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1年8月起,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先后组织全县18个部门单位,14个专业小组250余人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和部门专业区划工作。经过一年多实践,将境内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综合农业区。
一、低圩稻、麦、油、(菜)、水产区
位于市境东南部,滁河北岸。地势平坦低洼,水网密集,分布于2乡11村11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5%,耕地4.3万亩,占全市耕地的8.5%,农业户3600户,1.7万人,0.6万个劳动力,人均耕地2.52亩,劳均耕地7.07亩,是境内人少地多,水资源丰富,以稻、麦生产为主的粮食主要产区。
该区水田率为80%,土壤多为潜育型水稻土。圩心地、质地粘重,耕性差,有亚铁还原反应,经过改沤已脱潜的田块,土层深厚,以中壤为主,生产潜力较大。区内水网密集,水位平稳。有塘坝1002处,沟渠88条,水面1.1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1.4%,可养水面只利用22.8%。农田林网初具规模,逐步可建成稻、麦、油菜商品粮基地,并做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
二、沿河平畈稻、油(菜)、棉区 位于清流河沿岸,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于沙河、三官、南谯、滁东、城郊、琅琊、大王、担子、乌衣等乡(镇)24个村。有286个村民小组1.99万户,4.2万人,1.7万个劳动力。土地面积15.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5%,耕地6.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3.3%,人均耕地1.6亩,劳均耕地3.94亩,是境内人多地少,但水土光热条件优越的区域。
土壤以水稻土、灰潮土、沙泥田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轻壤,肥力较高,水资源充足。清流河中上游的农田,多为水库自流灌区,沿河一带可提引江水,旱涝保收面积较大,宜疏浚整治清流河,调整农作物结构布局,植桑、造林,建成稻、油菜、棉花生产基地。
三、残丘岗地粮棉水产蚕桑区
位于市境东部,地形波状起伏,相对高差约10至40米之间,分布于乌衣、担子、琅琊、腰铺、大王、滁东、三官、沙河、黄泥、城郊、汪郢、南谯等乡(镇)65个村,673个村民小组,21545户,9.9万人,3.83万个劳动力。土地面积71.9万亩,其中耕地22.5万亩,人均耕地2.26亩,劳均耕地5.93亩。是境内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农牧水产品的主要产区。
该区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4.26%,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44.66%,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潜力很大。但是有34.3%的耕地是旱薄地,土层浅,理化性状差,肥力低,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利及其它条件均较好,为沙河集、城西、独山3座大、中型水库灌区,小型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沟渠纵横,兼有引江配套工程提水调节,旱涝保收面积约15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66.7%;有可养水面6万余亩,占全市可养水面50%;有四旁草场和零星草坡3万余亩,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食草畜、禽和建设农林牧渔蚕桑基地。
四、丘陵粮林牧茶区
位于市境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形复杂,岗丘林立,沟壑纵横,间有山谷平地,分布于张浦营、黄泥、沙河、城郊、腰铺、花山、珠龙、曲亭、施集、李集、常山、章广、皇甫等乡(镇),70个村,730个村民小组,19886户,9.9万人,3.7万个劳动力。土地面积112.6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53.7%;耕地16.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32.9%,人均耕地1.67亩,劳均耕地4.54亩。
该区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岗地平畈多黄棕壤和淹育型水稻土,土层浅,肥力低,耕作困难。冲口的平畈地,土层较深厚,地下水位较高,肥力中等。低冲田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地下水位高,易渍水,亚铁还原物多,泥脚深,冷性大,不利早稻发棵。丘陵林区以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为主,土层薄,多含砂砾。拦蓄水工程少,常易发生旱灾。林木生产条件较好,经济林木品种繁多,有典型的北亚热带经济林分布,如茶树、油桐、毛竹等,板栗、杜仲、柿、桃等也有成片栽培,并有四旁草场1.8万亩,零星草山坡4万余亩,适宜于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