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筑队伍
建国前,县无专业建筑队伍,农村木瓦匠大多亦工亦农。集镇有一些木匠铺,大都是师徒父子组成。
1949年春,含城开始成立木工工会小组和瓦工工会小组。1952年,木工小组发展到200多人,瓦工小组发展到80余人。
1956年,县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即县手管局前身),同年成立含山建筑生产合作社,共有职工220人,其中木工100人,瓦工120人。1958年8月,成立含山县建筑公司,属地方国营,下辖三个工区:一工区含城、清溪,二工区运漕、铜闸,三工区东关、林头,职工计880人。1959年公司改组,分为含南工区、含北工区、淮南工区。1961年,建筑公司易名为县建筑工程队,改为县办集体企业,人员精简。含北工区仅留70名职工;含南工区改为建筑队,下放运漕公社;铜闸建筑队一边从事维修工作,一边下乡劳动;林头建筑队在外地施工。
1975年,县建筑工程队划分为第一建筑工程队、第二建筑工程队、含城窑厂、含城预制厂、含城石料厂五个单位。1979年又将上述单位合并为县建筑工程公司。
1983年6月,县建筑工程公司撤销,划分为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改名县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法人代表蔡继忠(高级工程师)。1988年全公司976人,其中固定工419人,临时合同工457人。1988年完成产值7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670元/人年。公司技术资质为国家三级,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6人。拥有大、中型机械180台(套),公司下属机构:两个工区、三个驻外办事处,两个厂和一个水电安装队。
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三个工区:一工区在县内,二工区在巢湖市,三工区驻合肥市。1988年公司有职工379人,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6人,施工技术员28人。公司拥有施工设备192台(套)。
除国营外,1978年,县另有社办建筑队15个,队办2个,从业1306人。1984年,全县集体建筑队发展到46个,从业5599人。1988年,集体建筑队40个,从业5557人;联户建筑小组51个,从业695人;个体小组1586个,从业3724人。
二、设计施工
建国前,县内无建筑设计机构,房屋建筑按传统做法,以木柱支撑屋架。随着经济发展,房屋结构逐渐向高层次演变,由砖木结构发展到砖混、钢混以至框架结构,由平房到高层楼房,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1983年3月,县成立建筑工程设计室,主要从事中小型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咨询,有技术人员7人。设计室自成立到1986年,年均设计面积1万平方米。
建筑多系土木结构,一般竖柱上梁,瓦工施工大体分基础工序、组砌工序、屋面工序和粉刷工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为首的工匠统一调度,木、瓦工相互配合。
建国后,建筑施工逐步发生变化。70年代起,大量使用机械,木料使用较少,木工工作量减少,主要任务是制作门窗。而瓦工由于钢筋水泥等新材料的大量使用,工作量加大,柱、梁、楼面、楼梯,以至屋面都用钢筋混凝土浇制。房屋主要靠墙体支撑,墙体要求坚固,一般采用实捺(扁砌)到顶,墙缝用石灰沙浆或水泥沙浆胶结。随着建筑业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不仅需要木瓦工,且用上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电工、电焊工、机修工;另有预制车间,楼板、桁条、窗户,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实行工业化施工。施工管理日趋严格,一般要求按图纸施工,不仅采取安全保障措施,且实行质量监督。县于1986年10月成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隶属城建环保局,负责全县建筑等级工程质量的监督审查和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自监督站成立以来,几年来计查处无证、无图、越级施工50多起,处理较大质量事故20多次,接受委托监督工程150多家,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总造价约1570万元。县内工程合格率由1986年底的21%提高到1988年的66%。
三、建筑材料及结构
建国后,50年代至60年代,建筑材料不断更新。小瓦改为机制平瓦,小青砖改为二四八寸红砖,同时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油毡、石子、黄沙。70年代使用水泥预制板、桁条、纤维板。80年代,使用大理石、石棉瓦、瓷砖、马赛克、水磨石子、高压空心水泥、泡沫天花板、钢管、磁管、铁门、铁窗等建筑材料。
房屋结构,旧时农村普遍是土木结构,寺庙、祠堂、地主富户和城镇大的商户房屋多系砖木结构。做时先立柱架梁,屋架与立柱之间,采用榫卯和斗拱连接。使整个屋架成为整体。建国后,公房建筑一般采用“人”字梁,墙体起着支撑屋面作用。80年代楼房增多,一般采取砖混结构,有的用半框架或全框架结构。开间跨度比较灵活。公用建筑,地面用水磨石,墙面贴瓷砖或大理石、马赛克,大楼地脚增设钢筋混凝土地梁,增强抗震性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