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79年12月至1985年4月,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安徽省土壤工作分类及土壤普查技术若干问题的意见》,成立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专业队,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土地资源总面积211.8万亩,共挖土壤剖面4697个,采集土壤样本4679个,化验分析土壤常规样147个剖面,571个层次,农化样581个。
一、土壤类型
和县土壤划分为4个土类、8个亚类、18个土属、66个土种。
附:土壤分类表
土壤分类表

二、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主要是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耕性等,根据农化样化验诊断的结果表明:
土壤质地和县土壤的耕作层质地为沙壤土的占总耕地的1.5%;轻壤土占3.3%;中壤土占42.3%;重壤土占46.9%;极少数为轻粘土质地。耕作层沙壤土质地的土壤,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江、江洲边缘的洲地上,轻壤土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的沙垄地上和地势较高的岗地土旁田上,呈带状分布,中壤土一般分布于岗地、冲田的中上部位及沿江、沿河平原中高部位上。重壤土多分布于岗地、冲田的下部和平原的低宕处。轻粘土则分布于湖泊沿岸。
土壤结构和县土壤大致有均质型、上沙下粘型、上粘下沙型3类,其中均质型是主要类型,约占总耕地面积31.9%。
土壤孔隙和县耕地的孔隙度,耕层大于底层,水田大于旱地。耕层孔隙度为51.63%,犁底层为45.53%,第三、四层分别为46.32%、46.2%。水田耕层孔隙度为51.62%,犁底层为46.77%,第三、四层分别为46.16%、42.68%。
耕作层和犁底层全县耕地的耕层普遍较浅,大于20厘米的只有1302亩,约占耕地面积0.17%;15~20厘米的98965亩,占12.66%;10~15厘米的676084亩,占86.51%;小于10厘米的5137亩,占0.66%。耕作年限长,熟化程度高的耕地,耕作层较深;耕作层质地偏轻的比偏重的厚;有机质含量高的比含量低的厚;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的耕地,比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耕作层厚些;岗地地形部位的田块比高的田块耕作层厚。耕作层的深浅,主要受耕作机械和动力的影响,其次是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因多年受耕作机具的挤压形成的一个层次,该层较紧实,呈扁平的块状结构,有一定的保水保肥作用。旱地土壤的犁底层发育较水田差。犁底层以5~8厘米为宜。和县耕地的犁底层普遍较厚,一般厚度约10厘米,据统计小于5厘米的12998亩,占1.7%;5~8厘米的164639亩,占21.5%;8~10厘米的261353亩,占34.2%;大于10厘米的占325854亩,占42.6%。
三、土壤养分
据全县577个农化样分析,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达2级的面积约占水稻面积4.9%,3级占17.9%,4级占48.8%,5级占28.4%,全氮含量是2级最多,3级次之,5级最少。旱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2级的面积占旱地总面积的0.36%,3级占30.5%,4级占27.3%,5级占41.1%,6级占0.75%,全氮含量基本相同。速效磷含量5级土壤最多,3级次之,1级最少。和县土壤养分有以下几个特点,总的说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中等水平,碳氮比的平均值为7.09;土壤普遍缺磷;土壤钾素含量偏低;养分含量变幅大,如全氮高的达1级,低的只有5级;主要养分元素(N、P、K)比例严重失调,缺磷少钾普遍存在;各地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平衡,新桥区有机质含量1、2级的占14.23%,西埠区达1、2级仅2.63%,石杨区全氮含量达2级的占47.15%,环城区2级的占28.69%。速效磷含量:石杨区有13.76%面积达1、2级,沈巷区没有1、2级的耕地。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据577个农化样分析,表土层(水田0~15厘米,旱地0~20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2.09%,全氮平均为0.171%,有机质含量在1.40%~2.60%之间出现的频率为64%,大于2.6%的频率为21%,小于1.4%的频率为15%,最高极值4.83%,最低极值0.32%,呈正态分布。表土层全氮含量在0.105%~0.21%之间的频率是72%,大于0.21%频率的20%,小于0.105%频率是8%,最高极值0.328%,最低极值0.072%,也呈正态分布,并含量水平较高。碳氮比值平均是7.09,偏低。和县土壤释放有效氮素能力较强,全氮的比例相对高于有机质比例,反映出有机肥用量少,而无机氮素化肥用量过多。
全磷和速效磷根据常规化验结果,全县耕层的全磷(P)含量普遍较低,最低值是0.024%,最高的达0.192%,但平均仅有0.056%。由于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其它土壤高些,平均达0.067%,而湖积物只有0.041%。全县速效磷含量低,小于4.5PPm频率为42.26%,4.5~10.5PPm频率占38.16%,也就是4、5、6级速效磷含量占80.42%,达上3级(10.5~20.5)频率的只有13.17%,超过了3级的占6.41%,达1级的量1.5%,全县平均含量7.7PPm。
全钾和速效钾从土壤常规样化验结果,和县土壤耕层的全钾平均含量是1.71%,属中等水平。最高的是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的土壤,平均含量1.77%,刚达上省定3级指标;最高含量250PPm,最低的是起源于下蜀黄土母质的土壤,平均含量1.65%。各土种间全钾含量差异性不大。由577个农化样化验表明,和县各种土壤的速效钾平均含量是104.5PPm,刚达上省定3级指标,最高含量250PPm,最低的仅21PPm,速效钾含量基本上呈正态发布,其中51PPm~100PPm(5~4级)的出现频率占52.52%,小于50PPm(6~7级)的占10.74%,101PPm~150PPm(3级)的占28.78%,151PPm~200PPm(2级)只占6.42%,大于200PPm(1级)的占1.54%,大多数土壤含速效钾量在5~4之间,属中等偏低水平,与全钾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酸碱性和县土壤呈微酸至微碱性反应,一般PH在6.8左右,最低为4.4,最高为8.5。起源于长江冲积物母质和碳酸盐岩类残积、坡积物母质的土壤,呈弱碱性(PH值7.5~8.5)反应,由下蜀黄土、湖积物、红砂岩与硅质岩类残积、坡积物母质形成的土壤呈弱酸性(PH值5.5~6.5)反应,而由河流冲积物,泥质岩类残积、坡积物母质形成的土壤呈中性反应(PH值6.5—7.5)。从土壤类型看,弱碱性反应的土壤,水田耕层比旱地耕层PH值略低;弱酸性反应的土壤,水田耕层比旱地耕层略高。从土体层次来看,一般表土层的PH值比心土层(包括底土层、潜育层、渗育层)低些,即PH值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有一定限度),而水田的变化比旱地大,如下蜀黄土母质形成的土壤中,水田耕层PH值平均为5.8,心土层是7.3,而旱地耕层PH值是5.5,底心层是7.0,长江冲积物形成的土壤中,水田耕层PH值平均为7.6,心土层是8.1,而旱地耕层PH值是7.8,底土层也是7.8。和县土壤的酸碱度较为适度,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各区土壤养分含量统计面积分级表

上一篇:第五节 水文
下一篇:第七节 植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