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剧种
含弓戏
源于“滩簧”曲艺。据环峰镇老艺人周建怀建国初时回忆,清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城内天主堂巷内张应祥家资富裕又喜爱弹唱,曾约请一些会唱昆曲、徽调和秦腔的友人办“喜庆班”剧艺社。其中有位唱含弓戏的盲艺人晏道海。据清溪镇老艺人俞孟兴回忆,晏道海是他的师叔,晏的师傅姓黄,当涂县城附近人。从黄某一晏道海一俞孟兴,经历三代。据此推算至少可再上溯60年以上。即早在嘉庆年间,县内和江南就有演唱活动。
有资料考证,民国15年(1926),芜湖文人鲍筱斋编辑出版的《阳河曲》初集,内有《莲花》剧目,其中一段剧情插白中,末问丑:“是否会唱含山泥簧调?”丑说“会的”。这里所说的“含山泥簧”,即“含弓”派全称。“含弓”的由来是因为这些“曲目”传艺人的唱腔。都一脉师承含山艺人,故名。流传在江南一带著名的“含弓”艺人有黄金龙、张银春、吴从斌、徐老五、袁小芝、俞少春、黄昌源、汪凤英、陶金春、黄素英、陈学海等。
1959年,县文化馆在筹办业余汇演时,发现清溪业余剧团参演的《陈姑追舟》唱调风格别具,演出效果颇好。经了解,此系当地盲艺人俞孟兴教唱。据此,县文化部门邀请14名盲艺人演唱并予纪录,列出曲艺剧目200多出,唱腔72种。县委决定成立“县含弓剧团”并排练《王智贞描容》参加芜湖地区戏曲汇演。通过行家鉴定,此属稀有传统剧种。
芜湖汇演后,1961年起,县委将俞孟兴等县内10多位老艺人集中至县城,并从巢县柘皋、皖南郎溪约请老艺人夏荣珍、陈荣林夫妇、韩文秀等十余人,由文化部门组织演唱、座谈,整理出“大曲”(“大曲”具备成套板式,如“原板”、“导板”、“垛板”、“叫板”、“引子”、“尾声”和“哭腔”等),并汇编成册。整理出的折子戏有《白兔记》中的《出猎》、《回书》、《窦老送子》;《水浒》中的《乌龙院》、《金莲调叔》、《武松杀嫂》、《林冲夜奔》、《马二娘相劝》;《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描容》、《听女迎亲》;《烂柯山》中的《逼休》、《马前泼水》;《白蛇传》中的《游湖借伞》、《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合钵》、《祭塔》;《三元记》中的《吊孝哭灵》、《机房教子》、《骂陶荣》、《验花全孝》等;还有《吴汉杀妻》、《湘子渡妻》、《陈琳抢盒》、《小乔自叹》、《安安送米》、《关公月下斩貂蝉》、《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生活小戏有《乔奶奶骂猫》、《货郎子害相思》、《卖茅柴》、《懒婆娘怕烧锅》、《刘二姑吵嫁》、《双下山》、《十里相送》、《抢伞》等。1964年,县文化部门继续组织戏剧专业工作者创作出一批好的剧目,参加省地汇演。
据俞孟兴等老艺人回忆,年轻时他们以芜湖为中心,活动于江南、江北一带,卖唱为生。全县含弓艺人,清末民初达100人以上。建国初,大都年老,不能远出卖艺,在县内巡回演唱。遇有办红白喜事的人家或举办迎赛会的村镇,就去唱“堂戏”或“社戏”。这种卖唱,只是清唱,不化装、不表演,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江南一带农村和县内,盛赞含弓老艺人演唱技艺,赞誉“含弓”艺人“引弓如流水,启齿若鸣泉”,还称“含弓”艺人为“运弓妙手”、“唱弓金嗓子”。
1963年,含弓戏作为省新发掘的稀有剧种,赴省城合肥汇报演出。演出剧目以《刘二姑吵嫁》为代表,获广泛好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含弓戏”的创作、演出十分活跃。《刘二姑吵嫁》被选入安徽省《优秀传统小戏》出版。1981年又录像,在省电视台播放。同年“含弓戏”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2年,中国戏曲出版社将《刘二姑吵嫁》一剧,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选编(六)集》出版。
徽昆
明末清初,运漕徽商云集,为繁荣市场,招徕顾客,常引进徽剧班(社)驻镇演唱。铜闸镇亦常有徽班演唱,剧目多为《打渔杀家》、《钓金龟》、《乌龙院》。
庐剧
原名倒七戏,又称“小戏”、“小捣戏”。据老艺人追忆,在太平天国之前,已有倒七戏职业班在含山、巢县一带流动演出。巢县炯炀河保存清同治七年(1868)巢县知县陈炳所禁演倒七戏刻碑,碑文“……淫词丑态,摇荡人心……关系风化。如演本戏者,应禀案本县捉拿……”常演剧目有《白蛇传》、《秦雪梅》、《牛郎织女》、《休丁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
“含山县庐剧团”于1954年5月成立。1956年3月改名“县地方国营庐剧团”;同年7月,改编大型庐剧《失金钗》参加“芜湖地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被评选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1年底,庐剧团与含弓戏剧团合并,1962年,改地方国营为地方财政补助大集体事业单位。
二、剧场
建国前遇有喜庆、庙会时,聚居的宗族和集镇的商贾,常搭台邀班唱戏。民国6年(1917)运漕商界建万年台,供唱平安戏用。民国35年,县城攀桂街以一座私房的客厅改成简易剧场,挂牌称戏院。民国36年,于现食品公司处建和平戏院,戏院系芦席作墙,毛竹作坐凳。1949年,运漕镇商界利用当铺敞厅改成剧场。其他各集镇也设有文化剧场,但多随用随废,废而复兴。
50年代初,县城又以几家茶馆改建为简易剧场。1957年7月,县财政拨专款12万元兴建含山剧场。翌年7月竣工。总面积为300千方米,剧场正厅座位为906个,是当时芜湖地区最大的县级剧场。省黄梅剧团及其他一些艺术团体常来此表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底,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有乡级剧场、剧院、影剧院27所。
全县剧场、剧院、影剧院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