知县临川许经世刻的“圣祖灵迹碑”,现被赵府村民收藏,字迹和图案清晰可辨。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迁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明太祖诞生于赵府村旁之二郎庙,庙正面有一溪流,称香花涧。庙东北约一里有“尿布滩”,据传洪武生后,其母常在滩上晒尿布,滩上长满了荆棘,其母暗暗祷念后,次日荆棘竟朝下长了。
浮山洞:浮山,一曰临淮山(《水经注》:淮水自钟离县又经浮山)。浮山位于嘉山县潘村区浮山乡淮河南岸,紧依淮水,气势雄伟,滔滔淮水从山脚下日夜奔腾。浮山上曾有浮山寺,后毁于战火,现尚存有零星碑刻和石兽、石香炉。浮山崖畔有浮山洞,濒临淮水。《舆地记》:“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据清乾隆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冬,渔入泅入,见洞口广数尺,内三丈许,群鱼聚簇,半月之间,渔人挈党取得十数船,皆鲇也。其一大鱼,长丈余,不能钩引,渔者每跨其背焉。”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乘舟曾路过浮山,赋诗:“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清代周振举曾游浮山,赋诗曰:“脱却朝衣换布衣,芒鞋时傍白云飞。客来若问心中事,酒盏诗瓢带月归。”
浮山堰:踞于淮滨的浮山,是由于筑浮山堰酿成巨祸而载之史册。南北朝时梁武帝,与北魏相对峙,双方大致以淮河为界,互相争夺。《资治通鉴·梁纪三》:北魏据寿阳(今寿县),占淮南。梁武帝天监13年(514)10月,武帝萧衍欲以水代兵,“堰淮水以灌寿阳”,淹没魏。水利工程官认为淮水“沙土飘轻”不可筑堰。梁武帝不听,任命康绚为都督,征集徐、扬二州民伕,每20户抽五丁,连同士共20万人,“南起浮山,北抵巉石”截淮筑堰,历时半年有余,至次年四月,堰刚成即被冲溃。这本是违反自然规律所致,却胡说是“蛟龙”作崇,须以铁镇之。于是收罗铁器数千万斤沉入水中,堰仍不能合,又伐树制木框,中填巨石与泥土。民伕肩挑背负,皮肉溃烂。夏日时疫流行,“死者相枕”,冬季严寒,“士卒死者什七八”,费时整整一年,至天监 15年(516年)四月,浮山堰才算筑成。堰长九里,下广140丈,上广45丈,高20丈。堰上植杞柳,建军垒。浮山堰堵截淮水后,淹没了许多民房田禾,上游魏军屯据山岗,并无损失。至九月间,淮水暴涨,浮山堰经不住洪流冲击而崩溃,“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北魏兵马未动,南梁20余万生灵却葬送在梁武帝萧衍手下。
二女神庙:《乾隆盱眙县志》记载:在玉环山,相传有眉州一长者姓柳,携二女流寓此山,既殁显灵,祷者纷集。明弘治年间有碑记。玉环山又名女山,在本县邵岗乡,庙已圮。据考察,女山为火山遗址。
六、革命纪念地
本县自来桥镇是1940年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来桥、明光、三界、涧溪、石坝、三关等地均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墓。
()附:嘉山县建国历历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