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
(一)甘兰型油菜试验、示范、推广。和县油菜原为白菜型,1978年进行甘兰型油菜试验和示范。1979年种植面积12.5万亩,平均亩产136公斤,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上升。1986年种植面积41.9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全县基本上实现油菜甘兰化。
(二)扬麦5号试验鉴定。1983年引进扬州鉴二小麦(后定为扬麦5号)混合株系10公斤试验鉴定,繁殖推广,亩产300公斤,成为全县小麦当家品种。
(三)杂交稻提纯复壮和繁殖制种。1978年开始杂交稻汕优6号提纯复壮和繁殖制种以及该组合的试验和栽培,不断总结经验,为推广杂交稻生产提供依据。1983年种植8696亩,平均亩产435公斤,1984年种植2.3581万亩,平均亩产465公斤,1985年种植8.5万亩,平均亩产480公斤。
(四)河世椒、早丰一号杂交辣椒制种。1984年,引进河世椒杂交辣椒亲本河西椒与“世界冠军”进行杂交制种试验,面积0.1亩,亩产22.5公斤,后又引进早丰一号杂交亲本南京黑壳早与茄门椒进行杂交制种试验,面积0.1亩,亩产辣椒36.5公斤,河世椒杂交制种0.5亩,亩产辣椒种籽25公斤,该项目已进入省级“七五星火计划”,拨款25万元。
(五)新澄一号杂交西瓜制种。1985年县农科所从广东引进新澄一号杂交西瓜亲本新青与澄选进行杂交西瓜制种,并在西埠建立制种基地,面积30余亩,亩产西瓜种籽8至10公斤,为发展西瓜提供了良种。
(六)中稻新品种九二九、九一O的推广。1983年石杨区科协配合农技站,在全区推广九二九、九一O中稻新品种,种植3000余亩,亩产400至500公斤,比当地老品种增产20%,出席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会议。
(七)“五四O六”放线菌研制。1977年和县中学研制生产“五四O六”菌种5000余公斤,在全县推广使用3000余公斤,每50公斤早稻种用2两菌种拌和,共催芽190万公斤,促使早稻成秧率增加5%以上,提前成熟2至3天。
(八)午季作物、棉花使用化肥技术。1979年后,午季作物化肥深施技术,经过三年多的示范宣传,普及全县,每亩增产20%以上,节省化肥50%左右。棉花每亩施用氯化钾15—25公斤,作底肥和追肥,可避免棉花早衰。亩产可增加30%左右。
(九)蔬菜大棚生产技术。1983年前后,城南公社太平大队专业户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全县开始推广。1984年全县大棚蔬菜约100亩,1985年增加到1000多亩,至1988年全县发展大棚蔬菜近2万亩。蔬菜远销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省50多个市县。
(十)人工成蟹暂养。新建渔业社人工成蟹暂养8.5亩,获利3.2万元。
(十一)人工饲养赤眼蜂防治松树松毛虫和稻、棉害虫。1976年8月在孙堡公社戴孤山放蜂10亩松林,松毛虫卵寄生率达91.3%。在城北公社稻、棉田120亩中放峰,棉铃虫、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达60%以上,均达到防治标准。
(十二)摩拉牛人工授精。1981年县种畜场为改良当地土种水牛,采用印度良种摩拉牛进行人工授精,先后产杂交牛17头,解决了长年传种,防止传染病的技术问题。
二、工业
(一)无缝冠机研制。1977年,濮集农机厂研制镶牙用的无缝冠机获得成功,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医疗器械上的一项空白,为口腔科制冠工艺提供了良好的工具。1985年获省优产品称号。
(二)小窑煤冶炼试验。1976年,县矿管所组织化肥厂,用腰埠公社的小窑煤86吨,炼成焦炭30余吨,焦、煤比为1∶2.66,所炼焦炭能铸铁,与淮煤炼成的焦炭相比,质量不相上下。由于技术和煤质原因,每吨成本高出20多元,后停止试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