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教育
民国18年(1929),和县成立“民众教育委员会”,其任务是宣传民教意义,筹措民教经费,推行民教方法,考查民教成绩。同时在和城喜雨亭建立“通俗教育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内设教导、阅览、健康三个部,有图书60余种,报刊杂志若干,还陈列有动植物标本。西梁山小学设有“民众阅报处”、“民众图书馆”,和县中学及其它一些小学办有平民夜校。民国23年(1934),和县设民众夜校10所,学员361人,其中女性21人,教员8人。民国27年(1938)后,国民党政府在所辖区域,推行“国民教育制度”,规定六周岁以上的学龄儿童,除有条件受六年制小学教育者外,应依照“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受二年或一年的义务教育;十五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失学民众,应受初级或高级民众补习教育,但得先自十五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男女实施,然后继续推及年龄较长的民众。此后又多次提倡成人教育。民国31年(1942),和县中学聘有社教主任、干事,并在该校附近办一所平民夜校,学员26人,办成人识字班一处,学员18人。民国35年(1946),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的“工作报告”记述,和县曾在宣桂、濮黄、乌江、张家集、香泉、绰庙、善厚、西埠、姥桥、南义、黄山寺、戚桥、白渡、裕溪、雍家镇等乡(镇)中心小学试办一些成人班。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推行。同年,各校因限于经费,虽奉令饬办,仍未能遵照举办。关于妇女及成人教育,因亻夫役过重,成年人无暇入学,虽经迭次督办,总不能依照规定计划办理完竣。
民国31年(1942)后,和含抗日根据地普遍兴办冬学。当时,南义、新塘、长建、功剩桥、娘娘庙、五显集一带,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办有冬学。冬学,是群众性一年一度的政治文化教育运动,利用农事较闲的冬季学习,初冬开学,春节后结束,历时三个月左右,是一种季节性的学习形式。参加学习对象是农民,多数是16岁至45岁的青壮年。有早班、中班和夜班,为照顾特殊情况,还成立民兵班、牧童班、妇女班。根据和含专员公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冬学主要是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形势与任务的宣传教育,鼓励人们参加抗日,进行民主改革。因此,冬学不仅教识字、教唱歌,还作时事政策报告”“明理第一,识字第二”,是当时开展冬学运动的方针。教材由抗日民主政府编印供给,有“识字课本”、“民众课本”、“民兵读本”、“战时读本”等,教材内容结合当时政治斗争和农民生活实际,如编写了《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坚壁东西》、《送情报》、《救灾难》、《做军鞋要结实》、《减租减息》、《送子参军》等课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扫盲工作。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要求“开展识字教育,逐步扫除文盲”。同年11月,和县召开工农业余教育会议,成立和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由县长、宣传部长、文教科长、团县委书记、妇联主任、工会主任、中学校长等13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各区乡也相应成立组织。工农业余教育的重点是农民,教育形式仍是冬学。年底,县文教科制定了“和县工农业余教育计划草案”,积极开展工作,全县办起夜校1392所,参加学习的35672人。在永乐、大荣、何村、石马等乡,几乎村村办夜校,绝大多数青壮年参加冬学,他们捕鱼、打柴卖钱,购买灯油和冬学课本,并以夜校为单位,开展文娱活动,演唱《白毛女》、《血泪仇》、《清川江上》、《杀过鸭绿江去》、《杜鲁门叹五更》、《土改小调》等,配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县成立扫盲运动委员会,组织扫盲工作队,以汤成、鲁堡两乡为重点推行速成识字法。1955年冬,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出现了扫盲高潮,全县开办民校1927所,识字班1103处,学习小组573个,包教包学的7701人,参加学习的农民共有12.7万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总数71%。1958年,扫盲工作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号召后,又一次掀起了以扫盲为中心的文化革命高潮,层层重视,所有全日制小学,划片包干,各地还采用了不少新的学习形式。如组织学生送字上门,包教包学;农村集镇的街头、路口和交通要道,设立识字岗;商店建立购物识字制度;佩戴“识字袖章”和实物认字等。据当年6月统计,全县参加学习的18.53万人。全县公社化后,各地又提出“苦战三天三夜,扫除文盲”的口号,当年9月统计,全县已脱盲人数17.64万人,占文盲、半文盲总数95.1%。县成立验收团,经验收后,10月1日,县委宣布和县基本上实现了“文化县”。《和县报》发表了“巩固文化县成果乘胜前进”的社论。由于扫盲运动中,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偏向和弄虚作假,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工农教育急剧回落,原先脱盲的几乎大部回生,“文化县”成为一句空话。1963年冬,又开展一次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中心的冬学运动,全县开办2500所冬学,有8.1万人参加学习。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扫盲工作全部停顿。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扫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1984年,推行扫盲承包制,即由乡、村干部负责动员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入学,由小学教师和社会知识青年,负责教学工作,各中心小学办理签订承包合同,扫除一个文盲,付给报酬12元,扫除一个半文盲,付给报酬8元,经考试合格后兑现。同时,实行小学办夜校,组织校外15岁以下少年学习。1985年统计,全县15至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共有10.5万人,到1988年,已脱盲2.5万人,占文盲、半文盲总数23.7%。
二、干部、职工教育
民国31年(1942)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抗日根据地的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应居第一位,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又应居第一位”。因此,于民国32年(1943)冬,和含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在南乡曲李村,创办“和含干部学校”,由于日军几次扫荡,校址先后迁至东堡耿、新塘乡的南城、东黄乡的陈堡子等村。校长由和含行政专员公署专员魏今非兼任,教务主任季秀,和含地委、和含支队、和县县委等主要负责人孙仲德、马长炎、倪则耕、贾世珍、李岩等兼任教员,余慧等任专职教员。设高小(工农干部)、初中(政治、财经干部)两个班。教学内容除文化课外,主要是政治形势教育和业务培训。实行军事编制,每天早晨起床后,跑步做操,进行队列训练,早餐后上课或讨论。课余时间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抗日扩军等宣传活动。晚上轮流值勤站岗,每期进行一至两次夜间军事演习。至民国34年(1945),新四军北撤,办了四期,每期两个月,共培训干部600多名,学员结业后,除一部分分配到部队外,一般都分配到地方搞行政与财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干部、职工教育工作。1951年,县文教科在和城建立“和县机关学校”,设高小一个班,初小二个班。课程有国文、算术和常识,配有专职教员2名,学员161名,其中干部28人,工人133人。1952年冬,更名为“和县县直机关业余学校”,发展到5个班,学员304名,其中干部134人,工人170人。各区镇也相继建立干部和职工业余学校,据1955年统计,全县共有干部职工业余学校20所,参加学习的干部1238人,工人380人。1956年秋,因撤区并乡,压缩机构,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合并为7所,有学员2522人,其中干部2061人,工人461人。1958年,全县办红专学校317所,吸收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以政治学习为主,文化学习为辅,参加学习共有5015人,其中工人1435人。1963年,县总工会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在和县农业机械厂、粮油机械厂设立两所分校,参加学习160人,开设初中、小学,古文选读、应用文练习和科技等8个班。“文化大革命”中,干部、职工业余教育全部停止。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四化,干部职工教育又重新得到重视。1980年秋,县总工会恢复职工业余学校,先后开设初中、高中文化班,技术班,各种单科班,自学中专辅导班,会计、美术、缝纫等班,共42个班,至1988年,参加学习的干部和工人共有2000多人,其中达到高、初中毕业397人,会同教育部门均发给毕业证书,单科结业603人。在毕业结业的学员中,有150多人考取了高等院校和电视大学、函授大学,有100多人考取了中等专业学校,有9人录取到中央和省、地党校学习,有11人选拔到公司经理以上领导岗位。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被评为巢湖地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6年,该校教导主任朱云龙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1985年和1986年,县委党校开办两期全科干部中专班,学制两年,参加学习干部有60人,毕业59人。1987年,巢湖地委党校函授中专班,在和县设点,招收在职干部124人,其中党政专业50人,经营管理专业74人,学制一年半。至1988年,已毕业118人,其中党政专业44人,经营管理专业74人,又招收干部113人,其中党政专业48人,经营管理专业65人。
三、函授、电教、自学考试
1957年,县文教局建立初级师范函授学校,局长兼校长,配有专职教师。各区和直属社镇,均设函授分校,亦配有专职教师,参加学习的小学教师500余名,开设语文、数学两科。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9年起,安徽师范大学函授部在和县设教学点,招收在职中、小学教师110人,其中物理专业37人,中文专业26人,数学专业47人,学制五年,有63人获毕业证书。1983年,合肥教育学院,在和县设教学点,招收中文专业40人,数学专业39人。1987年春,合肥教育学院举行83届中文、数学函授毕业考试,除19人中途停学外,其余60人参加毕业考试,全部以优秀成绩毕业。
1979年,县设立电视大学教学点,到1984年,先后招收数学、理工、中文、英语、党政管理专业,共80余人,经统一考试,获毕业(结业)证书的56人。1985至1988年,招收汉语言文学,财会专业学员120人,获毕业证书97人。1986年,卫星电视中师班,招收小学教师266人参加学习,学制4年。
1985年,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规定,和县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对自学职工的文化考试工作。当年下半年起,全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即开始报名考试,每年举行两次。1987年,增设统计学、人口学、英语、法律、工业、经济管理和价格学等9个专业。到1988年底,参加高等自学考试的有4316人次,按专业规定,各门考试合格,获大专毕业证书的65人。
下一篇:第七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