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筑队伍
和县建筑业历史悠久。明代,范桥有一位范木匠,被称为“赛鲁班”,他设计施工的建筑物,有宫殿式,亭台式,工艺精巧,风格独特。如和城的文庙、聚魁楼,后港乡的高庙等。民国时期,濮集地区的架子工,施工安全可靠,长期在芜湖、南京、上海等城市流动作业。各主要集镇都有一些泥、木、竹、石作坊或匠铺,大部由师徒关系组成。农村则多为分散的个体工匠,亦工亦农。
1950年,成立和县建筑工会,会员106人。1953年成立和县建筑站。1956年至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中,将分散的个体工匠,组成建筑合作社计7个,从业人员593人。1958年,成立和县建筑工程队。1966年,改为和县建筑公司,一度转为国营企业,后仍恢复县属集体企业。1978年后,发展社队企业,各地相继建立34个建筑队,2个工程安装队。1984年,和县建筑公司改名为和县第一建筑公司。将沈巷、乌江、姥桥、西埠等4个建筑队,组成第二建筑公司。濮集、雍镇、石杨、白桥、联合、城北、五显、黄山8个建筑队,合并组成第三建筑公司。据1987年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建筑公司(队)62个,其中三级企业1个,四级企业是15个,职工总人数9413人,内有技术人员633人,施工机械净值212.95万元。
和县1987年建筑企业情况表

二、勘察设计
建国前,县内无勘察设计专业机构。1984年,始成立和县建筑设计室,配备技术人员7名。至1988年,共设计施工工程163项,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县广播电视楼、供电局大楼、工人文化宫、白云商场、房地产大楼、商业大厦、半边街陋室小区及淮北电厂的影剧院等,均获好评,有2项获奖。该室为二级设计单位,设计能力为:高度不超过24米的多层民用建筑;跨度不超过24米的单层民用建筑;跨度不超过24米,吊车吨位不超过10吨的单层厂房和仓库;跨度不超过9米的四层以下厂房和仓库。
三、设备
建国初期,一直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泥瓦、木工使用的泥刀、板、桶和斧、刨、锯、凿、钻等简易工具。1958年,和县建筑工程队成立后,随着建筑结构变化和高层建筑的需要,逐步改用机动工具。如各种带锯、圆盘锯、钻床、平板刨、混凝土搅拌机、拌灰机、钢筋曲机、钢筋切断机、卷扬机、打夯机、电焊机、水磨石机及钢管脚手架等。至1988年,各建筑公司(队)共有各种机动工具903台(不包括钢管脚手架)。
四、建筑材料
建国初期,建筑材料主要是杉木、毛竹、砖瓦、石灰、草、泥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材企业增多,和县生产的砖瓦质量好,石料数量大,自给有余,销往沿江各城市。60年代,由于木材供应紧张,房层结构的演变,除砖瓦外,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代替木材。80年代,建筑物讲究装璜艺术,1984年,县文化馆成立装璜公司。建筑材料,城镇少数屋面用仿古黄、绿瓷瓦,仿古筒瓦,外墙用各种花石子粘面。有的并用白色水泥、马赛克以及各色瓷砖装饰门面。大的建筑物,还用大理石贴面。商业门面,安装铝合金卷闸门。多数房屋内壁使用涂料、油漆、贴墙布、装饰板、瓷砖等。
五、施工质量
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建筑队伍技术水平不高,有少数建筑质量较差。如1969年兴建的和县电影院,由于施工质量差,致使后墙开裂,两次停业维修加固。1976年,唐山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公房民房的建筑物,注重防震作用。1978年后,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安全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工程竣工,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1986年,和县验收15项工程,其中有7项已竣工,评定合格的有3项,不合格的4项。对不合格的工程,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标准后,才准交付使用。1987年,省地组织检查组,对和县三、四级企业承包建筑的31项工程,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进行安全质量全面检查,合格率为100%,和县第一建筑公司获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奖”,评为巢湖地区工程质量第一名。1988年,成立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站,专门负责检查各建筑企业承建的工程质量,是年共检查三、四级企业承建工程42项,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合格率为100%。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