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天长农作物品种多系传统的农家品种或地方土种,其推广方式多由农户自留或串换,一个品种往往使用十多年乃至数十年。建国初期,仍沿袭这种“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习惯,遇有灾荒,粮食、供销部门适当调进调剂。
50年代中期,县农业部门确定专人分管种子工作,号召社队建立种子田,通过穗选、片选和块选以供自用或串换,并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更换土种。
1963年,改建县农场为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并着手建立县良种场、公社种子大队、生产队种子田的三级良种繁殖推广体系。但良种推广仍以外地调入的方式为主,农业部门每年都要抽调大批人力到外地调进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公斤种子分到社队。其结果虽使一批土种得到更换,改变了原始品种结构,但由于社队放弃了留种习惯,对新品种的特性、栽培方法不熟,造成种子混杂,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带进大量病虫害。1974年全县32万亩中稻白叶枯发病面积近10万亩,损失稻谷800多万公斤。
70年代以后,采取自己繁殖、自己经营、自己推广、少引快繁的措施。1972年,县种子管理站(后改称种子公司)和棉花原种场相继建立,县良种场通过各种途径每年征集稻麦品种100—200个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县栽种的新良种繁殖推广,每年提供优质原种75—100万公斤;棉花原种场每年生产棉花原种0.75—1.25万公斤;各公社亦相继成立“农科站”作为良种繁殖基地;县种子站通过自己购销,每年经营本地良种上百万公斤;逐步形成了以良种换土种、纯种换杂种的习惯。但由于部分社队无计划引种,造成品种“多、乱、杂”,据1978年调查,全县仅水稻就有276个品种。
1979年以后,县良种场、农科所加强对品种的试验筛选,确定适合的当家品种。在推广方式上,由良种场、棉种场负责生产,种子公司负责经营,把种子直接输送到生产单位。水稻在推广常规品种的同时,重视杂交稻生产。目前,全县稻、麦、棉的“当家品种”、“搭配品种”已成配套,油菜、花生、豆类及小杂粮的良种仍靠农业部门直接引调,放到基层,或由生产单位串换。
水稻建国初期,本县水稻多系地方土种,主要当家品种:早稻为三十子、早尖;中稻为团头白(大团头、小团头)、虎皮籼;晚稻为小冬稻,另有板籼、三天齐、五天齐、塘稻等。这些品种株型松散,茎秆细瘦,叶片拨斜,为高秆或超高秆。株高平均1—1.3米,穗型中等,着粒稀,结实少,品质好,丰产性差,属低产型品种。50年代后期,引进了桂花球、小红稻、黑壳糯等品种,并推广过早稻503、莲塘早、陆财号,中稻胜利籼、中农4号、399等,品种类型为早稻中、迟熟,中稻以及单季晚稻三稻并存,以中稻面积最大,仍属高秆品种。
60年代初,地方品种仍占较大比重。中期以后,引进矮秆品种并逐步占居当家地位,早稻有矮脚南特号、大叶早、团粒矮,中稻为珍珠矮、广场矮、科情3号,晚稻为农垦57号,试种推广农垦58号,东南地区并推广过梅峰2号。这些品种茎秆矮,中小穗,分蘖性强,抗倒伏,但抗灾能力差;由于这时期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场矮、农垦57占的比例大,俗称“三矮一梗”时期。
70年代初,试种双季稻,1973年后大面积栽培。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种子大量调进,形成明显的单、双季早稻、麦茬稻和单、双季晚稻五稻并存的局面,品种发生较大变化,除矮南早1号、朝阳1号、二九南1号、二九青等双季稻当家品种外,单季早稻当家品种有广六矮4号、圭六矮8号、红梅早等,中稻南京11号开始推广,晚稻则以武农早、沪选19居多,试种推广双丰4号。这些品种一般秆高80—85厘米,穗型大,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品质好,抗灾能力强。
70年代后期,选定当家品种,推广抗病良种。1976年推广国际26、1978年推广国际36等高抗稻瘟、白叶枯等病害的品种,国际36很快居当家地位。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广南优6号、汕优6号、汕优63号等杂交稻组合和优质米稻密阳23及早稻中熟二六朝,逐步向高产优质发展。目前,早稻确定红梅早、二六朝,中稻选用密阳23、杂交稻,晚稻选用双丰4号为当家品种。这些品种以中秆为主,一般株高85—90厘米,夹有一定数量的中籼矮秆品种,穗型大,茎秆粗,耐肥抗倒,品质好,抗灾能力强。
麦类建国初期,小麦当家品种主要是三月黄、大黄皮、大红芒等地方土种,生产水平很低,有“午季小熟”之说。1954年引进南大2419、骊英1号、金大2905试种推广,随后又发展吉利麦、碧玛1号等。60年代初,引进华东6号、南陵禾蒲头、钟山6号等中矮秆早熟品种。中期,万年2号、内乡5号大面积种植,并推广过丰产3号、阿勃等。1969年引进扬麦1号、毛颖阿夫繁殖推广。70年代初期以扬麦1号、万年2号当家,内乡5号、华东6号等也有一定种植面积。中期,丰产3号种植面积也较大。70年代末,扬麦3号经过试种繁殖成为全县当家品种。80年代以后,推广扬麦4号、宁麦6号,但扬麦3号仍处于当家地位。1985年推广扬麦5号等品种。
本县大麦品种在50年代以四棱子、六棱子为主。60年代六棱子占当家地位。到70年代,一尺八、矮秆齐、212和早熟3号先后成为当家品种。1980年以后,以早熟3号、214为主。1985年,推广苏啤1号等啤酒大麦。
棉花建国前,本县棉花均为中棉,俗称小棉。50年代初以斯字2B为主,中期引进岱字棉15号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广岱字棉16号,并少量种植沪棉和鲁棉1号,1984年试种中棉11号,并在少数地区推广。
油菜县内油菜原多地方土种,属白菜型和芥菜型。60年代中期推广甘兰型胜利青梗、白菜型浠水白,油冬儿也有一定面积,70年代推广滁油1号和宁油5号等甘兰型油菜和白菜型含山油菜。80年代推广甘油3号等甘兰型油菜。目前,油菜品种以宁油7号、滁油1号、浠水白为主,含山油菜也有一定面积。
杂粮本县杂粮以土种为主,变化比较小。山芋在50年代推广胜利百号,玉米在50年代推广过金皇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采用双交制种和单交制种方法,推广双跃3号等杂交玉米品种,增产效果明显。大豆50年代试种过332、493—1等,但主要还是沿用土种,品种面貌变化不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