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护形式
滁县地区的公路养护形式有专业养护道班、乡道专业养护道班、民养公助、道群共养4种形式。
滁县地区专业养护组织从1951年开始建立。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专业养护道班逐年增多。1992年底,全区专业养护道班如下:

县、乡公路养护,公路部门未设专业的道班。天长县自设道班自行养护,养护费用从征收的小型机动车养路费中列支。该县先后设置6个专业道班,30名道工,养护51公里乡道。目前,全区只有天长县设置这种专业道班。
80年代中期以后,新建的县、乡公路,公路部门不再安排专业道班养护。除了天长县外,各县(市)交通局采用民养公助的办法,由所在乡组织群众养护,县、市交通局在征收的小型机动车养路费中给予适当补助。民养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行政村固定专人,名为护林护路员;二是平时无人养护,每年组织农民突击养护一至二次。大多县、市采用第二种方法养护县、乡公路。
道、群共养是50年代末采用的公路养护形式。是先由民工建勤采备砂石,运上路肩,后由专业道班工人养护公路。当时为普及砂石公路,这种养护办法起到良好效果。60年代末,实行农民“代表工”办法,由公路沿线公社、大队指派社员作为农民代表参加养路。1980年,“代表工”的生活补助改为工资制,工种改为合同工,不再参加生产队的分配。
二、养路机具
50年代前期,全区公路多是土路,养护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是镐、锹、箕、筐等,全靠人力劳作。1955年以后发展砂石公路,养护工具自行改制一些扫砂车、洒水车、平浪刀、疏涵器、推拉耙等用具,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60年代后期,开始配置机动三轮车、小型拖拉机,并且在全椒南屏山、来安八石山建立石料场,机械破碎石料。70年代起铺筑渣油路面,养路机械也逐渐增多。至1978年,全区已拥有压路机7台,汽车22辆,碎石机13台,渣油洒布机8台,拖拉机6台,抽水机7台。至1990年,压路机增至51台,汽车增至62辆,碎石机增至20台,小型机动运料车达361台;另置维修车床15台,卷扬机3台。全区道路养护机具初具规模。
全区公路养护施工工程队有:滁县地区公路工程队、天长县公路工程队、滁县地区公路局汽车队等,并建有滁县地区公路局材料站、石料场、机械修理厂等辅助设施。
三、公路绿化
建国后,滁县地区各级政府重视公路绿化工作。1952年,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交通处公路局要求各县自育树苗,争取在两年内绿化公路干线。1954年,开始植树造林,在城镇附近的合浦线、合蚌线、滁全线等干线路段栽植部分路树,以槐树居多。全椒城附近成活约4公里。1956年3月,国家交通部颁发《公路绿化暂行办法》,对公路绿化提出具体要求,各县发文件,开大会,组织群众上路植树。1958年统计,凤阳县在合蚌线、临淮至总铺线、凤城至临淮线,干部群众义务植树计40400棵;滁县在公路沿线栽植120万棵;定远县在55公里的合蚌线上栽树37163棵,定远至炉桥线45公里栽树17200棵;炳辉(天长)县在各公路线上栽树51200棵,另在滁县至炳辉线的30公里路段栽植自育的白杨、杨槐、紫槐等32084棵。1958年和1959年在96公里的滁炳线上,栽植水竹、扁松、桃、梨、枣、桑、石榴、杨、槐树及月季花共112.58万棵,全椒县在境内398公里干支线公路、道路上,栽植双行和多行行道树120万棵,对合浦、滁全路段实行多行密植。60年代,路树大量被砍伐,仅定远县186公里公路上的13.2万棵行道树就被砍伐145公里的10.78万棵;1964年,省人民委员会制定公路绿化政策,明确规定公路两侧的树权属国家所有,收益时,干线上的树50%归沿线公社、大队集体所有,支线上的路树80%归社队集体所有,社队包养的公路路树全部归社队集体所有。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1973年,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县、公社领导人会议,总结部署公路绿化工作,推广涡阳县“一、二、三”管理办法,即毁树一棵,罚款2元,补栽3棵。路树管理加强,是年全区公路绿化250公里,次年上升到687.29公里,以后年年递增。80年代初,全区公路全面拓宽,对原有路树进行更新,原来的白杨、杨槐、法梧、杨柳等树种,多被杉、桑、柏等经济树种代替。到1988年,全区公路绿化达2196公里,所有干线全部绿化,大多成荫。公路绿化里程;1973年为250公里,1977年为1829.6公里,1985年为1895.8公里,1988年为2196公里。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