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蓄水,向赖塘坝。建国以后,为解决岗区灌溉水源及河道削洪问题,本着“蓄泄并举”的原则,逐步兴建蓄水工程。50年代初期,主要修复兴建当家塘坝和圩堤,后期大规模兴建中小型水库。60年代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多数工程下马,平堤炸坝、浪刷水毁现象十分严重。1964年以后续建新建小型水库。70年代初期,继续开展小型水库的修筑。1974年以后,重点转向塘坝修建。1985年,全县水库蓄水容量达4.9亿立方米,塘坝蓄水容量0.67亿立方米,已控制的河湖0.23亿立方米。
一、中型水库
川桥水库位于川桥河上游。川桥河地处山岗丘陵地区,历史上河道弯曲狭窄,没有定型河岸,下游地形开阔,河槽淤塞,泄水不畅,山洪暴发时,洪水恣肆横流,9000多亩圩田滩田常遭吞没,且增大白塔河排泄量,威胁县城安全。1958年4月,在川桥河上游拦河筑一条大坝,历时4个月。大坝长2216米,修建土溢洪堰1处,放水涵洞3座,干渠两条20.4公里,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当年受益。1962年,拓宽泄洪道,大坝块石护坡640米,次年续做护坡、泄洪道进口滚水坝及灌区14座渠系建筑物。1976年到1978年续建配套工程,至此水库规模初具。1985年,总库容量542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42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164平方公里。3条自流灌溉干渠长20.9公里,可自灌近万亩,提水灌溉3万亩。


釜山水库县内规模最大的水库,位于天长与来安县交界处。设计时曾以所在地中营名之,施工中改称光辉水库,1961年定名釜山水库。1958年10月,开始块石护坡、建泄洪闸,并开挖9公里长南干渠。1966年大坝建成,并建溢洪道1条。1965年,加固大坝,建泄洪闸,开挖南干渠,兴建或改建渠系配套建筑物和淹没区的公路桥梁,并用块石护坡,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程停辍。1975年冬和次年春,将大坝加高到33.5米,开挖南北非常溢洪道。1981年,结合坝后鱼池整治,加做大坝平台。1985年,总库容1103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30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44平方公里。建各种桥梁涵闸126座,其中放水涵闸63座。南北干渠43.7公里,可自灌2.7万亩,提灌10余万亩。
时湾水库曾称共青水库,位于天长、来安、盱眙3县交界处。1958年10月中旬施工修建。其河槽为粉质土,含水量大,施工中清基挖深到10米高程后回填,当年老河槽合拢。1959年下马,1969年续建,加高大坝、块石护坡1350米,并修建北首溢洪道。随后兴建溢洪闸、放水涵洞以及自流干渠、南溢洪道等配套设施。1981年,结合鱼池整修,做大坝平台。整个水库完成土方183.2万立方米,砌石及砼2.3万立方米,投资255.38万元。大坝长2450米,顶高30—30.5米,南北两干渠长17公里。建有渠系配套建筑物74处,其中庙桥及林间渡槽各长60米,为县内最长的两座渡槽。可自流灌溉2.6万亩,提灌4.4万亩。1985年总库容量为7314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量2924万立方米,灌区总面积9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44平方公里。
该库大坝由于多期施工,土层结合层面多,干容重不够,空隙较大,加上配套设施及地势限制,汛限水位仅24米,比设计水位低1.5米,为全省主要险库之一。
高峰水库位于禹王河上游,原名禹王水库。1958年曾在今坝下约1公里处筑一铁路以运矿石,设想以路代坝蓄水成库,后因水位太低未成。1965年冬重新设计建造。次年开始蓄水。1968年7月,部分河槽渗漏溃决,当年堵复。1974年和1975年,续做大坝,加做平台,1977年达到现有规模。坝长1420米,高30.5米,19.5米高处加筑8米宽平台;块石护坡2700立方米,对部分渗漏处灌浆加固,大坝总土方量达36万立方米。1985年总库容152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05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2.1平方公里。大坝西部辟有溢洪道,东西各有一道计10.5公里的自流灌渠,可自灌5900亩。东干渠建有高峰东站,库水丰足时可翻水进二峰三级站,减少一级提水;库内建有高峰西电灌站两级,可提灌6600亩。由于水源不足,常需由二峰二级站补水。
大通水库原称胜利水库,1966年改今名。1958年11月动工,1960年下马。1966年突击抢修,次年兴建深孔泄洪涵洞并回填土方3.5万立方米,1968年开始蓄水。此后继续修建,1983年达到设计标准。大坝长2450米,顶高27.5米,块石护坡4000立方米。1985年库容为3959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54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144平方公里。水库下游建有深孔泄洪涵洞和开敞式泄洪闸各1座,库北彭家岗辟有非常溢洪道。水库南岸有自流干渠3.6公里,配有桥涵8处,可自灌8000亩,提灌4万亩。其灌区与跃进水库红星一站及上坝三站灌区相连,整个工程投资113万元。
安乐水库位于安乐乡境内,1958年11月施工,1961年完成。1961年,县委错误决定炸坝放水,遗下后患。1965年投资6.5万元,堵口蓄水并新建南北放水涵洞和大坝块石护坡,1967年和1968年块石护坡5000立方米,开挖南北干渠,并建桥涵等配套设施。1969年将大坝增加到26.3米高程,并增加块石护坡及灌溉配套工程,此后自费配套并扩大提灌面积,1983年新建1座开敞式泄洪闸。1985年,总库容量为277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270万立方米,可控制安乐乡一带72平方公里。其南、北干渠共长28公里,可自灌1.5万亩,提灌2.7万亩。
跃进水库位于杨村河上游,对上可作为旱年提引湖水的调节水库补水上岗,对下可拦截26.8平方公里来水,保护10万余亩圩田。兴建于1958年冬,1960年冬完成大坝1750米长,1967年续建涵洞、护坡、干渠等配套工程。1975年,兴建泄洪闸及配套工程,将大坝做到26.5米高。1976年为提高防汛标准,建非常溢洪道1条,1979年增建进水高涵1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又对灌区桥涵配套工程进行建设。1985年,总库容量为32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950万立方米。其北干渠抵刘跳水库,南干渠与护桥二站分水渠相接,可由护桥站翻水进库,控制面积70平方公里。自流灌溉面积14万亩,库内建有电灌站5座。焦涧水库由南北大小两库组成。1958年,兴建水库大坝,1962年,续建大坝及灌区配套工程,大库坝长1000米,护坡高程27.5米;小库坝长500米。并分别建南北两涵,开挖联通沟和干渠,发挥了效益。70年代以后,将大坝加高到30.5米,在大库与联通沟入口处建宽顶堰1座,上建双曲拱公路桥,并在南北各开一道非常溢洪道。1985年总库容量为14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57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34.6平方公里。南、北干渠总长35公里,南干渠与秦栏一级电灌站出水干渠相连,可相互调节用水;北干渠与谢冲等小水库相通,并与土龙头二级电灌站出水干渠衔接。60年代以前主要发展秦栏、仁和集公社约2万亩的自流灌区,70年代后发展水库电力提水工程,目前可提灌万亩农田。整个工程共投资42.5万元。
大涧口水库兴建最晚的中型水库。拦截王桥河上游37.5平方公里来水,为洋湖上游的人工湖。1966年,仁和集公社发动群众独立兴建。1967年后,国家先后投资9.5万元以块石护坡,并新建南、北两座放水涵,开始发挥效益。1977年,兴建一批电灌站和自流灌溉工程,并将北干渠与官塘涧水库南干渠相连,可调节水位,并可利用许王、芦龙两电灌站从王桥河补水。1985年,大坝高程为25米,水库总库容量1092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量565万立方米,控制面积37.5平方公里。水库可自灌6000亩,提灌1.2万亩。
二、小型水库
1958年以来,本县先后修筑小型水库127座,其中废弃5座,目前尚存122座,总库容量1亿多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837万立方米。小型水库的兴建主要集中在3个时期:一是“大跃进”前后,共修建38座;二是60年代中期,共修建73座;70年代初期,掀起第三次高潮,共兴建11座。70年代中期以后,小型水库的兴建基本停止。
在122座小型水库中,小(一)型22座,小(二)型100座。其中小(一)型多数已块石护坡。
小(二)型水库分布比较集中,其中杨村、白塔河及秦栏河上游共54座,长江流域上13座。乡内有7—11座小库群的有长兴、张铺、金集、釜山及新街。小(二)型水库多未用块石护坡,浪刷比较严重,且多靠土溢洪道泄洪,放水涵洞亦多系无筋涵管,木插门,漏水严重,影响蓄水。
在122座小型水库中,建造最早的是大通乡的胡坝水库,建于1956年11月,次年2月竣工;处地最高的是釜山乡蒋集水库,最低的是烂泥湖水库;库容量最大的是金集乡岗陈水库,为946万立方米;最小的为武山水库,仅1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最长的为官田水库,全长1411米。
三、塘坝
据《安徽通志》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天长曾开白马塘、沛塘。明初开高脊、万安、福胜、田家庄、汊涧、谢家、戚家、榆林、富家庄及周、丁、清等12塘,但到明代中期已被富室侵占。本世纪20年代初全县有大型塘堰129处,这些塘坝均以山水、雨水为水源。1949年全县有塘坝21580处,总蓄水量5440万立方米。塘以东南地区偏多,西北地区略少,多数大而浅,渗漏严重,塘内又多存私汪、隔埂。坝主要分布在沿河、涧冲地区,坝身较低,常常是冬春筑坝、夏秋冲垮。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修筑塘坝积极性有所提高,1952年全县有塘25019面,坝1993处,沟5176条。合作化时期,采取共修共管的方针,对塘坝进行浚深、改建,添置涵管,整理进出水口和灌溉渠系等,1956年塘坝为26487处。50年代后期,随着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利用和废弃了一些塘坝,1962年塘坝下降到22327处。接受1968年大旱的教训,70年代初大修当家塘、当家坝,1974年塘坝上升到22747处。
70年代中后期,“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高潮,全县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对塘坝进行全面规划,提出“联塘并塘,平整土地,废塘还田”的口号,塘坝再度减少,1978年下降到17300处,比1974年减少24%。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农户充分利用塘坝发展水产业。接受1978年、1979年大旱的教训,再度提出要结合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开挖成片鱼塘,兴建精养鱼池和当家塘。1985年,全县有塘坝14010处,蓄水总容量6700万立方米,占全县总蓄水量的11.6%。塘容增长很大,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达5万立方米,张铺、郑集、长兴3乡总蓄水量约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塘坝质量亦有很大提高,多数与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形成长藤结瓜。其有效灌溉面积达15万亩,占全县同类总面积的21.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