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封山育林
1951年,县内连续3年在苍山、百佛庵、刘武乡、褒山乡;昭关乡、虎山、前山、陡山、尖山、大山等处山场进行封山育林工作。1954年发生洪水灾害,来自和县、无为数万灾民云集县内山区,生产自救,造成大面积毁林开荒。仅8月1日至9月15日,被垦荒面积达4760亩,损失苗木16万株。当年县政府发出通知:凡水土流失严重,水源上游的山、坡度在20度以上,严禁毁林开荒,以保持水土、保障农业丰收。1955年,全县恢复封山育林3万亩。“大跃进”时期,此项工作停顿。1962年,中央发布林业18条政策,林权下放,社员划分了自留山、责任山,封山育林工作又在群众中自觉形成。1972、1976年,县政府两次发布封山育林,加强山林管理的文件、布告,多次重申除柴山、牧场外的山场一律封禁,定期有组织地开放,保证封山育林工作的正常开展。1986年,恢复封山育林1200亩。1987年5月,县林业局对本年度封山育林山场进行小班区划,分别在清溪、巨兴、半湖、姚庙、骆集乡封山育林11760亩。签订5年合同,县林业局给予经费补助。同年省林业厅在含山设立封山育林固定标准地10块,以便监测。1988年,又增加昭关乡、褒山乡、仙踪镇部分山场定期5年封山育林。30多年的封山育林,虽几经曲折,仍取得可喜成效。如褒山乡林场行政村的千亩山场、苍山林场昭关分场的城山寺数百亩杂树林,集含山乡土树种于一体的苍山林场苍山作业区老庵千亩山场,都是封山育林的成果。
二、护林防火
建国前县境山林火灾较为普遍。甚至有人认为:冬天一把火,春天一片青,既好放牧,又好打秧草(积绿肥)。1953年全县共发生火灾3起,过火面积633.6亩。三年困难时期,野外烤食增加,共发生火灾39起,过火面积34532亩,其中有林面积10970亩,损失幼树22.6万株。
建国以采森林火灾统计表

森林火灾,主要是由于上坟烧纸、烧荒、烧田埂、吸烟乱丢火柴、烟头、野外烤食和儿童玩火不慎等引起。多数发生在冬至、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等重点时期。交通路口、人畜活动频繁、两地区交界处、坟茔集中地点为火灾多发地。
1953年,县成立了基层防火组织,当年有基层护林(防火)委员会17个,护林防火小组216个,护林(防火)人员7867人。1954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了《希即开展封山育林,加强公私成幼林保护并严防山火发生的通知》。1957年县人民政府发布了防火《布告》。1986年,县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县林业局,防火期间,有专人负责。1987年,县防火指挥部要求各区、乡(镇)、各国营、乡村林场,一到森林防火期(当年11月初至次年4月30日)都要建立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防火领导组,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的灭火专业队。在防火警戒期,各级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遇火情,立即报告。在重点地段,派专人看守。对林区坟茔的坟主进行登记造册。对县境周围与邻县交界处,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十八条“必须建立毗连地区护林防火组织”的要求,1957年11月13日——15日,巢县的新民、夏阁、半汤、黄山、司集、亚父6个乡与县内的巨兴、半湖、隐龙、林头、葛集、骆集6个乡开展护林防火联防工作。
1988年,和、含两县护林联防委员会成立,下设南、北两个护林联防分会,制定了《和县、含山护林联防办法》,联防范围包括含山县的谢集乡、昭关乡、褒山乡、张公乡、陶厂镇、国营苍山林场,和县的善厚乡、腰埠乡、娘娘庙乡、南义乡、长建乡及国营鸡笼山林场、种畜场、县茶场。并规定每年召开一次联防工作汇报会。
1962年12月,苍山林场首次开辟防火道34公里。1963年,全县开辟火烧防火道58公里。1985年后,陆续建设一些固定防火道,至1988年全县有防火道200公里(主要是林区道路),防火林带10公里,另外购置一批现代通信工具和防火设备,电台1部,5W传真机1台,对讲机15部,消防指挥车1辆,摩托车1辆,风力灭火机4台,望火楼1座。
三、病虫害防治
建国后,由于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尤其是单一林种的大面积营造,形成了脆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低的生态系统结构;大面积持续使用农药,林业害虫天敌遭受损失,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发生脱节,以致常引起大面积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
县内森林主要病虫害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松针综合症(未定名)、黑翅土栖白蚁、泡桐丛枝病、松褐天牛、竹笋夜蛾,松杉立枯病等。其中以松毛虫危害最为严重。
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运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50年代初,县境国营林区和部分乡村林场开始使用硫酸亚铁、波尔多液、石硫合剂进行苗圃土壤消毒、浸种或直接喷洒苗木防治病虫害。1957年,利用“六六六”粉喷洒防治松毛虫效果较好。当年昭关林场区施用“1605”药剂杀虫,灭虫率达90%以上。六七十年代,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得到应用,如敌百虫、乐果、六六六、灭蚁灵等杀虫剂和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硫酸亚铁、白涂剂等杀菌剂,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溴氢菊酯、敌虫菊酯等高效低毒菊脂类农药相继应用。1982年,溴氢菊脂用于防治松毛虫试验成功并推广使用。是年,用此药防治松毛虫16.245万亩次,防治大袋蛾、竹螟、油桐尺蠖等病虫害7395亩,效果都在90——95%。1983年,用菊脂类农药防治马尾松毛虫16.06万亩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喷洒化学药剂工具:五六十年代是单桶喷雾器、手摇喷雾器;70年代是工农16型喷雾器、东方红36型背负式喷雾器;80年代是担架式动力机喷雾。对暴发性病虫害防治,采用飞机喷药,防治对象主要是松毛虫。农药由初始的低效高毒残留向低毒高效无残留转化、用量由常量型向超低容量转变。
生物防治1983年,苍山林场曾饲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1984年,县林业局举办鸟类招引学习班,在国营林场和部分重点社队林场挂鸟箱380个;1986年,又在县范围内增挂鸟箱600个,鸟箱招引率由开始的7%上升到30%;1987年,又在苍山、太湖和官塘、杨山、白衣等地增挂鸟箱1000只,招引大山雀防治松毛虫。1970年,在苍山林场昭关分场创办白僵菌厂,并培训社队林场人员生产和应用白僵菌。1983午后,白僵菌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1984年,苍山林场改变白僵菌二级固体培养为二级液体摇床培养,缩短生产工艺流程,三级菌粉含孢量达100亿/克以上。1983年,施放白僵菌5760亩,效果达52%;1984年,施放效果达55%。实践中摸索出:林分郁闭度大、湿度高、低温,使用白僵菌治虫效果更好。
同时应用人工捕捉法。1954年,全县捉松毛虫幼虫1900公斤。1957年,人工捕杀金龟子2500公斤;1959年,摘虫茧2000公斤,灭蛾25000公斤,采虫卵54公斤;1965年,全县发动6000多人次,防治松毛虫14400亩,捉虫12500多公斤。摘茧采卵942公斤。1984年,人工迫挖白蚁27窝。1982年,捕捉松毛虫幼虫35公斤,摘第1代卵块10公斤,捕捉面积1150亩;1986年,采摘松毛虫茧200公斤。
1984年以来,将营林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采取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适时抚育、间伐等方式,已初见成效。
1985年,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主要是对县内调进调出的林木种苗及其繁殖材料、林产品、珍贵花卉等进行检疫。凡检验结果不符合国家检疫条例放行规定者,一律禁止调运。是年共检疫林木种子25吨,苗木350万株。1987年,对国营场圃苗木进行全面检疫,对乡村集体和个体1000多亩苗木用抽样调查进行产地检疫。1988年,森林植物检疫设有1名专职、3名兼职检疫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