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展览
1956年,县科协设立画廊,举办农林水成果展览,宣传科技知识。“文革”中一度停办。1979年,在县政府大门左侧,重建科普画廊,有橱窗20个,除展出图片外,还开辟了“今日和县”专栏和“大江之春”科技艺术园地,截至1985年3月,共展出科普美术和科技摄影作品400余幅,其中有在省一级报刊和展览会上发表、展出的30多幅。1988年春,拆除县政府大院门口围墙,建造商品房,科普画廊随之停办。1983年至1988年,县科协订购中国科协创作的《破除迷信》挂图58套,分发至全县各乡(镇)展出。同时,省、地科协也下发我县有关水稻、棉花、花生等植物栽培、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挂图,均先后发至区,乡(镇)科协展出。
二、科技电影、广播
1982年后,县科协在腰埠设科教放映点,放映电影时每场加映各种科教片,并在全县各地先后放映《施硼》、《农药中毒》、《以螨治螨》、《安全用电》、《农业机械化》等5部科教片和1部新闻片,加映“祸不单行”、“安全帽的故事”、“噪音”等幻灯片。1987年,县科协在部分区、乡放映《固土种植》、《多养瘦肉型猪》等影片,计32场,观众逾万。
县广播站利用有线广播进行科普宣传。1956年每周播讲一次科技知识。1983年后,县科协举办“破除迷信”广播讲座24次,介绍畜禽饲料、防病治病、商品信息、生活卫生、经验交流等专题广播300多次。
三、科技报刊、图书
(一)《农业科技小报》
县科委于1982年4月创刊《农业科技小报》,主要介绍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创办初期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每期5000份,共出刊48期,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二)《和县科协》
县科协主编《和县科协》,为不定期综合性的科技刊物,于1982年创刊,每期120份,到1988年,已出刊70余期,主要是向县委、县政府和各学会,区、乡(镇)科技提供科协资料和信息。
(三)《科技情报》
县科委于1981年5月创办《科技情报》,系定期月刊,为油印小报,每期150份。至1988年底,已印发86期。主要是向县委、县政府,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各区、乡(镇)提供经济信息、科技动态,介绍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科技成果等。
(四)《致富新技术》
县科协与县图书馆于1986年联合编印,《致富新技术》为不定期刊物,每期200份,已印发4期,发至各区、乡(镇)科协和专业户。
五《科技新知识》
县科协与县图书馆于1986年合编《科技新知识》,为不定期刊物,已编印4期,共600余份。
1975年始,县科委设立科技资料图书室,有各种科技书籍、刊物2000余册,对外开放借阅。此外,县科协与县图书馆商定,在图书馆内开辟新科技阅览室,每周星期二、三、四、六、日上午开放,可凭科协会员证入室查阅有关科技资料。
四、科技赶集
和县绰庙乡农历“三月三庙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赶集人数高达10余万人次。1984年,县科协邀请地区科协派来科技宣传车,录音播放科技知识。县科协气象学组在庙会上,摆摊出售气象知识书籍数十本,天气预报资料数百份,县医学会、农学会设立服务站,为群众免费服务,解答有关科技问题。姥桥区和西埠乡、城南乡等科协,也利用本地的“集日”,设立宣传点,以多种形式宣传和解答群众中生产上的技术难题。
五、技术讲座、培训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县科协举办讲座,宣传航天知识。1979年至1983年,县科协、农学会、医学会先后邀请扬州农科所、安徽农学院植保所三名农艺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侯学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万波,南京工人医院外科主任朱泰来,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顾寿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林超鸿等人来和县举办学术讲座。在此期间,县科委以政府名义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温元凯、李成荃、朱来治、刘秀芳、叶家栋来和县讲学10余次。1982年至1984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40期,培训4.3万多人次。1982年姥桥乡科协在菱湖大队小赵村创办一所科技文化夜校,开设科技、文化两个班,学员70名。1984年,全县组织科协会员和农村知识青年报名参加“安徽省农民函授大学”学习,共有418名。1986年,县农学会召开学术年会,会上交流论文16篇,并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发了奖金。县医学会组织4次学术交流,2次学术报告,还邀请了省卫生防疫站主任医师罗兆庄来和县作《流行性出血热》学术报告。同年县科协与县妇联、团县委、多经办联合在绰庙乡举办活鹅拔毛技术培训班,培训150多人。部分区、乡科普协会根据农事季节,分别举办水稻、棉花、花生、小麦、油菜、西瓜、蔬菜等生产技术培训班250多期,培训7800余人次。1987年,金城乡创办了科技业余学校,开设苎麻栽培、良种繁育、西瓜育苗、水稻田间管理等课程,1988年停办。
六、科技咨询、承包
1982年,县科协成立咨询服务分部,区、乡(镇)设立咨询服务处27个,共接待咨询7.5万人次,咨询服务分部接受县保险公司委托,派出科技人员,先后对县水泥厂130千瓦电动机和县酒厂电气设备烧毁事故,进行调查作出技术鉴定,得到了公平的处理。城南乡科协根据群众的要求,成立蔬菜研究会,他们经过调查,掌握附近的大、中城市春、夏两季蔬菜供不应求的特点,引导本地蔬菜专业户,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蔬菜生产。1983年,姥桥乡科协干部,在菱湖大队小赵村,以包技术、包治虫、代购农药的办法,承包水稻157亩,早稻平均亩产450公斤,双季晚稻亩产375公斤,每亩只收技术承包费0.5元。
七、科技服务
1983年县科协开始建立专业户档案,填写“专业人员”登记表,并主动上门,为专业户服务。南义乡丰山行政村庙后汤村王德军、盛立春,从外地学习煤油灯孵小鸡技术,仿制孵化箱成功,县科协、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同志主动上门观看后,帮助解决木材、毛竹等材料问题。并举办培训班,推广他们的技术。黄山寺马场大队田东村蒋中保,到福建古田县学习人工栽培银耳技术,经济上有困难,县科协帮助贷款解决。白桥乡平菇专业户王宗兴,在扩大生产中遇到资金、原料不足的问题,经县科协介绍贷款1500元。1984年,县科委在和城设立蔬菜良种服务站,设门市部3个,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科研单位引进蔬菜良种30多种,2.4万公斤。从合肥市农科所引进新澄一号杂交一代西瓜良种200公斤,推广种植3000余亩西瓜,平均亩产2500公斤,比当地老品种亩产增加1000公斤。每斤售价高一倍,单这一项可增收45万元。县科委1985年从陕西省西安市种子公司引进一公斤“秦油二号”油菜种在和县试验示范,获亩产300公斤高产,次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县林学组配合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对和县宜林山地进行普查,初步查清全县树种资源有100余种,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1986年,姥桥乡科协在使用井岗霉素新药中,找出消灭水稻纹枯病的新路子,使全乡早稻避免病害,增产达1.6万公斤。同年,历阳镇科协蔬菜研究会,研究使用无公害农药,为南京厂商提供10吨四季豆,出口日本,受到日本伊滕忠商社的好评。城南乡科协推广电热源的地热线育苗,为早熟蔬菜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
八、民办科研服务机构
民办科研服务机构,是推动和县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84年成立首家民办科技服务机构至今全县已发展到35家,遍布全县城乡。其中和县禽病研究所;和县科委蔬菜种子公司;和县蔬菜研究所三家单位科研成果丰硕,贡献突出。
和县禽病防治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3月,所长张成贵是全国兽医协会禽病研究会会员、兽医师。聘南京农业大学吴增坚教授任技术顾问。张成贵自学成才,在全国性学术交流大会上和国内外发行的期刊上多次发表论文。多年来该所致力于小鹅瘟病发病机理研究和小鹅瘟的防治。该所研制的“抗小鹅瘟生物制剂”曾获安徽省首届博览会金奖。由国家电影局批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科教片《防治小鹅瘟》。该所每年接待技术咨询上万人次,年防治禽病达100万只,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和县科委蔬菜种子公司(前身是科委蔬菜良种服务部),1984年10月成立,是全县最早、规模最大的蔬菜种子公司,集引种、制种、试验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综合性服务机构。现拥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技术员多人组成的顾问组。9个销售网点分布在全县重点乡镇。公司营业面积450平方米,制种面积100余亩,固定资产34万余元,流动资金16万余元,常年经营11大类160多个蔬菜品种,并与南京市种子公司联合经营。多次被评为地、县信誉单位。
和县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10月,由3名高级农艺师和两名农艺师担任科研工作。几年来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科研、开发、创收同步进行,以科技养科技。该所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先后取得菜粮轮作高效模式、粮棉双高模式、粮油双高模式,以及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电热线快速育苗、蕃茄高密度特早熟栽培和秋辣椒延后栽培等科技成果。1988年起“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三千田”等一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地、县科技星火奖。几年中该所先后引进匈牙利蕃茄“都拉是琴”、美国“鲜午9号”及早熟高产蕃茄新品种,新型蔬菜泰国玉米等一批珍稀蔬菜,提高和县生产蔬菜的档次。推广了大棚“强控早盖”、大棚蔬菜施用CO2、大棚滴灌等先进技术,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种植水平的提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