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紧靠长江。古时气候较为暖和,属于温润的亚热带气候,与现今本地气候对比,石化层的古气候偏于干凉,整个剖面各层古气候有凉暖、干湿的波动,但变化不大,最暖湿时期古气候比现今较暖湿,但没有达到本地区全新世最宜期(距今约5~6千年)的暖湿程度。继后,和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空处在西风带,除台风外,一般天气皆由西而东移动,干燥度0.99,属湿润气候型,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堪称气候温和。但早春回暖慢,且多波动,雨量适中,降水分布不均,梅雨明显,暴雨多集中在梅期,易酿成灾,伏秋易旱,隆冬常干。由于环抱长江,和县怕涝耐旱,小旱可望大丰收,大旱可力争丰收,洪涝致灾,势必减产。据1959年4月至1980年12月资料统计,全年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006.3毫米,年日照时数2126.1小时,无霜期232天。
二、气温
和县年平均气温15.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为元月,平均气温2.5℃,温度年较差25.7℃。
(1959~1980)逐月气温累年平均值

年平均温度最高为16.8℃,出现在1961年,最低年1969、1980年,均为15.0℃.累计相差1.8℃。

年平均最高温度20.2℃,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1.9℃,平均日较差8.3℃,极端最高气温40.0℃(1959年8月22—23日),极端最低气温-13.2℃(1969年2月6日)极值相差53.2℃。
各月极端最高、最低温度

积温及其80%的保证率:积温表示一定界线温度的累积量,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是作物的生存期,是广义的可能生长期,小于0℃,则是作物越冬期。和县稳定通过0℃初日在2月2日,终日为1月3日,其间持续336天,平均活动积温5728.5℃,因此,和县作物越冬期为1月4日至2月1日。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是作物活跃生长期,和县平均始现日3月31日,终现日11月15日,其间隔日数230天,年平均活动积温5020.6℃。
日平均气温20℃,是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范围的下限,所以,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0℃,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安全成熟期,和县稳定通过20℃,始现日5月20日,终现日9月26日,持续日数130天。
以上所述0℃、10℃、15℃、20℃是鉴定农业生产中热量资源的几个重要指标温度,是确定本县熟制、作物品种搭配、新品种的引进等最基本的依据。
日平均气温3℃、5℃、12℃、23℃及10℃~20℃、10℃~23℃,也有一定的农业意义。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天数、活动积温及80%保证率状况

各界限温度出现的日期,持续天数,活动积温各年差异很大,其平均状况出现机率约50%,在农业生产中常采用保证率80%进行统计,以利使用。附表2—6中80%栏。即指保证率80%,从附表2—6还可以看出:春季由0℃升到20℃,需要107天,平均5.4天升高1℃,升温缓慢不利春播,秋季由20℃降到0℃,需时94天,平均4.7天降低1℃,秋季降温比春季升温速度快。
无霜期和县平均无霜期232天,最长259天,出现在1967年度,最短189天,出现在1979年度,本县初霜,平均为11月12日,终霜,平均为3月23日。
地温直接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速度,它对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有其重要意义。其中5厘米温度地位更著。
0、5、10、15、20厘米各层温度平均情况

由表中可见,4月~8月,随深度增加,地温下降;春3月、秋9月,5厘米以下地温差本无变化。10月~2月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地温变化幅度小,年平均各层深度地温基本相等。和县地温即使在冬季,各层平均温度在3月,0℃~7.4℃,其它各月均在9℃以上,有利作物正常生长。
5厘米地温:附表2—8是春播、秋播期逐旬5厘米温度,不难看出,4月上旬以前,地温不利春播作物扎根生长。11月中旬以后,秋播不利。若以5厘米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4℃为棉花有利播种期,当在4月中旬。
春播、秋播期5厘米逐旬均温

三、日照
和县全年日照2126.1小时,其中8月份日照245.5小时,为全年之冠。2月份为全年日照最少,仅有134.9小时,≥10℃期日照时数为1466.3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69%。
和县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9%,其中8月份最高为60%,3月份最低,仅40%。各月变化情况。
和县各月日照及日照百分率

四、降水
和县常年降水量1006.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达1612.7毫米,出现在1962年,最少年降水仅有405.7毫米,出现在1978年。最多年是最少年的四倍,说明降水年际间变化较大。但就一般年份而论,降水资源丰富,雨量较为充沛,全年有123个雨日,将近三天有一天下雨,年最多降雨日达146天,最少95天,雨日逐旬变化情况如下。
和县逐旬平均雨日表

降水的季节分配及月雨量:和县各季降水,推夏季(6月~8月)为首,总雨量439.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8.2%,冬季最少,降水量105.6毫米(12月~2月),夏季是和县涝灾出现的重点阶段,而秋旱、冬干,是和县常遇的气象灾害之一。
和县月、季降水量及占全年百分比

月降水量7月最多,12月最少,从旬降水量看,夏季降水最多,集中于6月下旬,这一个月内,三旬之和达211.1毫米,约占全季的1/2,和县洪涝多出现在7月,其因源此。从候降水看,7月第二候(6/7~10/7)降水量达51.0毫米,是全年任何一候所望尘莫及。
梅雨与梅期暴雨:每年夏初,几乎都有一段明显的降水。这是汛期到来的标志。气象上称这段时期为“梅雨”。由于这段时间,水份蒸腾量大,需水多,“梅雨”给予补充,促进作物生长。
和县梅雨期指6月中旬~7月上旬梅雨结束,平均梅期25天,平均梅雨量243.9毫米,入梅最早6月1日(1971年),出梅最迟7月22日(1970年、1977年),梅期最长为43天(1980年),梅雨量最大559.4毫米(1962年)。
梅雨期间,不仅降水连续,而且暴雨集中,容易积水成灾,1962、1969、1980年,和县涝害,正是因为梅雨量大,暴雨集中所致,这三年的梅雨量都超过500毫米,而历史上1959、1978年的干旱,与那二年无梅雨关系密切。
根据梅期雨量规律,梅期长短,梅雨量多少,对和县涝、旱起决定作用。梅雨量多形成的涝灾比少梅雨的旱灾危害更大,梅雨期抗灾重点在防汛排涝上。和县农谚说:“圩田好做,五月难过”。正是道出了此期防汛的重要。
梅期暴雨,气象将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称为暴雨。近22年中暴雨计57次,其中6月中旬出现30次,占总数53%,一年中暴雨多半集中在梅雨期。
和县各月降水保证率及极值

和县80%年份降水量在850毫米以上,一半年份降水在1050毫米以上,近22年中有一次降水达1600毫米,也遇一年降水仅405.7毫米。根据安徽省气象局《五百年易涝分析》资料,也属百年不遇的大旱,从降水月保证率分布看,和县80%年份4月~7月降水比较丰富,有利旱稻生长。
五、湿度
和县年平均水气压16.1百帕,月平均绝对湿度全年以7月~8月份为最大31.2~30.3百帕;以1月~2月份为最小5.5~6.3百帕;3月~7月水气压上升,8月~12月迅速下降,这种全年变化规律与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年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最大水气压出现时间在7月~8月,最大值41.7百帕。水气压最小值出现在元月,其次是12月,为0.8百帕。
历年各月平均水气压表(百帕)

六、风向风速
风向和县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多吹东到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季以偏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
风速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风速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气压梯度最小,但多雷雨大风,有时受台风影响,风速略大于秋季。
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多风向

七、蒸发
全年平均蒸发量为1487.8mm。由于太阳辐射全年各月的变化以及季风环流的影响,使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蒸发量偏大,冬季偏小,且春季大于秋季。
历年各月平均蒸发量

八、气压
年平均气压为1013.7百帕,冬季平均气压最高,夏季平均气压最低。气压日变化:上午10时气压是最高值,下午16时为气压最低值。

上一篇:第三节 地貌
下一篇:第五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