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表水
县境有9条河流和近65公里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
和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20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28亿立方米。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000亿立方米。汛期降水量439.4毫米,冬季枯水降水量105.6毫米。全县人均水量90693立方米,总耕地亩均水量67331立方米。
全县最多年降水量达1612.7毫米,出现在1962年;最少年降水量仅有405.7毫米,出现在1978年。
县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县内有中、小(一)型水库17座,兴利库容2713.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50座,兴利库容882.3万立方米;塘坝有效容量2475.7万立方米。
县内流入长江的河流有9条:
裕溪河位于县城南45公里,从含山县水姑庙流入和县境,经黄家渡、马家渡、雍家镇、裕溪口入长江,海拔6.3米,河长30公里,汛期最高水位为13米,冬季最枯水位为6.5米~7.5米。
牛屯河位于县城南22.5公里,由含山县铜城闸北流入境,经百旺市、新塘、功剩桥、后港、白渡桥入长江,海拔6.5米,河长31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0米,冬季最枯水位6.5米。
姥下河位于县城南15公里。经娘娘庙、丰山、姥桥、郑蒲,由姥下河流入长江,河长22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0米,冬季最枯水位6.5米。
太阳河位于县城南3.5公里,由八字河闸经戚桥、大王桥、杜姬庙入长江,河长23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0米,冬季最枯水位6.5米。
得胜河横贯县境中部,上游接含山县,经张公桥、腰埠、范桥、桃花桥、金河口流入长江,河长25公里;另一支流横江河由桃花桥、花园、和阳桥、冯家湾,经新河口入长江。汛期最高水位10米~11.5米,冬季最枯水位6.5米。
双桥河位于县城东北,由乌塘东至三汊河,经石跋河入长江。河长17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0米,冬季最枯水位4.5米。
石跋河位于双桥河北,由赤坝桥至三汊河,流入长江,河长21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0米,冬季最枯水位4.5米。
驷马新河全长269公里,流入县境12公里,北接滁河,由和县金港村至二姚,穿驷马山经江苏省江浦县石桥乡南下,复入和县乌江镇,循旧驻马河口入长江。汛期内河最高水位10.86米,内河最低水位7.84米。
滁河又名后河,由含山县经和县善厚、陶店、石杨、金城、绰庙东流出县境,至江苏省六合县入长江。其中滁河和县段河长46公里,汛期最高水位13.2米,冬季最枯水位7米。
二、地下水
和县西北部低山丘陵区,有潜水式局部承压水,泉眼分布广,主要有:香泉乡的温泉、陶店乡焦庄泉水口、施庄万竹园泉水、金城乡泉水苏、下汾刘、万元泉水村、凤台陈百户、高关乡陡山石兴壳、腰埠乡境内种畜场,西埠乡大陡沿水库上游寡妇桥、孙堡乡龙泉洞,绰庙乡友谊水库等泉水。一般泉涌水量每小时1~5吨。而香泉乡的温泉涌水量较大。该泉位于香泉街头,温泉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个;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7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40米,有密切水力联系,合计自然出露面积约2700吨/日,水温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1985年2月份经南京大学地质系化验结果,香泉温泉水质理化指标见附表:
香泉温泉水质理化表

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初步评价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来看,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与巢湖市的半汤泉也比较相似。根据水化学分析结果,香泉温泉与一般温泉一样,矿化度较高,从饮用看,水质不好,氟离子及硫酸盐含量高,硬度大,不宜饮用。若从医疗角度来看,由于水温适中,水中含硫较高,长期用此温泉洗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通过调查分析,香泉温泉很有开发利用价值。据测温泉水质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用矿泉,高热泉、氡泉、硫化氢泉、硫酸盐泉、硅酸盐泉标准,均具医用价值。与卫生部1961年颁发的矿泉标准对比如下表:

沿江、河圩区,地下水丰富,水位在地面以下0.7~1米,因滨江近河,受江河水位影响,旱年随沟港水位下降,丰水年上升,除集镇、村庄生活用水挖井外,全县尚未用地下水灌溉农田。
上一篇:第四节 气候
下一篇:第六节 土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