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设施
1958年11月,中共炳辉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成立炳辉县档案资料馆,有专职干部3人,1960年1月改称天长县档案馆。1980年1月,县委设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3年,县拨款22.5万元,兴建档案楼,1984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1096平方米,库房面积690平方米,可容纳档案6万余卷。1985年县档案局改属政府序列。
本县最早的档案室,是建于1952年的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和县公安局3个档案室。1956年,全县有15个机关档案室,专职档案人员3人,兼职12人。1958年,提倡大办档案,有13个区、乡办起档案室31个,专职档案人员5人,兼职26人。1965年,新建档案室27个,全县共设58个基层室,专职档案人员5人,兼职53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机关档案室大部分遭破坏,1975年后逐步恢复。1985年,全县基层档案室110个,其中县直机关66个,区、乡、镇44个,专职档案人员7人,兼职103人,库房231间2779平方米,橱柜983套。
二、收藏与管理
本县档案馆及基层档案室档案除极少部分为建国前中共天高县委等遗留外,大部分为建国后历年收集而得。
1958年,县档案馆收藏档案650卷,各基层档案室收藏档案3210卷。当年,全县抽调208人,突击5个月,清理出建国后积存的零散文件63万件。1959年,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增至1405卷。1961年冬,县档案馆对已整理保存的案卷分期分批进行复查、调整、精简。此后,县档案馆和基层档案室的收藏量上升幅度有所下降,但质量有所提高。至1965年,县档案馆馆藏档案3610卷。
“文化大革命”时期,县档案馆人员被调走,房屋被占,档案损失严重。1975年初,组织各单位对“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档案进行全面清理。1979年2月,县档案馆制订《档案、资料借阅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1980年至1981年,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搞乱的档案,逐年逐卷拆对,共拆2千多卷,查对8.4万多份文件,基本上完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文件拆卷、组卷任务。1981年至1982年对全县档案工作组织检查验收。1983年以后,县档案馆继续对已有卷宗进行精简,并不断丰富馆藏,至1985年底馆藏档案15488卷,全县基层档案室收藏档案11.38万卷。
本县档案馆和各基层档案室收藏的档案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各类专门档案3大类。1956年以前,仅收有文书档案。1956年,部分基层档案室开始整理技术档案。1958年至1962年,先后5次组织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科技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打下了基础。1975年起,各基层档案室将财会、人事等档案列为专门档案。

县档案馆几个年份档案收藏情况

全县各基层档案室几个年份档案收藏情况
三、利用
1958年,档案调阅153人次,调卷516卷(件),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肃反运动以及解决县界纠纷服务。1962年以后,县档案馆在发展农业生产、干部甄别平反、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至1965年县档案馆共调阅413人次,利用档案590卷(件)。“文化大革命”中,利用较多的是人事档案。
1979年,全县档案提供外用2580人次,调阅2483件。1980年以后,档案工作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编修党史、地方志以及干部复查平反,调整工资,离休退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县1975—1985年档案利用情况
上一篇:第五节 图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