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药〕
本县药材资源分布较广,采药历史悠久,清顺治《庐江县志》记载的药类有70余种。建国后,发扬民间采药传统,安排药物种植。1959年,野生药材较多的东顾山、冶父山、长龙山、马槽山、虎洞、铁脚山、大凹口、黄山寨、黄屯、砖桥等山区,掀起群众性采药热潮,采挖药材量占全县收购总量的92.4%。1962年,全县试种菊花、红花、生地、玄参、苡米、泽泻、山药、薄荷、苏子、玉扁、白芷、丹皮等共284亩,药材总产4942斤,开始改变只靠自生自灭的野生中药材的历史状态。并且不断引种外地品种,到1985年,全县引种的外地品种有茯苓、贝母、牛子、板蓝根、川牛膝等40余种。但受到年度统一收购计划和库存量的制约,故而时种时停。到1985年,仍坚持药材生产的有:店桥乡鲍店林场、洋河乡四顾林场、东岳乡大兴村、许桥乡许桥村、长丰乡施婆村、岳庙乡蒋岗村和马槽乡等。药材主要品种有玄胡、栀子、黄柏、杜仲、皖贝、枳壳、桔梗、丹参、百合、枣皮、透骨草、鸡冠花等。1984年,已确认符合《中药大辞典》中所说的常用中药材的有312种,其中根及根茎类78种,茎叶、全草类102种,花、果实、种子类94种,动物类32种,真菌类3种,矿物类3种。
本县从清代始有经营中药的药店。清道光年间,县城西门岗上开设第一家中药店——同春医药铺,后改为王同春药号。光绪十年(1884)左右,四牌楼开设章精益堂。清末,有松寿堂等药店。民国初年,王同春药号分设成王同春老店、王杏春、王万春三家。四牌楼和西门岗上先后开设万仁济、潘济和、丁仁和、大有元等中药店。此后逐步发展,民国37年以前,城内有中药店26家。
建国初,城乡共有中药店141家,后有不少停业。其中开业百年左右的王同春老店、章精益堂、松寿堂等药店,1956年改成公私合营。1956年3月,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中药材经理部,同年8月底,组建庐江县药材经营处。1959年10月,建立国营庐江县药材公司,县城设4个门市部,经营中西药品和小型医疗器械零售业务。1962年后,先后建立药材加工组、收购组、中药仓库,并在汤池、白山等镇建立药材采购供应站。1964年至1966年间,先后撤销县城3个门市部,保留1个门市部,经营零售和批发业务。1972年,县药材公司帮助白山、盛桥、泥河、金牛、缺口5个区供销合作社经营药品和小型医疗器械。1979年10月,县药材公司设立第二门市部,1983年7月,改为庐江县新新医药商店,是隶属县药材公司的集体企业。不久,该店在西门岗上增设1个门市部。1984年,县药材公司在内部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销售额比上年增加220792元,费用率由上年的6.27%,降到5.6%。
1974—1984年庐江县药材公司地产药材调出数目表

1973—1984年庐江县药材公司购、销总额表

〔西药〕
本县自民国初年至民国26年以前,仅有鹧鸪菜、唐拾义疟疾丸、仁丹、万金油、配尼西林、胃舒平等少数药品。抗日战争期间,万仁济、万衡记等中药店开始出售少数片剂、酊剂、针剂药品和一般医疗手术器材,抗日战争胜利后,各中药店均代售西药。
建国后,西药日益增多。1952年,县百货公司建立西药柜,1960年,经营批发西药和医疗器械业务。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至1985年,除县药材公司门市部出售各种西药外,各医疗单位也均有医疗所需的充足药品和器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