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主要河道有8条。建国以前,因历代政府失于治理,致倒弯淤滩,频生灾害。30年代中期,县水利工程委员会曾对部分河流清淤加固,但成效甚微。
建国以来,本着泄洪、引水、通航三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削洪蓄水;中游裁弯拓宽,以便泄洪;下游则筑堤防洪,并疏浚河底以便引水。目前,各河均得到治理,加上新开的沂龙河,形成了内河航道和引灌水源相结合的完整水系。通过疏浚河流,结合复堤,提高了防洪能力,缩短河线近1/3,增加泄洪流量近3倍。到1985年,共完成河道工程土方1930万立方米,除劳务外,国家用于河道治理经费累计达419.75万元。
一、新、老白塔河
位于县境中部,发源于来安长山,东入高邮湖,县内长度82公里,为县内最大河流,上汇支流72条。历史上,滩多弯大,滞洪碍航,洪水季节常暴发成灾,甚至威胁县城安全。30年代初期曾进行疏浚,到民国23年(1934),疏浚河道39公里,在入湖处新辟一条2.5公里河道,在县城北门筑堤4公里。
1950年春,县成立疏浚白塔河工程总队部,确定穿3湖(黄家湖、东感荡湖、钱家涧),切3岗(何庄、刘北、黑塘),直下高邮湖。当年3月,切开黑塘埂,并开挖了从县城北郊经西感荡湖、徐家跳、东感荡湖、黑塘埂直到齐丫湖的7公里河道,在1954年和1956年发挥了较好的分洪作用,有利上游8万余亩农田,却使下游大圹圩4万余亩农田沦为湖泊。1957年制订开挖新白塔河的规划,同年春,续向上疏浚8公里,年底,疏浚黑塘埂至高邮湖7.7公里河道,结合培修圩堤17公里,建放水涵洞1座。1963年冬疏浚西感荡湖直到县城4公里河道,结合修筑了农场圩。同时新建10孔130米长的新河大桥1座。
1967年,疏浚徐家跳至黄家湖计19.4公里河道,堵起了窑湾缺口,使新、老白塔河分开,并加固了杨、汪、陆联圩。1968年,将新河由新河大桥开至石梁西北与老河相接,改道后河长10公里,堵塞了老河口,新建了三汊河控制闸。次年,疏浚天长至泉水河道,结合联并了长圩、大关圩、小关圩、万圩、五七圩等万亩以上大圩,同时,将石梁桥迁址重建。自此,石梁以下的新河道由分洪支道变为泄洪干道。1970年和1971年继续向上疏浚7.4公里直抵汊涧桥下,1973年疏浚至汊涧。1978年,结合抗旱,切滩疏浚河口至天长河道。次年,又顺航道疏浚河口至高邮湖内25公里,1980年,疏浚天长至河口。经过疏浚,河道泄洪流量由原185秒立方米增加到1100秒立方米,引水能力30秒立方米,计完成土方1260万立方米,投资300万元。
新白塔河开挖后,石梁以下老白塔河成为内河水系。河道于郭家大桥汇入杨村河,经沂湖闸流入高邮湖,全长42公里。为方便引水和通航,1978年在河底开挖了河口到护桥的3米宽引水沟,从沂湖站翻水供杨村站,灌溉4000余亩农田。当年冬,结合治理沂龙河,疏通沂湖闸外河口到郭家大桥4.65公里河道。1981年疏浚郭家大桥到护桥站12.6公里。结合复堤,修建涵闸7处,桥梁两座。
二、铜龙河
起自盱眙县古城,下达龙冈,河道两岸为圩区,县内长度52.5公里。60年代后期,从便利泄洪、引灌和通航出发,疏河复堤。1969年,疏通河口到黄利圩4.35公里。1978年,向上疏浚到铜城站引水口计5.18公里。疏浚后,裁去9个大弯,河道比原线缩短6.57公里,引水流量为3.06—8秒立方米,安全泄洪流量达360秒立方米。
三、沂龙河
系新开河。铜龙河疏浚后,河口至高邮湖边尚有7公里在百荡湖内,河底高程淤塞在4米以上,引水十分困难。1966年曾在湖口筑堤5公里,拟提引湖水。1978年大旱,在湖心疏浚,但淤泥过深,改从马草滩提水,沿河脚做沟送入铜龙河,引水91万立方米,但费时费钱。1978年冬,开挖从季桥河入沂湖口处经龙集、友好圩到龙冈的引水河5.82公里,经沂湖折向沂湖闸,接通老白塔河,新建沂湖闸和龙集桥各1座。1981年夏,经沂龙河引铜龙河水入沂湖和老白塔河,解决抗旱困难。
四、杨村河
上接跃进水库,下通沂湖,全长32公里。1969年,为便于杨村电灌站引水,开辟一条由沂湖梢新桥圩到夏家圩4公里长的新河道,比原河线缩短2公里,并跨河修建石拱桥1座,从而使大滩圩、米串圩联成一片,免除了高水位时淹没之虞。
五、川桥河
源于川桥水库,在县城经浔河入新白塔河,全长28.4公里。建国前常泛滥成灾。建国以后,以县城为中心进行疏浚。其上游以复堤为主,结合疏浚;县城以下结合城防、引水和县城建设,封闭了南越河,由蚂蚱庙到外贸局新开一条河道,经东门城河、浔河分流入新白塔河;东门城河结合修建环城公路略加疏浚。浔河于1969年和1978年清淤浚深,并在东门和浔河进口处各建桥1座。
六、王桥河
上接大涧口、官塘涧水库,下游经洋湖闸通高邮湖,全长18.5公里。1965年,把原圩心河封闭,改从百家墩、李庄、沙家河头直到芋家尖另开一道3公里的新河,于王桥南建石拱桥1座,并将戊桥河联引到百家墩入新河,使周围6000余亩农田成为确保圩。1968年,为便于土龙头机灌站引水,继续向上游疏浚。1978年大旱,洋湖干涸,从洋湖闸翻水5000万立方米。次年,从洋湖闸外经洋湖心到胸湾圩拐开河筑堤5公里。同年从土龙头向上疏通至芦龙桥西3.8公里,随后又疏浚至大涧口水库溢洪道。
七、秦栏河
源于谕兴、官桥,经秦栏注入高邮湖,全长33公里。1968年,本县与仪征县协商共同治理。1969年,本县疏浚从秦栏到钱家圩岗陈河口6公里,仪征县从钱家圩疏浚到菱塘桥计5.15公里。后为便利秦栏电灌站用水,本县又疏浚1.5公里直抵小官桥,并修筑秦栏东桥、南桥及岗陈河口桥各1座,沿东街以下的3公里河道结合复圩也进行了疏浚。1973年、1974年疏浚牧马湖段和桃元河,结合围垦牧马圩。河道疏浚后,可提供两站灌溉流量10秒立方米水,围垦良田1.3万亩,确保沿河秦栏、菱塘等集镇和圩区的安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