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创作
本县明清时代均有从事文学创作者。清代文人中,擅长诗词歌赋者有陈以刚、程煐、宣鼎、王贞仪等。陈以刚与江南袁枚等诗人往来唱和,过从甚密,旧志称其“名著江左淮南,佳句流传,人皆知烛门(陈以刚字)先生”。程煐长于怀古诗,风格雄健清丽,著有《瑞屏诗抄》。宣鼎擅长题画诗和吟咏戏剧人物诗,俊秀出众,高标不凡,有诗作《粉铎图咏》(光绪三年《申报》馆刊行)等传世。长期寓居外地的女科学家王贞仪,亦长于诗词文赋,作品收于《德风亭初集》。小说创作中,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光绪三年《申报》馆刊行)和《夜雨秋灯续录》(光绪六年《申报》馆印行)在晚清文坛影响较大。此外,程煐的剧作《龙沙剑传奇》、宣鼎的剧作《返魂香传奇》(光绪三年《申报》馆刊行)亦为人称道。民国初年,天长地方文人崇君豹、孙鹄先、吴吟秋、宣仲兰、何葛民、刘香九、叶绩丞、汪梓才、陈培之等均善诗作,然大都以吟唱自娱,少传世之作。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诗歌、戏剧、曲艺的创作活动均很活跃,这些作品以配合抗日宣传为主要内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欢迎。根据地涌现过一批农民、战士业余作者,其中农民作家缪文渭和他的地方戏曲《生产互助》、《李不明藏粮》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影响较大。民国33年(1944)秋,《生产互助》在“百团大会演”中引起强烈反响。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多次接见作者,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范长江还亲自修改,并写了一篇《〈生产互助〉及其作者缪文渭》的文章,同剧本一道发表,后由香港某书店出版,发行海内外。陈毅、谭震林、钱俊瑞等领导人多次观看演出。这时期天长籍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戏剧还有:何仅的《谣言害人》(话剧)、《豫北大捷》(歌舞剧)、《不要杀他》(歌剧)。夏侯魁的《冲家送命上扬州》(洪山戏)、《护城桥下》(小调剧,与何仅、陈真合作),何酉先、何成先的《要活命的只有干》(秧歌剧,与谢仁宏合作),阳品、何仅的《大翻身》(广场歌舞剧,与陈真合作),阳品的《桂英杀敌》(扬剧)等。
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本县文学创作或受政治上“左”、右倾干扰,或宥于创作水平,较少成功之作。1980年后,进入繁荣期,涌现一批年轻作者,到1985年止,于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篇。县文化局宣谨长期从事现代戏创作和传统戏剧的改编,作品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县邮电局职工陈源斌1979年至1985年在省以上文学刊物发表短篇、中篇小说17篇。1983年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深造。
二、艺术创作
天长地近扬州、南京,长期受其影响,擅长书画者甚众。明代周信,工于书,擅长画山水竹石;沈瑰、沈桂、沈东工草书行书大字,人称一门三沈。清代书画家有林道源、张廷献、赵士亨、宣鼎等。民国初年郁巨川的山水、吴小石的工笔人物皆有影响,程子忠书画兼工,他擅长使用祖遗特制巨笔,其笔长1.65米,笔斗笔锋33厘米,用马鬃制成,笔斗围长52厘米,被称为“笔中之王”。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艺术创作活跃。在淮南大众剧团等文艺团体工作的天长籍文艺工作者,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不少富有时代精神、战斗气息和民族风格的革命歌曲,何捷明的《民兵之歌》、何仿的《反攻》、吴祖庚等人的《谢家集大合唱》、夏侯魁、刘鹏的《白菜谣》均传唱一时。何仿还收集整理了天长、六合一带流行的民歌《茉莉花》,建国后流行全国,久唱不衰。曾经活动在天长一带的淮南艺术班,也给根据地的音乐、美术创作带来了活力。建国后担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徐天敏,当时即在家乡天长从事美术创作,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建国后,书画艺术不断发展。县汽车站会计谢德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徽派篆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他的篆刻作品,198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1985年参加国际书法展览。城南小学学生许拙、许夏兄弟二人的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电视书法比赛纪念奖和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表扬奖。1984年,县政协组织全县书画爱好者成立天长书画社,聘请著名书画家李百忍、徐天敏、葛许光为名誉社长,共有社员20余人。1985年,书画爱好者又成立天长县书画研究会,共有成员10余人。
30年代起,本县开始有摄影活动,主要为营业性人像摄影。建国后,新闻摄影发展较快。近年,摄影爱好者增多,艺术摄影作品亦屡见于展览、报刊。县计划生育办公室谭金友《莫道清如许,不觉已缠藤》、《试嫁妆》获1985年全国青年“长安”摄影金牌大赛优秀奖;县文化局王历帆《理想从这里开始》获全国优秀体育摄影作品展览青年组优秀奖。

民国以来出版的天长籍作者文艺书目

建国以来县发表文艺作品要目


上一篇:第六节 档案
下一篇:第八节 文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