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长西岗东圩,濒湖近江,易旱易涝。建国以前,虽然修筑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不能统筹规划,系统施工,难以根治水害和抗御旱灾。民国21年(1932),县水利工程委员会在主要河道和有关乡镇成立堤工委员会,在圩区设圩董,疏浚了南山河(白塔河)等部分河道,培修了一些圩堤。但因经费限制,社会动荡,未能持续展开,工程质量亦不能保证。到建国前夕,塘坝残破,十有九漏;圩小埂低,单薄线长;河道狭窄淤塞,下泄不畅。
1949年和1950年,县内连续大水,人民政府本着“恢复生产,结合生救”的原则,通过以工代赈,培修圩堤等应急措施,尽快恢复圩区生产,安定了人民生活。
50年代中期,掀起在圩区修圩堤建涵闸、在岗区挑塘筑坝兴建水库的高潮。虽然由于“大跃进”和“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化风、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的影响,以致60年代初被迫下马,但兴建并初步完成了10余座中小型水库工程,为根治水旱灾害起了好的开端。
60年代中期,再度掀起兴建蓄水工程的热潮,对原中断下马工程进行配套收尾或新建,至70年代初期,全县共建成中型水库9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00座,至此,县内水库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全面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特别是新白塔河开挖成功后,上吞山洪,下引湖水,成为排、引、灌、航大动脉。
70年代初期,高压电输入,大力发展电灌事业。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西北岗区着重引水;东南岗区着重蓄水,联塘并塘挖深塘;圩区以防为主,重点治涝,兴建排灌结合的机电站,形成一批高产稳产田。70年代后期,全面兴建万亩水库灌区和电灌站灌区。至80年代初,建成万亩以上水库灌区9个,耕地面积达40.4万亩;万亩以上电灌站灌区9个,耕地面积42.7万亩。两类灌区计有耕地83.1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
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展较少,水利部门狠抓骨干工程的挖潜配套和更新改造,建立区乡水电工程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而使水利设施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建国36年来,全县共完成土石方总量达2.4亿立方米。1985年,全县计有排灌工程设施14343处,其中灌区水库131座,河湖圩94处,排灌机电设备4165台8046万瓦。总蓄水容量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8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3.81万亩,形成了以水库、河道、高邮湖大堤和机电排灌4项工程为主的的灌、提、排、引、调、防相辅相成的水利网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