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疫区疫情
县境流行血吸虫病史约有150年以上,中医称之为“蛊胀病”,俗称“大肚病”、“黄沙病”。主要流行在含北、含中丘陵地带,谢集、昭关、仙踪、骆集、姚庙、褒山、九连、三官、清溪、半湖、陶厂、关镇12个乡镇,37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为流行区。北到骆集河刘村(北纬31°50′),南到关镇司徒庙(北纬31°33′)东到褒山华阳村(东经118°),西到半湖汤山(东经117°5′)。螺区海拔高度最低在20米以下,最高达150米左右。钉螺分布在水稻耕作区的田沟、塘坝、河滩、泉水等各种类型环境中,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900只,最高密度为每平方米4680只。全县有螺面积4053302平方米。12个流行乡中以谢集、仙踪、褒山、姚庙、昭关5个乡镇最为严重,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总面积的85.3%;清溪、九连两乡,只发现钉螺,未发现病人。 全县发现血吸虫病患者累计达3058人。仙踪乡大盛大队程板庄,建国前全村原有11户32人,均患血吸虫病,31人死亡,农民吴道友一家11人,死亡10人。流行区被毁灭成无人村的还有仙踪大圣大队陆庄、谢集山洼大队何墩、袁世坂、褒山耿村。疫区居民感染率以村庄为单位,平均为28.82%,最高感染率达到94.6%。褒山公社华阳大队大冯村167人中,有158人感染血吸虫病,感染率为94.6%,谢集公社山洼大队小丁村,62人中有54人受感染,感染率87.2%;谢集公社鲍庄村感染率为73.7%;三官公社小涧村感染率为43.7%。疫区流行一首民谣:“手拿黄秧腰难弯,腿如麦秸肚如箩,今日播下粮棉种,五谷登场我如何。”1956年前,疫区青年因患血吸虫病无一人身体合格应征入伍,绝大多数儿童成为侏儒,妇女大都丧失生育能力,耕牛役力下降。
二、查螺灭螺
1955年10月,毛泽东发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是年,全县动员区、乡干部、医务人员,对血吸虫流行区调查摸底,初步发现县境流行区为4个区、8个乡;1956年2月,县组织医务人员、青年学生、基层干部、农民群众23937人次,填沟55条,开新沟5条,清理池塘79口,通过火埋及其他多种措施,灭螺面积达528171平方米。1957年、1958年先后发动33911人次开展查螺、灭螺,消灭新发现钉螺面积597073平方米,反复灭螺面积371158平方米,达到基本无螺县标准。中共芜湖地委、芜湖行署奖给优胜红旗一面,出席1958年全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获安徽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谢集乡血防组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周恩来总理颁发国务院奖状和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奖状。1958年4月,全县建立23个常年灭螺队。1959、1960年,血防工作和水利工作结合,利用农田基本建设调整水系,对螺区实行水改旱,全县6334.42亩有螺田或受疫水灌溉的水田改为旱地、灭螺478944平方米,改旱半年后,钉螺死亡率即达95%以上,居民感染率由原来的10——25%,下降到0.2%以下。1961年坚持水改旱为4142.21亩,灭螺面积为2135.208平方米。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钉螺死灰复燃,疫情回升。1964年,县掀起灭螺新高潮,发动41297人次,反复灭螺520000平方米。
1965年,再次展开全县范围内钉螺普查,发现三官公社看花村、九连公社昭关黄、清溪公社皖山、三官大队钉螺面积110267平方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灭螺工作受到严重阻碍,处于停滞状态。
1970年至1978年展开6次灭螺普查普治活动,发现关镇司徒大队新螺区,面积20471平方米。1980年省地血防所在县境复查考核,认定本县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已被切断,病原体已趋消灭。1981年,全县转入血吸虫病监测阶段。1981——1983年疫区查螺12748649平方米,未发现活钉螺,非疫区查螺658886平方米,未发现钉螺。1984年,对原流行乡36个大队和1983年被洪水淹没3个乡、12个大队进行螺情调查,通过1154118平方米的检查,未发现活钉螺。1985年调查8个流行乡的全部螺区未发现活钉螺。
在查螺、灭螺过程中,采取切断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做好水管、粪管以减少水、泥污染。1957——1964年全县螺区建井68口,饮用井水户2088户,分塘用水2680户;建公厕233个,无害化粪池253个;渔民、渔船采用船上安置马桶,县境内河381条船只,全部设置了马桶,港口建倒粪站,每条船发倒粪纪录卡,定期检查。1988年,全县各区镇先后建立自来水厂。同时,重视查病、治病(病人、病牛),消灭血吸虫病传染源。1956年血防工作开始至1988年,全县粪检811216人次,皮试检查229428人次,查出病人3058人,分期治疗。治疗以酒石酸锑钾加高渗葡萄糖稀释,静脉注射,血防846和锑273中速片服用,晚期病患带有夹杂症者,采用中西医内科、外科综合治疗,到1988年全县累计治疗4246人次。疫区耕牛粪检11次,受检耕牛9896头次,病牛17头,全部治愈。
三、血防科研
1956年县血防医务人员在灭螺实践中探索出10多种灭螺方法,土砖孵化坑、木制显微镜、脚踏手摇两用喷雾器、稻田破埂、邦埂灭螺、稻田围子埂药浸灭螺、野生植物灭螺、火烧螺土灭螺等,撰写《谢集地区粪便污染水泥初步调查和粪管设想》、《预防锑剂治疗呕吐反映》、《几种野生植物的灭螺室内试验》、《酒石酸锑钾短程治疗血吸虫病197例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探索》、《残存钉螺分布规律的调查》等10多篇论文,先后载《安徽日报》及血防专刊资料。1985年6月,省科委、省卫生厅邀请中央血办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研所、上海第一医学院、安徽医学院、上海市血研所、安徽省血研所等科研单位26名专家、教授集中巢湖市,对本县《丘陵地区血吸虫病消灭后监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技术鉴定,论证,确认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为省部级科研成果,论文在省、全国血研会进行多次交流研讨。在1986年第1期《安徽医学》、1986年第二期《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刊载。
四、防治效果
198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认含山全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5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县城召开消灭血吸虫庆功会。
消灭血吸虫病后,疫区早、中、晚期病患者,全部恢复健康。褒山乡大冯村女社员肖美英,切除4.75公斤重的巨脾,治愈后能挑近50公斤重担;谢集小丁村,全村老幼身体健壮,五谷丰登,户户盖新房。疫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瘟神村”——华阳村为例,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亩产130公斤,经过血吸虫病防治,1977年在天气异常、多种灾害袭击,粮食亩产仍达558公斤,皮棉亩产149.5公斤。全村家家盖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70多平方米,村前原石板桥,改成钢筋水泥结构桥,能通载重汽车;谢集乡小丁村1956年以前,粮食亩产不到150公斤,1978年,在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亩产达556公斤,皮棉亩产125公斤,人均收入545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