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爱国卫生运动
民国20年(1931),运漕镇成立红十字会,民国33年,县卫生院及社会各界集体发出呼吁书,要求政府加强民众卫生监督。呼吁书言辞激烈,但收效甚微。建国前,县境内大街小巷,农村家前屋后、村庄内外垃圾散存,阴沟、水沟常年堵塞、粪尿横溢,污染严重。夏、秋季节,蚊蝇成群、疾病较多。建国后,集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逐年改变。1951年县成立防疫委员会,1953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卫生制度。1956年掀起群众性灭“四害”运动,1958年成立消灭四害指挥部,1960年灭“四害”,改成除“八害”(鼠、麻雀、苍蝇、蚊子、臭虫、跳蚤、蟑螂、钉螺)。灭五病(血吸虫、疟疾、丝虫病、钩虫、头癣)。1962年开始,全县八大镇,设立专职清洁工11人,1980年增至16人。1981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2年3月,在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先后发动186000人次,清除垃圾6700吨,清除卫生死角491处,清理污水沟991条,平整地面70000平方米,拆除影响公共卫生和交通秩序的棚亭58个,评出先进单位55个;1983年、1984年第二、第三两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建立“门前三包”牌,坚持定期清洁卫生检查。此间,含城建立公共厕所3个。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广大乡村采取“两管、五改”卫生措施。1965年,首先在含城蔬菜大队南、北、西三门各建1个密封贮粪窖,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1973年县防疫指挥中心,在九连公社七里大队门庄生产队进行“两管五改”试点(管水、管粪、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开始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工作。1975年九连公社“两管五改”发展到5个大队;1976年褒山公社一统碑开始进行“两管五改”,到1978年,做到饮井水、用塘水、建立公共厕所、贮粪池。至此,县内各乡镇都有一批实行“两管五改”的村庄。
二、饮水卫生
建国初,县卫生院开展饮水消毒工作,1951年至1978年,县卫生局曾进行30多次水井消毒、水质调查,计消毒水井587口,进行两次水质卫生学调查,一次物理、化学、细菌等方面26个项目的卫生检验,摸清县境内各地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井水质的变化。1971年含城建自来水厂。至1988年全县八大镇相继建自来水厂,县防疫系统经常进行卫生学调查检验和余氯测定。
三、饮食卫生
1951年开始,县卫生院对含城、运漕两镇及县内较大集镇从事食品经营的摊贩、茶酒馆进行经常性检查,禁止卖生水和加色水,制发《饮食卫生许可证》、《饮食服务行业卫生管理规则》。含城、运漕两直属镇先后举办两期饮食从业人员训练班,培训135人。1957年饮食服务业在环峰镇试点,全面开展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制发《行业卫生管理规则》。运漕、铜闸、东关、林头、清溪、仙踪、陶厂相继展开;1959年至1982年,县防疫工作认真宣传贯彻《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食品系统接受宣传教育从业职工5860人次,饮服行业人员,接受体检9986人次。1984年,县防疫站设3名卫生监督员对食品进行检验,1988年,先后对冷饮采取细菌、理化检验。检验食品有酒、酱油、卤菜、糕点、皮蛋等1480份。在卫生监督检查中,对违反法规的306家从业者分别给以警告、限期改进、停业整顿、罚款、销毁、没收许可证等处罚。
四、劳动卫生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农药化肥、工业三废、医药X射线,严重威胁劳动者身体健康。1959年在厂、矿普遍设立医务室,增添防暑降温设备,发消毒器材、职业营养费,全县接触有毒工种的工人2383人,享受劳保福利。1975年至1981年,县防疫卫生部门先后对县农药厂、水泥厂、印刷厂、三官公社刀石矿、县棉针织厂等单位进行专题调查,制订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等系列措施。含城轧花厂车间粉尘浓度每立方米高达34.75——42.75毫克。1982年自筹资金70000元,建立防尘室;县内各厂、矿企业,均根据自身情况,添置劳保设备,并先后对11个厂的432名工人摄胸片572张,其中三官、福山两公社刀石厂工人,摄片37张,发现矽肺病患者35人,患病率94.6%,为国内少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