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和县农村素有种菜传统,过去种菜除自食外,少量出售,尤其受灾之年,农民种菜是为了度荒。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州受旱,农民种菜度荒,知州张叔宣下乡拣回蔬菜煮汤,令所属官吏食之曰:“喝农民菜汤,要知灾民疾苦。”明代,和州每年向朝廷光禄寺进贡绿笋二百六十七斤。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州曾出现“芥菜结扁豆”的现象。
1953年,和城地区组织个体菜农,成立蔬菜专业队,后改为蔬菜大队,有菜农397户,1433人,菜地240亩。1954年统计,全县专业蔬菜种植面积726亩,产量169.05万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曾抽调劳动力,成立蔬菜队,生产蔬菜供应食堂。1959年至1961年,粮食减产,口粮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为1万余亩。60年代中后期,限制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蔬菜面积减少。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蔬菜生产迅速发展,部分农民用塑料大棚,生产早辣椒、早蕃茄等。1984年全县蔬菜面积1.55万亩。1985年为2.40万亩。1988年为4.78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1万亩,产值达3528万元,已成为和县小区经济的一大特色。是全省沿江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
一、品种与分布
(一)品种
《和州志》记载:明清时期,和县蔬菜品种有菁、芥、苋、芹、葱、韭、芫荽、荇菜、萝卜、冬瓜、黄瓜、瓠、丝瓜、甜瓜、豇豆、芦笋、筀笋、茄子、莴苣、茭白、刀豆、扁豆、龙爪豆、荠菜、山花菜。民国时期,引进胡罗卜、辣椒、菠菜、黄花菜、芋艿等。
建国后,品种不断增多,现已有13类、60余种。
白菜类:白菜、青菜、菜苔、黄芽菜。
芥菜类:大叶芥、雪里蕻、花叶芥。
甘蓝类:球菜(包心菜)、花椰菜。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
绿叶蔬菜类:菠菜、芹菜、苋菜、莴苣、空心菜、茼蒿、生菜、芫荽。
葱蒜类:洋葱、大蒜、大葱、小葱、韭菜。
茄类:蕃茄、茄子、辣椒。
瓜类:黄瓜、南瓜、冬瓜、瓠子、菜瓜、丝瓜、笋瓜、搅瓜。
豆类:四季豆、豇豆、毛豆、扁豆、豌豆、绿豆、刀豆、蚕豆、豆芽菜。
薯芋类:芋艿、姜、山菜、马铃薯。
水生蔬菜类:茭白、藕、菱、荸芥、慈艹姑、水芹菜。
食用菌类:蘑菇、平菇、银耳。
多年生菜类:竹笋、黄花菜、甜菜头、香椿头。
(二)分布
和县沿江沿河地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较多的有城南、城北、沈巷、联合、雍镇、历阳、十里、姥桥、戚镇、张家集、八角、香泉、濮集、善厚、孙堡、乌江、南义等乡镇。几种主要蔬菜的分布情况:
早辣椒在城南、沈巷、联合、城北、十里、濮陈、雍镇等乡镇,种植面积1.20万亩。
早蕃茄在城南、联合、城北、乌江、南义等乡镇,种植面积7500亩。
黄瓜在历阳镇、城南乡,种植面积4500亩。
马铃薯在城南、十里、联合等乡,种植面积2000亩。
藕在绰庙、沈巷、姥桥、戚镇等乡镇,种植面积3000亩。
四季豆在张家集、香泉、八角等乡,种植面积2000亩。
豇豆在城南、历阳、联合等乡镇,种植面积3000亩。
甘蓝在城南、历阳等乡镇,种植面积2000亩。
茄子在城南、城北、濮集等乡,种植面积1500亩。
姜在南义、孙堡、十里、善厚、金城等乡,种植面积1000亩。
大蒜在城南、城北、乌江、十里等乡镇,种植面积3000亩。
晚辣椒在善厚、陶店、高关等乡,种植面积6000亩。
菠菜在善厚、陶店、孙堡等乡,种植面积4000亩。
花椰菜在城南、城北等乡,种植面积3000亩。
秋蕃茄在城南、西埠、十里、戚镇等乡,种植面积2000亩。
胡萝卜在城南、联合等乡,种植面积7000亩。
萝卜在城南、联合、姥桥等乡,种植面积4000亩。
芥菜在城南、历阳等乡镇,种植面积3000亩。
芹菜在城南、城北、濮集、乌江、绰庙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
毛豆在城南、城北、联合、乌江等乡镇,种植面积3000亩。
莴苣在历阳、城南、城北等乡镇,种植面积1500亩。
荸荠在戚镇、南义等乡,种植面积500亩。
韭菜在沈巷镇,种植面积3000亩。
瓠子、冬瓜在城南、城北等乡,种植面积5000亩。
根据县农业局1988年年报,全县蔬菜、瓜类分布如下:环城区蔬菜20070亩,瓜1842亩。西埠区蔬菜1813亩,瓜2081亩。乌江区蔬菜3412亩,瓜1593亩。沈巷区蔬菜8300亩,瓜1957亩。姥桥区蔬菜3354亩,瓜5637亩。新桥区蔬菜144亩,瓜280亩。石杨区蔬菜510亩,瓜130亩。合计蔬菜37603亩,瓜13160亩。
二、大棚蔬菜
1980年,沈巷镇开始用塑料小棚,种植蔬菜2亩。1983年城南乡太平行政村刘仕荣、黄耀祖、黄立方、尹仁志、李正飞等5人,率先学习外地经验,搭盖塑料大棚,培育早辣椒、早蕃茄,上市早,价格高,收入多,如黄耀祖种早辣椒、早蕃茄2亩,收入1万余元。1984年,城南乡政府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并成立蔬菜研究会,研究解决栽培技术问题,大棚蔬菜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为96亩,1986年为860亩。1987年有3000多户,搭建大棚5000多个,面积2000多亩,全年大棚蔬菜收入800余万元,走上了致富之路。蔬菜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黄立方出席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技能手会议,受到中共安徽省委的重视。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在视察该乡大棚蔬菜生产时曾说:“五个能人带全乡,万吨蔬菜过大江,进入城市争市场,增加收入奔小康。”
1985年后,大棚蔬菜在全县迅速推广,全省各地纷纷派人赴城南乡参观学习。1986年全县大棚蔬菜面积800余亩,1987年为3800亩,1988年达1.03万亩。全县形成城南、沈巷的蔬菜、善厚的辣椒、城北的瓜果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26个。因而,获得了安徽省科技成果“星火奖”。
(一)类型
钢管大棚以钢管为骨架,搭盖的塑料大棚,特点是架体牢固,抗风雪能力强,不易倒塌,结构合理,温度、光照、湿度易于调节,成本较高,搭盖钢管大棚每亩需1万余元。
增强水泥骨架大棚用特种水泥和抗碱玻璃纤维预制成大棚骨架,用此骨架组装搭盖的塑料大棚,特点是有一定抗压强度,有韧性,使用期长,耐腐蚀,不需维修,建造该大棚每亩需2000~2200元。
竹结构大棚以元竹和小杂竹搭盖的塑料大棚,特点是投资少,成本低,制作简便,已在全县普遍推广使用,但使用期仅1~2年,抗风雪能力较差。
(二)建棚
大棚的标准:长约30~50米,宽约4.3米,高约1.75米,中间操作沟宽0.3米,大棚外侧开挖排水沟,深0.3米。建棚前应施足基肥,畦面整平,每个大棚用元竹弯成60~80个拱杆,由5道拉杆,将各拱杆联结成整体,两端造“山墙”、扎小门,两侧设置地锚(木桩和尼龙绳)加固,并用农用塑料膜作棚裙,上面覆盖两层农用塑料膜和一层草帘,大棚内再用小杂竹搭成塑料小拱棚。共需农用塑料膜105公斤,元竹700根,小杂竹拱子600个,尼龙捆扎绳3公斤,草帘子350张(宽2米)。
(三)气温、地温
1986年12月24日至1987年2月2日,县农业局对大棚中小拱棚内和棚外露地的气温与地温分别测量,测量时间为6时、14时、20时。地温测量耕层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25厘米。每隔5天测量一次,测量结果表明:气温,6时棚内比露地增温5.5~16.5℃;14时,棚内比露地增温6.2~21.5℃;20时,棚内比露地增温4.5~15.0℃。地温,6时棚内比露地增温7.1~12.1℃;14时,棚内比露地增温5.4~15.0℃;20时,棚内比露地增温5.3~12.2℃。
大棚早熟栽培的有效定植期:蕃茄在1月下旬至2月初,辣椒在2月上旬,黄瓜、茄子在2月中、下旬。
三、防治病虫害
(一)病虫害
和县蔬菜病虫害已发现的有17种,有病毒病、黑斑病、黑腐病、灰霉病、霜霉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叶烧病、煤聚病、白粉病和蚜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豆荚螟、棉铃虫等。其中早辣椒、早蕃茄病毒病较为普遍,发病率10~40%,减产15~40%,而且果实畸形,品质下降,已成为危害辣椒、蕃茄生产的主要病害。蕃茄病毒病的症状有花叶型(叶片有凹凸不平的花叶,叶变小,长而窄,扭曲畸形);条斑型(茎上部分初为暗绿色,下陷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油渍状条斑);蕨叶型(病株顶端或侧枝叶片狭长或仅存叶脉呈线状,中上部枝丛生,不开花结实)。辣椒病毒病症状是叶片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较大的黄褐色环圈,幼叶边缘向上卷曲变窄,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枝丛生,小枝小茎部呈黑褐色条斑,早期易落叶和花、果。该病为烟草花叶病毒,可在干燥的病体内长期生存,也可由种子带毒,通过整枝打杈等接触传染。秋季蔬菜病虫害也较为严重,据调查,花椰菜百株有小菜蛾幼虫500~4700个,斜纹夜蛾幼虫1000~9800个,菜青虫125~1900个,黑腐病发病率10~75%,黄瓜百株有小菜蛾幼虫4500~1.14万个,斜纹夜蛾幼虫1500~8700个,斜纹夜蛾幼虫1500~8700个,幼菌性角斑病发病率30~95%,蕃茄、辣椒病毒病发病率23~100%。
(二)防治
早辣椒、早蕃茄的病毒病,农民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少该病的发生蔓延。主要措施有:床土处理,每0.1亩苗床,用硫酸锌0.25~0.35公斤,兑水250公斤喷洒床上,防止将含有烟头、茄果类病残体的农家肥施入苗床。种子处理,用清水浸泡3~4小时后,再放入5~10%磷酸三纳水溶液中浸30分钟,捞出洗净,催芽播种,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对人手进行消毒。加强苗期管理:假植地块,应选在地势开阔通风处,避免重茬,田间操作时,尽量避免接触传毒。苗期注意灭蚜,发现病毒病,可用病毒A(500倍溶液)或病毒灵(500~1000倍溶液)喷洒,7~10天喷洒一次,共3~4次。
秋季蔬菜病虫害防治,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等采取灯光药剂诱杀,糖醋毒饵诱杀,摘卵块,捉虫窝。药物喷洒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溶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2500倍溶液),10%多来宝悬浮剂(500~1000倍溶液),3~4天喷洒一次,并经常更换药剂,防止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花椰菜黑腐病,用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溶液)加中性洗衣粉或70%敌克松(800~1000倍溶液)喷洒,7~10天一次,共3~4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用60%百菌通粉剂(500倍溶液),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溶液),1∶4∶600的铜皂液(硫酸铜1份,中性肥皂4份,水600份的混合物)等喷洒,5~7天一次,共3~4次。辣椒、蕃茄病毒病,用病毒A1.5%植病灵水剂、硫酸锌各500倍溶液喷洒,7~10天一次,共3~5次。四季豆的炭疽病、叶烧病、煤聚病、除种子消毒外,发病期用1∶1∶160~200波尔多液,连续防治2次,蚜虫和豆荚螟,开花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溶液),喷洒2次。黄瓜采用种子消毒,用55℃的温开水浸泡10分钟,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分别用瑞代合剂,15%粉锈宁(800倍溶液)或50%多菌灵(800倍溶液)、农抗—120(300~500倍溶液)喷洒或灌根,大棚以百菌清烟雾剂消毒。韭菜灰霉病,发病初期用瑞毒铜、托布津、代克锰锌、速克灵等喷洒。
上一篇:第四节 种植业
下一篇:第六节 林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