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广播设施民国21年(1932),成立“含山收音站”。日军侵占含城后告停。县青年学生组织的“青年抗日战地服务团”也代搞无线电收音,传播新闻。
1951年8月5日,建立“含山县收音站”,附属于县文教科。1952年,“县收音站”划归县政府秘书室;1953年归属县委宣传部。1955年元旦,撤销“县收音站”,成立“县人民广播站”。1956年上半年,第一次在县境内普及广播网工作,年底完成竖杆架线任务,实现了乡乡通广播,自然村有嗽叭,设置喇叭最多的乡有15只,少的6——7只。全县共设有喇叭347只,含城有高音喇叭5只。广播讯号靠电话线先由县广播站输送给邮电局,再传送到乡后分送到喇叭点。第一次普网共用14号铁丝1.25万公斤,架设乡以下广播线路430公里。1963年第二次普网,利用电话线杆挂架广播专用线,单独传送广播信号。截至1966年底,全县农村入户喇叭4000多只。1969年下半年第三次普网,成立“含山县广播网普及办公室”。至1970年底,全县2687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全县有小喇叭19910只,22个公社、1个直属镇及县园艺场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小喇叭入户率达92%。是巢湖地区第一个实现队队通广播的县。1974年底,全县新入户喇叭达5万只,共占总农户95%左右。
广播宣传
民国21年,县收音站晚间抄录新闻,次日印刷,分送学校、商店及社会团体,白天通过扬声器,插放南京电台文艺节目。民国27年,县“青年抗日战地服务团”,收抄南京中央电台新闻,印刷成《新闻宣传》1000——2000份,由卖报经营户在县内销售,并在和县、巢县、无为、全椒等设点销售。
1951年,县收音站每晚收抄新闻送县领导传阅;重要新闻则采取会议、电话渠道转往乡镇及社会团体。1953年,县政府收音站及褒山、铜闸、巨兴三个收音点收音员,轮流肩挑收音机串乡播送新闻节目。1955年,县广播站建成,自办新闻、文艺节目:并逐渐增设天气预报、“学科学”节目。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办全县新闻联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广播站增设“科学种田”(后改为“农民之友”)、“文化与生活”、“为您服务”、“法制园地”、“报刊选播”、“文艺节目”等节目,宣传中心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二、电影
民国32年(1943),运漕商户从外地引进无声电影《出卖影子的人》在运漕西街天主堂放映。
网点设施
建国初,省文化局不定期派出电影宣传队来县巡回放映。1953年元月,省编电影教育工作队第13流动队、省编第4流动队在县流动放映:1954年9月,省增派省编第61流动队来县放映;1956年元月,省续派103流动队驻县放映,同年10月,省决定将61队、103队下放常驻县内,改称“含山县电影放映一队、二队”。1960年1月,县成立“电影俱乐部”,租借县剧场放映;1961年2月,为扩大电影放映队伍,增建含山县第三、四、五放映队。1965年“四清”运动时,县电影放映队由县统一派往无为、繁昌两县放映。70年代开始,县内有电影院1所,电影放映队5个,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1970年,县首先在福山公社建立一支8.75毫米电影放映队;1976年10月,褒山公社队队建立8.75毫米电影队。省、巢湖地区电影放映公司组织各地县电影院、放映队参观“含山县农村电影普及规划放映成果展览会”。1979年,全县放映单位已发展到44个。80年代开始,区乡镇放映网点增至52个,放映队伍扩增至138人。
县电影队成立时,仅有苏联产乙型16毫米放映机、4型苏联产发电机和54型仿苏国产16毫米和国产(柳州产)1101型发电机各一套;进入60年代,增加54型仿苏国产16毫米放映机和1101型发电机各4套。70年代,全县社社办起放映队,有8.75毫米放映机41台。截至1988年,全县拥有16毫米放映机29套,35毫米放映机6套;立体放映镜头35毫米2只、16毫米2只。柴油机、5KW黄山发电机5台,1.2KW3台,1KWl台;自动拉幕机1台;碳精棒放映光源灯1套2台;5501氙灯放映机1套。
1972年筹建县电影院,1975年竣工,总面积1720平方米,共设座位1450座。
发行
1976年前,县内放映电影均由省、地电影发行公司供片。1976年,县电影管理站成立,县内开始发行16毫米影片和8.75毫米影片,置检片机1台,建发行网42个;1980年,成立电影发行公司,按月排片,1982年公司扩大,设发行员2人,片本保管员1人,置倒片台、影片湿润箱各1台。截至1988年底,保管16毫米拷贝350部,8.75毫米拷贝500部。
技术培训
1971至1978年,以8.75毫米为主由地区代训,1980年后,以16毫米为主,县举办培训班8期。70年代,培训放映员130人;80年代176人。通过技术培训,1973年,修理员洪诗成,自制微型录相设备,装在放映机上,利用8.75毫米影片磁带录音设备,录幻灯词进行映前宣传,这一改革成果在全省推广。1974年,陶厂镇电影放映员汪俊研制江淮8.75毫米放映机单机双片道不停机放映,受到省电影系统行家好评。1980年,褒山乡山陈行政村放映员韩宗木,自制流动放映台,一台多用,在省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上展览。
三、电视
收视
1970年,县广播站引进全县第一台熊猫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1972年全县有不同牌号14——18英寸电视机16台,1980年增至78台。1984年,县内电视机激增为3000多台,其中县城1500台;1988年,全县拥有电视机1.76万多台,其中彩色电视机800台。
差转台
1978年8月,在县广播站大院建成第一座电视塔,塔高70米,投资1.15万元,1979年5月被强台风摧毁。6月,在含城北路22号院内建电视差转台1座;7月,购进1台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架设一座42米高的桅杆发射天线,10月1日,正式开播,接受省电视台节目转发。1981年下半年,添置1台高频信号发生器,采取录音方式,经高频信号发生器输送至差频转播机插放。1984年,县电视差转台,迁至县委党校三楼会议室,更换新设备,购进1台小1/2摄像机和1台50W转播发射机。
微波站
1987年12月,县在昭关城山头兴建微波站、卫星地面接受站、电视转播台;架设高60米桅杆天线一根和含城——昭关城山头10KV伏专用输电线。建成后,县内仙踪、清溪、环峰地区,均能接收到转播信号。县境覆盖率达35%。
音像管理
1984年,县广播局在县城经营录像放映。1985年,放映点发展到15家,多为港台录像带,内容不健康。1985年,省规定磁带发行渠道统一由广播电视局管理,实行垂直供带。经整顿,1988年底,注册登记28家,准予从事营业性录像放映,主要由文化馆、站经营。1988年底,全县音带销售64家。
上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