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医〕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庐江县志》记载,历代名医有10余名。自光绪十一年后至民国37年,有中医348人,其中职业医生142人,有的医道颇深。民国期间至建国后,县城的章浒笙对《伤寒论》有研究,著有《诊余随笔》,民国30年出版;洋河的李冠群长期研读医学经典著作,加以批注,擅长温病治疗,积累很多病案记录和心得等资料;汤池的夏怀民对内经、伤寒论等有研究,尤精于温病学说。此外,孙立本、徐焕章、张永和、施济博、陈植芳、李用涛、邓广森等中医也有专长,享有一时盛名。
旧时中医行医方式各有不同:有开药铺行医的;有坐店看病的(多为店主邀请的名医);有在家看病的;有摆药摊看病的,也有走乡跑镇的游医。
建国后,中医得到不断发展。1956年,县人民医院组建中医科,1957年,有中医人员185名,病床10张。1970年,有中医人员147名。1982年,病床增至15张。1983年,增设中医痔瘘科。同年,成立庐江县中医院,开设内科、外科以及理疗室、针灸室、推拿室等,并逐步改善医疗条件。1985年,有中医人员213名。此外还有经县卫生主管部门考核批准的个体行医者。
〔西医〕
本县西医历史较短。民国6年由县人解梓乔领首集资在越城街,开办“大生医院”。民国]8年城内私人开设“涂泮香诊所”,后迁往泥河镇。民国20年城内私人开设“博爱医院”,以普通外科为主,也做妇科难产手术。民国26年前后,城内私人先后开设“宏仁医院”,“大同医院”、“从滨医院”等。民国29年建立庐江县诊疗所,次年改为庐江县卫生院,民国37年解散。
建国后,西医发展迅速。1950年,县人民政府建立庐江县卫生所,1951年改为庐江县卫生院。当时县城计有公私西医院13家,除县卫生院外,设备均很简陋,农村集镇有57名西医开设诊所。自1952年起,大部分个体西医人员先后参加所在地的联合诊所。1958年,在庐江县卫生院的基础上扩建成庐江县人民医院,并先后建立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以及各区、公社卫生院。
县人民医院科室较全。内科设心肾、血液和消化、神经及内科杂病3个专业组。1981年增设传染科;同年,开设胃镜检查业务。1983年,成立小儿科;并开设心电图业务。
外科设立皮肤科、治疗室等。1961年,健全专科组。1975年,脑外科和泌尿科开业。1981年,能进行胸外科、胃、胆、脾、肝、肠等切除手术。1982年起,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和多脏器损伤治疗。1984年,外科手术由1980年694例上升为1278例。
妇产科于1974年设产房床位,1980年起,进行剖腹产手术。1982年,开设妇检、待产、婴儿等专业室(组)。1984年,进行各种手术472人次。
骨科于1975年在外科医师协助下,开展创伤、四肢断骨、骨关节结核等医疗业务。1976年,开始以手术为主。1983年后,收治复合创伤、骨折复位、肿瘤等病,并进行血管外科各类移植、造影等手术。
此外,放射科、五官科、口腔科、检验科、超声波室、医疗室和中医科等科室从60年代起先后建立和健全。
1951年成立庐江县医务工作者协会,1953年改为庐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中西医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经验。1956年6月,举办针灸人员训练班,54名中西医人员学习半年。1958年,开展西医学中医活动,以自学为主,定期上辅导课。1976年10月,召开全县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贯彻“中西医结合十年规划”。此后,各级医疗单位普遍订立西医学中医计划,不少西医用中西医两法治病,取得良好效果。
〔卫生队伍〕
本县医疗卫生人员,来源于原联合诊所在职人员、国家分配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国家招工和农村赤脚医生(公社、大队卫生机构中不脱离劳动生产的医生)。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县卫生局对医院、卫生院中未经专业训练和技术低的在职医务人员分期分批输送到医学院校、函授学校、医院、培训班进行学习。至1984年,经培训的西医46人、化验员59人、护理员34人、保健员79人,总计218人。1955年,短期培训农村卫生所医务人员600余名。1958年,培训亦农亦医医生185名。
1968年冬,兴办合作医疗,每个大队有赤脚医生2名。1977年,共有赤脚医生和亦农亦医医生1087名(其中女性494名),经过培训的1029人(占94%)。1983年3月,通过省统一考试,达到中专水平获得《乡村医生证书》的73名,获得《赤脚医生证书》(1985年宣布作废)的493名。1985年,通过考试,赤脚医生相当医士水平的改为“乡村医生”。
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严格考核,优秀者,晋级、提升,至1985年,共晋升360名,其中员级晋升士级274名,士级晋升师级86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占20.07%,中级占34.68%,初级占45.25%。
庐江县几个年份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

庐江县几个年份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统计表

附:单方验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龙胆草3——5钱,水煎服,每日1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
山豆根1两,大青叶1—2两。板蓝根1—2两水煎浓汁内服,每日1剂,分4次服。
百日咳:
1、猪胆1个(鸡、蛇胆更佳),取胆汁倾入面粉内(贝母粉或陈皮粉更好),焙干研末加适量白糖拌匀,每日服3次,每次服5分至1钱。
2、百部3钱,杏仁1钱5分,冰糖3钱,水煎成半茶缸,每日1剂,分4次服。
3、百部5钱,水煎后去渣,加蜂蜜4两拌匀,每日服4—6次,每次1汤匙。
痢疾:
1、鲜马齿苋2——4两,水煎服(可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或捣烂绞汁加白糖温开水冲服。
2、陈皮2两,石榴皮2两,共焙干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钱,米汤送下。
3、白头翁1两,水煎服,每日1剂。
4、车前草1两,鸡旦1个,共炒熟当菜吃,连吃数日。
5、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口服。
咳嗽、哮喘:
1、枇杷叶,浓煎取汁加冰糖1两浓缩,每日1剂,分3次服(治咳)。
2、荸荠适量煮熟连水吃(治大人、小孩咳嗽)。
3、干地龙、生甘草各1两,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钱或1钱5分,温开水冲服(治单纯性支气管炎)。
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白芨、甘草各4两,水煎至粘胶状,每日4次,4天服完,连服半个月为一疗程。
2、甘草适量研末,日服3次,每次1—2钱。
3、狗脊根切片焙焦研末,冲服。
(以上三方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小蚌壳、鸡旦壳各等量,烧炭存性,加红糖少许,每日3次,每次1钱至1钱5分。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痛)
便秘:
1、郁李仁3钱,滚开水泡后服下。
2、蜂蜜2两,麻油1两,调匀后,滚开水冲服。(治老年及体弱者便秘)
胆石:
芒硝5钱,枯矾5钱,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5分。
肾、膀胱结石:
1、鲜金钱草2—4两,水煎浓汁当茶喝,长期服用。
2、土牛膝1两,乳香1钱,水煎服,每日1剂。
高血压:
1、野菊花3—5钱,水煎服,每日1剂。
2、杜仲1两,水煎服,每日1剂。
3、夏枯草1两,水煎服,每日1剂。
4、槐花3钱,水煎服,每日1剂,常服。
风湿痛:
1、臭梧桐叶(开花时采)7两,水煎服,每日1剂。
2、威灵仙4钱,烧酒半斤,泡半个月,每日2次,每次1酒盅。
冻疮:
1、陈皮煎水洗患处。
2、大蒜1把,茄根1把,共煎水洗患处。
牙痛:
1、马鞭草1两,煨水喝2—3次。
2、七叶一枝花煎水衔或片贴患处。
血小板减少:
生侧柏15片,煎水放少许白糖,冷服,连服3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