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归属于29个工业门类:(1)煤炭开采业;(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建筑材料及其非金属矿采选业;(4)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5)食品制造业;(6)饮料制造业;(7)饲料工业;(8)纺织工业;(9)缝纫工业;(10)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业;(11)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造业;(12)家具制造业;(13)造纸及纸制品业;(14)印刷业;(1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工艺美术制品业;(17)燃煤气及煤制品业;(18)化学工业;(19)医药工业;(20)橡胶制品业;(21)塑料制品业;(22)建筑材料及其非金属矿制品业;(23)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24)金属制品业;(25)机械工业;(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8)仪表仪器及其他量器具制造业;(29)其他。
一、煤炭采选业
清康熙、乾隆年间,县内有民众多处开采煤矿。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七师曾组织军民在今石涧区的浪尖山一带采煤。民国37年(1948),巢南游击队在打鼓的白牡山一带开办煤矿。
1949年全县产小窑煤140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万元。1956年煤炭产量上升到10920吨,产值上升到12万元。1958年省重工业厅接管浪尖山煤矿,办起国营无为打鼓煤矿,下设青苔、打鼓等4个工区,继后又在西南乡原农业社经营的石罗山煤矿的基础上,办起国营无为县石罗山煤矿,下设山东湾、罗山、鹤毛3个工区。1959年生产小窑煤88819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92万元。1963年两矿停办,全县小窑煤产量下降为600吨,产值为0.6万元。1968年青苔生产大队重建浪尖山煤矿,打鼓生产大队重建打鼓煤矿,罗山、龙泉、鹤毛等生产大队相继办起小窑煤矿。1970年成立县矿业开采经营办事处,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县小窑煤的生产、安全及经营,小窑煤产量急剧上升,是年产煤36700吨,产值32万元。
1971年到1988年国家为小窑煤生产提供坑木2.43万立方米、钢材970吨、水泥1640吨、炸药431吨、雷管134.8万发、导火线35.2万米以及柴油等,省煤炭厅对无为县新生、青苔、鹤毛等小煤窑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了机械提水、机械排水、机械通风、煤钻打眼等新技术,同时还投资36万元,修建昆山到土桥的13.5公里公路和石罗山矿区到码头3公里公路,投资3万元兴建山东湾煤库。1981、1982两年投资4.4万元,对小窑煤安全设施进行技术改造。1984年全县小煤窑产煤14.5万吨,为全省地方小煤窑之首。
1988年全县煤炭生产量是24.38万吨,总产值为263万元。
1988年全县乡以上采煤企业9个,县经委管理的国营昆山煤矿生产煤炭2.9万吨,完成工业产值65万元;乡镇企业局管理的8个煤矿生产煤炭21.4万吨(包括村以下生产的14万吨在内),完成工业产值198万元。
二、食品制造业
全县1988年共有110个企业,职工2767人,其中二轻系统1个,乡镇企业局系统70个,供销社系统11个,商业局系统5个,粮食局系统21个,无城镇1个,县劳动服务公司1个。
在110个企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6个,职工1512人;集体所有制企业84个,职工1255人。粮油加工工业77个,糕点、糖果加工工业30个,其他食品加工工业3个(豆制品加工、冷冻加工和板鸭加工各1个)。
1988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02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5185万元。
主要生产大米、面粉、面条、油脂、糕点、糖果、豆制品、调味品、酱菜、冷冻禽、鲜鸡蛋、鲜牛肉、再制蛋(松花蛋、咸蛋)、果蔬罐头等。
1、粮油加工工业:解放前,砻坊、面坊和油坊分别用简单机械加工大米、面粉和食油,很少用机器加工。50年代后,加工工艺逐渐被机器加工所取代,但除杂、运送等工艺仍使用简单器具手工操作。到60年代中期,升引、输送、除杂等机械设备已普遍使用。
粮食加工:主要是稻谷。解放前,农民口粮均是自己加工或砻坊代为加工。加工的工序是:木砻磨稻(剥壳),风车风去大糠(谷壳),后用米筛筛除稻粒,格筛筛去碎米、稗粒和杂质,即成了上除下断的三净糙米。石臼舂米,一臼窝能容一斗米(约10公斤),舂400碓,筛除细糠(米皮),即成了中熟米(接近标二米)。解放初期,无城、襄安、黄等地有几家机器米厂,剥壳是砂盘砻谷机,碾米是米机,风、筛、运送等工艺均为手工操作。像这样的米厂,后来在无城、襄安、汤沟、姚沟、湖陇、开城等地发展到12家,每厂每班20个劳动力,日产大米约10吨,主要是代粮商客户加工,后来逐步代国营粮食部门加工。1956年,裕丰、姚沟、开城及汤沟同兴4家机器米厂实行公私合营,沙拐米厂归襄安粮站。1958年,无城新建电动米厂(今无为县米厂),升引、输送、除杂等工艺,全为电动机械操作。1962年以区为单位,成立无城、襄安等11个区大米加工厂和泉塘、土桥、湖陇、赫店、石涧、仓头、凤凰桥、长坝、雍南、三汊河、泥汊等11个加工点。除满足商品粮供应外,还开展代农加工和稻米兑换业务。
1962年前后,少数社队开始使用二号米机,以柴油机为动力,为农民加工大米。70年代,大部分改为电动机作动力,逐步结束了农民手工加工大米的传统生产方式。1988年乡村办的集体粮食加工企业共40家。
面粉加工:传统方法是用石磨磨粉,小筛箩去麸。也有专营面坊,代客加工面粉或以麦换粉,其生产方法是用毛驴拉磨磨粉,用木柜筛箩脚踏去麸。
县内国营企业进行面粉加工业务是从1954年开始的。当时加工方法依旧,年产量为98吨。1956年达166吨。1957年改用小钢磨加工,年产量增到900吨。1961年购进15台中岛式钢磨,年生产能力达6700吨。1971年使用200型钢辊小组联磨粉机。1985年无城新建日加工40吨小麦的面粉厂,使面粉加工量大为增加,由不能自给到自给有余。
油脂加工:民国8年(1919)虹桥、横埠桥两家制油厂用木榨榨油,虹桥油厂日产油22担,横埠桥油厂日产油44担,是全县油脂加工的主要基地。1951年县合作总社接收仓头油厂和虹桥油厂。1957年发展为6个国营油厂,仍采用石碾木榨生产。1965年购进两台3吨榨油机。1968年增购3台。1981年有粮油厂13家。1988年在无城东郊王福渡建立一座日处理50吨饼粕的浸出油厂——无为县油脂化工厂。
在国营油脂加工工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油脂加工业也在前进。60年代中期,在蛟矶、汤沟等26个公社先后办起油厂,采用铁制榨油机榨油。1988年,全县共有油脂加工厂104个,职工1595人,工业产值2717万元。
2、糕点、糖果加工业:解放初,全县各个集镇都有生产糕点、糖果的私营糖坊,仅无城就有16家。1956年,无城16家私营糖坊组织起合作糖坊。不久成立国营南门糕点厂。1965年坊厂合并。1971更名为无为县食品厂。到1988年全县各系统共办起大小糕点糖果加工厂35个,其中供销社办11个,乡镇企业局办6个,粮食局办8个,商业局办8个,无城镇和二轻局各办1个。
3、其他食品加工工业:商业局系统的肉类禽蛋联合加工厂和豆制品厂都是在50年代建立的。肉联厂生产的松花蛋1982年在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豆制品厂生产的千张1983年获全省评比二等获。县劳动服务公司办的板鸭厂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6万元,加工板鸭70618只。
附:无为板鸭
无为板鸭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嫩香脱骨,味美可口的特色驰名全国。制作历史有200多年,相传是居住在无城的回族同胞创制的。无为板鸭制作要经过宰杀、腌制、烫皮、烟熏、卤成5道工序,要加10多种作料,工艺考究。1988年时,全县有近2万人在全国各地做“无为板鸭”,销路甚好。
三、纺织工业
全县属纺织工业行业的工厂共1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1个,职工3165人;集体所有制18个,职工2219人。在19个纺织工业企业中,纺织业3个,轧花业8个,其他8个。
1、纺织业:清末民初,居民所穿之土布多系自家纺纱,请织布工代织的。在无城,织布工以巢县、肥东籍为多。40年代初期,平布流入县内市场,有的织布工改织平布。1949年,全县从事棉织、针织的个体手工业者608户、1216人,生产棉布129万米、毛巾5000打、袜子4910打。1956年828名棉织业从业人员在无城、襄安、石涧、牛埠、开城、姚沟、汤沟等7个集镇成立7个棉织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棉布386万米。1958年无城棉织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县棉织厂。1959年3月上升为地方国营芝华针织厂,同年12月并入国营无为纺织厂。是年,连同6个棉织社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33万元。1961年纺织厂下马,工人下放,手工业部门管理的6个棉织社先后改行,县手工业管理部门将纺织厂的技术骨干组织成制线、针织修补社,生产民用棉线,修补棉毛衫,后改为棉织厂,年生产棉布3.8万米。
1970年重建县纺织厂,1973年投产,当年生产棉布616万米。继后县棉织厂增加化纤布生产。1988年县纺织、棉织两厂生产纯棉布1837万米,化纤布650万米,连同供销系统的纺织分厂和部门办的纺织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145万元。
2、轧花业:1958年,芜湖专区合作办事处投放资金15万元建立白茆轧花厂。1962年到1974年又先后建立江坝轧花厂、黑沙洲轧花厂、姚沟轧花厂、新沟轧花厂、严桥轧花厂、泥汊轧花厂和汤沟轧花厂。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32万元,棉花收购量9882吨,棉花商品率93.8%,固定资产净值454.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2059.3万元,利润113.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5718元。
3、其他:县内生产毛巾、袜子、带子等产品的企业有8个,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产量不高。
四、缝纫工业
清末至民国中期,手工缝制衣服。集镇缝纫师(称裁缝)开裁缝店,农村缝纫师有的上门制作,农家妇女自裁自做便服。民国后期,县城始有用缝纫机做衣服的。因工作人员讲究穿中山装,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于是有人到芜湖、南京、无锡、上海等地学做中山装,缝纫机也随之在县内落户。
1949年全县从事缝纫业的有115户、253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万元。1954年全县有缝纫业133家、366人。1956年,共成立7个缝纫社,有缝纫工人55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3万元。1962年恢复和发展34个缝纫社,加工成衣服装16.8万件。在以后的几年中,由单一来料加工发展到批量生产成衣,由县内加工转向为出口服务。1977年成立县服装鞋帽厂。1980年县二轻局成立县服装鞋帽公司,业务上指导全系统的缝纫企业。1981年公司成立知青缝纫厂,后改为服装鞋帽二厂,原服装鞋帽厂改为服装鞋帽一厂,承接外贸部门批量加工任务。1984年服装鞋帽一厂取得中草药保健服装配方,试产试销中草药保健服装。1985年成立安徽省保健服装厂,与服装鞋帽一厂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88年全县有缝纫厂(社)1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75万元,成衣服装27.28万件。二轻系统有9个厂、481名职工,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成衣服装20.9万件,有固定资产原值68.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17万元,年利税总额13万元。
五、建材工业
1988年全县共有98个企业,职工1093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63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356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个,职工47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4310元;集体所有制企业96个,职工1046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374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268元。
县内砖瓦生产历史悠久。1949年全县生产灰砖84万块。1956年达661万块。1958年民政部门在无城南门大桥外高家山办起一座福利窑厂,手工生产标准砖,后增加机制瓦生产。1961年窑厂“下马”,一年后恢复生产,安装了制砖机。1970年扩建24门轮窑,农村开始办起马蹄窑烧砖瓦。到1978年社队办的砖瓦窑厂发展到143座,有279口马蹄窑。1979年沈马公社办起第一座社队轮窑厂——沈马轮窑厂。1981年前后相继办起建国28门轮窑厂,官镇24门轮窑厂,黄龙18门轮窑厂和牛埠18门轮窑厂。1988年全县有乡办轮窑厂60座,村办窑厂145座。2~8门立窑79座300门;小土窑143座279口;轮窑35座。共有职工11969人,年产标准砖44290万块、瓦4094万块,产值3549万元,利税总额450万元。
1972年在蜀山区凤凰山建成县国营水泥厂,生产325#和425#号硅酸盐水泥。1985年后在臼山、百胜、响山、太平、黄龙办起5个小型水泥厂。1988年6个企业,共有职工800人,生产水泥5.36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59万元。
70年代,县建筑工程公司组织水泥制品生产,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存在于公司之内。继后,挂起水泥制品厂的衔牌。1981年2月在无城北门外建立专业性预制生产厂,生产农房排架、门框、窗门、小型空心砖块、农用电杆、涵管、过梁板等18类50多种规格的水泥制品。相继,县水利局、襄安镇和乡镇企业局在无城、雍南、刘渡等地又建立18个水泥制品企业。
1988年建设局系统的水泥制品厂共生产农用桁条63165立方米、水泥电杆3062根,乡镇企业局所属的13个水泥制品企业,从业25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03万元。
釉面砖系1984年投产,1988年生产4.51万平方米。
石灰是山区农民生产的传统建材产品,生产历史很长,在无为至巢湖市的沿途山旁路边到处可见石灰窑。
石子、黄砂属农民的副业兼营,没有专门生产机构。
六、金属制品工业
大多是在合作化时期手工业系统组织的铁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有新发展,县铸造厂的铁锅,襄安农机厂的火钳、菜勺、锅铲,煤矿机械配件厂的船链、船锚、矿山配件,石涧农具厂的电煤钻头、升柱器,湖陇铁业社的煤镐、煤斧、煤锤,牛埠铁业社的铁路道钉,无城拉丝元钉厂的元钉、铁丝等远销全国各地。
1988年,全县21家集体所有制金属制品企业,职工1027人,分布在无城、襄安、汤沟、陡沟、凤凰桥、新河、姚沟、泥汊、石涧、黄、仓头、蛟矶、严桥、蜀山、黄姑、牛埠、湖陇、土桥、开城、赫店、三宫殿等集镇,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万元,中小型农具81.26万件,内河拖轮配件454.24万件。
七、机械工业
解放初期,只有一般维修水平的私营者。1958年办起县中心机械厂,继后各人民公社办起农用机械修造厂,生产一些农用机械和机械配件等,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9万元。1963年一度出现冷落,工业总产值下跌为78万元。1970年复苏,工业总产值上升为371万元,主要生产电动机、插秧机、330型阔料粉碎机、电焊机及农业机械配件等。197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32万元。
农村社队机械工业在“大跃进”时期有所发展,不稳定。1979年全县有社队农业机械修配厂89个,从业人员136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66万元。
1988年全县共有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43家,职工161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9271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家,职工51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44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4447元,销售收入758.5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0.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6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89.7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41家,职工1103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56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6854元,其中:农村乡(镇)办的31家,从业人员890人。
另有村办机械工业41家、559人,产值690万元。
八、家具制造业
解放初主要生产闷柜桌、八档床、大小方柜、箱子、皮扁、八档桌、两节柜、大小碗橱等。70年代,生产三屉或五屉(或三屉一头柜)条桌、麻将桌、五屉橱、架子床、圆拐箱子和皮扁、床头柜。80年代初中期,生产凹凸式家具,如大衣橱、高低橱、装饰橱、五屉橱、写字台、书橱、高低床、方桌、方凳等,其门和脚全部是凹凸式的。80年代后期生产组合式家具和沙发,改用富丽板或三合板为装饰板。青年结婚喜爱的钢木结构或钢质折叠式家具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外地生产的产品。
家具制造业分布于全县各大小集镇。1956年后多组织起生产合作社。到1988年,全县共有14个集体企业,职工52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3837元。
九、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0年代始有此类产品的生产,80年代有所发展。1988年,县经委、二轻局、乡镇企业局和无城镇共兴办此类企业25家,有职工168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10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2481元。其中:
全民所有制企业1家,职工31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73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5064元。
集体所有制企业24家,职工136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636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1887元。
经委系统共有2个企业:县电机厂和电机厂组织的知青厂——利群电器厂。
1966年,县农业机械厂(县齿轮厂前身)的电机生产组试产2号机座1.5KW电机,次年投产。1971年成立电机厂,年产6420KW,是省电机生产重点企业之一,继后利用电机生产的边角料,组织本厂职工子女和家属成立利群电器厂生产镇流器。
二轻系统共有4个企业:电器厂、电扇厂、电流互感器厂和弹簧电热器厂。
70年代初,县工艺美术厂转产日用电器产品(民用灯头、开关等),挂起电器胶木厂的新衔牌。1973年增产D5——20自动空气开关。1973年8月成立县电扇厂,生产巢湖牌400毫米普及型定时和不定时台扇、落地扇。1984年增产FC1050、FC1200和FC1400吊扇。1983年成立电流互感器厂,为全国300多家低压开关厂配套生产。1984年在严桥成立弹簧电热器厂,为大厂配套生产服务。
乡镇工业企业中生产电器机械及器材的有17家,仅新沟乡就有7家。
无城镇办的抗大电线厂生产的胶质铝芯电线为社会热门商品,抗大电器修配厂经营修配业务。
十、塑料制品工业
塑料制品工业兴起于70年代。1988年,全县共有11家集体企业。其中:经委系统有化肥厂知青厂1家,二轻局系统3家,乡镇企业局系统5家,无城镇、襄安镇各1家。有职工57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24万元。主要生产农膜、地膜、工业包装袋和食品包装袋、雨衣、浴帐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