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经委系统企业
1、无为纺织厂:座落在无城北门外。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1958年,上海一家规模为15000枚纱绽、300台织布机的纺织厂内迁无为县。次年,与县芝华针织厂合并为无为纺织厂。调拨成套的纺织机械设备,培训600多名生产工人,建成720平方米厂房。1961年底,被调整下马。
1970年6月,国家投资1172.18万元,重建无为纺织厂。1972年试车生产,1974年初正式投产。1974年至1984年,除1974、1976两年亏损,1981、1982两年的利税分别为350万元和401万元外,余皆赢得利税200万元左右。1985年,生产棉纱4816吨、棉布1988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2999万元,创利润25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314万元,获“巢湖地区1985年度劳动竞赛状元单位”称号。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19万元,生产棉纱5641吨、棉布2880万米,创利税1001万元,被安徽省纺织工业厅、巢湖地区行署授予“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称号。
1985年,该厂购置1条棉絮生产线,兴建棉絮车间,每年可利用本厂前纺工段的下脚车肚花生产棉絮150吨。1987年底,完成扩建棉纺5000枚纱绽项目,并筹建年产10万件衬衫的“华芝衬衫厂”。1988年初,兴建2520锭芋麻纺车间,10月“华芝衬衫厂”和苧麻纺车间均正式投产。
80年代,该厂注重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工作,革新40余项。其中涤纶包芯纱和涤纶包芯烂花布获1986年度省纺织工业厅科技成果4等奖。1986年,该厂研制成的A186型梳棉机惯性摩擦变速器获国家专利,该成果的推广使用节省了二分之一的设备维修人员,每年可节省机配件消耗费3万余元。1988年研制的LF型回转喷式滤尘器使滤尘出口含尘量由原来的10毫克/米3降至1毫克/米3以下,极大地改善了清梳间生产环境。
该厂已成为棉纺织、芋麻纺、针织、服装成龙配套的综合性纺织企业。全厂设生产、设备、安全、供销等23个科室和前纺、后纺、织布、整理、麻纺、机动6个生产车间及1个劳动服务公司,后勤设施完备,其中职工医院、食堂、浴室等在巢湖地区企业中堪称一流。
1988年,全厂有职工3165人,其中管理人员239人,科技人员3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4万元,净值899万元,流动资金1348万元。产品结构有纯棉、化纤、纯麻、混纺、交织5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主要品种有棉纱、棉布、纯麻纱及衬衫、服装、汗布、棉毛坯布等。产品远销美国、西欧。
2、无为齿轮厂:位于无城北门外,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61年调整工业,将“大跃进”时期办的县大江钢铁厂、农业机械厂、粮食局机械修配厂及商业局五金厂翻锅车间合并为地方国营无为县机械厂,1964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无为县农业机电修配厂,1969年改名为无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70年12月,一厂分两厂(农机厂、电机厂),1977年,农机厂定名为无为县齿轮厂。
建厂初期,以农机修配为主,并生产部分农副机械产品,如:水泵、绞面机、碾米机、弹花机、轧花机、737打稻机等。1969年后,主要生产1.5KW电动机、65——1型插秧机,φ11——3×1200剪板机等。1971年后,生产C618车床、C6136车床。1976年转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齿轮、花键轴。次年,被定为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厂家。1979年,获国家农业机械部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0年,开发生产MJ760型木工带锯及其附机(磨锯机、压锯机、焊锯机),并生产SC——500型炒米机、施拌机、筛粉机、麦芽破碎机、拌饭机、拉白机等6种食品机械。1981年与县纺织厂协作制成XD——1200型锭子清洗维修成套设备,为县轮窑厂试制多孔窑推进器。4月,增挂“安徽省无为县食品机械厂”厂牌。1983年为滁县纺织厂生产FA4501粗纱机齿轮,为芜湖、全椒两家柴油机厂生产S195柴油机齿轮配件。1984年8月,经国家一机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鉴评,s195齿轮质量达到部颁标准,9月,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主要产品有S195、R175、R180、R185等柴油机齿轮,年生产能力达130万件,另外还生产MJ317型木工带锯机和纱锭清洗机成套设备,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全厂有职工427人,固定资产原值47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60万元,实现利税123.4万元,获省政府颁发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3、无为电机厂:位于无城北门外,全民企业。该厂是1971年初,在县农业机械厂电机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9年始产1.5KW电动机,1988年年产8.5万KW,是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厂家,主要生产Y80——180七个机座号40多种规格产品,其中Y100、Y132两个机座号电机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还生产YD系列变极多速电动机和YC系列单相电容起动电动机。
1988年,有职工314人,固定资产原值21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73万元,实现利税48.3万元。
4、无为县化肥厂:位于无城南郊江西桥,系全民企业。1970年筹建,1973年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0吨合成氨。1982年5月开始7000吨/年合成氨扩建工程,新上造气炉两座,1000立方米气柜一座,并更换新的合成变换系统关键设备,改单塔单系统生产为双塔并联生产工艺。1983年续建炭球系统等节能改造项目。两年共投资18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1988年开始扩建年产1.5万吨合成氨工程,投资420万元。
1988年,有职工778人,固定资产原值69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79万元,实现利税27.6万元。
5、无为制药厂:位于无城北门外,系全民企业。1970年创建投产。初期只生产大输液和四环素两个品种,1982年已能生产糖浆、四环素、食母生等十几个品种。到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351.4万元,有正式职工258人,年产值650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3台、柴油机2台、金属切削机床2台、制药医疗器械专用设备27台、汽车3辆、仪器仪表衡器18台、电力机械设备38台、焊接及切割设备3台、环保设备3台、分离机械5台、冷冻设备78台、气体压缩机4台、泵45台(套)。1988年发展到有两条大输液生产线,日产万瓶大输液。产品发展到17个系列,有片剂、糖浆、胶囊等制剂品种;四环素碱、土霉素碱、云芝多糖、红霉素等抗菌素原料药。其中5%、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纳注射液,在1983年评比和1987年复评中均获省优产品称号,绣溪牌1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于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大输液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第一。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4万元,固定职工273人,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77.8万元。
6、无为水泥厂:位于蜀山区凤凰山南麓,系全民企业。该厂于1970年筹建,1972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5000吨水泥,当年生产水泥2671吨。1975年第一次扩建投资30万元,年产能力达2万吨。1985年第二次扩建,投资480万元,年产能力达7万吨。
主要产品有“皖江牌”325#、425#、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另生产矿渣水泥、粉炭灰水泥两个系列产品,合格率连续5年达100%。
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9万元,职工34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万元,利税28.5万元,生产水泥5.36万吨。
7、安徽省传感器厂:位于无城张家山,系全民企业。1970年9月,建立无为县无线电元件厂,次年投产。1977年,更名为无为县无线电厂。1984年9月,改名为安徽省传感器厂。1988年,拥有职工111人,固定资产原值9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11.5万元。
建厂初期,生产扩大器、灯泡、整流器、黑光灯等民用、农用电器和元件。1974年后,生产万能电桥、超声波诊断仪、霍尔功率变送器、位移传感器等系列产品,其中150Cm以上的位移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后,又研制成单向、双向直流位移二位移表,三型、四型电源,大量程高精度位移等产品。1984年,WY系列位移传感器获省优产品称号,被电子工业部定为出国展销产品,在英国、西德国际博展会上展出。
8、无为机械厂:位于无城西门外月牙山,系全民企业。1955年省农业厅在三宫殿建成无为白茆拖拉机站,承担农田代耕、脱壳、抽水、碾米、机械修配、运输等业务。1970年下放给县工业部门管理,改名为无为县农业机械第二修造厂。1984年迁至月牙山,定名无为机械厂。
该厂下放给县工业部门管理后,初产330型饲料粉碎机和电焊机,1973年改产30A型饲料粉碎机,1974年增产平瓦机,1977年转产农机配件,1979年以后生产皖农5—4泵及制钵器,“有为牌”WL—12型立窑升降机,W—250型破碎机和WN5—4型、WN3—3型混流泵等,1988年与首钢矿山公司联营合办汽车大修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万元,职工8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3.5万元,实现利税18.8万元。
9、无为县酒厂:位于无城小东门外,系全民企业。该厂1955年筹建,次年采用打堆浸泡蒸煮法生产,当年生产小酒155吨,1958年改产大酒350吨,1961年后采用固体发酵生产,1963年生产大酒244吨,以后逐年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改善蒸气、通风、破碎等工艺条件,1982年产白酒1314吨,1987年试产草莓酒成功。
1988年,有职工140人,生产粮食酒、白干酒和大曲酒、瓶装酒21个品种,完成工业总产值335万元;实现利税34.9万元。
10、无为县印刷厂:位于无城草市街皇华坊,系全民企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和民国9年(1920),汇文印刷所和大东印刷所在无城先后开业,初办时只承接石印、木刻成型业务,后逐渐添置平台印刷机、圆盘印刷机、对开切纸机和钢模等专业设备。1956年,两家印刷所和4家纸坊、两家裱画店公私合营,成立无为县印刷厂。1958年襄安印刷厂并入,更名为无为报社印刷厂,印刷《无为日报》。1962年复称无为县印刷厂。1966年11月转为地方国营。
1988年有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万元,利税6.9万元,主要承印书刊、簿本和零印业务。
11、无为县粘土矿:位于黄龙乡革古山麓,系全民企业。1957年,黄龙乡在此办过陶瓷厂。次年,由县工业管理部门接管,筹建瓷土矿,生产陶器、瓷器、砖瓦、水泥等。1963年、1967年两度下马,1970年上马,恢复为地方国营企业。
1988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4.8万元,职工12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2万元,实现利税0.4万元。
12、昆山煤矿:位于昆山乡,系全民企业。该矿1969年2月由昆山公社创办,同年9月交许村生产队办,1970年1月属前河大队、东山大队合办,1974年2月昆山公社接管,1985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
办矿初期,职工86人,年采煤1800吨。1974年交公社接管后,职工338人,年采煤21523吨。1988年有职工400人,完成产值65万元,采煤29351吨,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00元。
二、二轻系统企业
1、无为县造纸厂:位于凤凰颈外滩,集体企业。1957年,姚沟乡成立编席生产合作社,1959年迁至凤凰颈外滩,成立地方国营无为大堤长江编席厂,1962年5月转为集体企业,恢复原名,1970年8月更名为无为县造纸厂,1971年投产,生产机制纸。
1988年,有职工253人,固定资产原值15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32.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万元,生产机制纸1766吨。
2、上海羽毛球总厂无为分厂:位于无城南大街,沪皖联营合资企业,由上海羽毛球总厂和县二轻局双重领导。1982年4月联营,无为提供生产厂房、场地、设施,委派党支部书记、副厂长、统计、供销、工会干部和生产工人,羽毛列入计划供应;上海委派厂长、计划、技术、财务干部,负责供应羊皮及其他辅助材料、包装、大小商标,下达生产计划指标,组织产品销售。投资额双方各半,实现的利润,先提成15%作企业利润留存,然后各得50%。增产的利润,上海分成30%,无为分成70%。
联营生产的航空牌羽毛球被评为国际“汤姆斯”杯比赛用球,具有飞行稳定、着点准确、造型科学、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1988年,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30.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38.8万元,利税总额15.5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2.06万元,航空牌、燕子牌羽毛球144万只。产品销往美国、西德、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无为县塑料厂:位于无城东门大桥外,集体企业。1954年,18名篾工组织起生产小组,1958年上升为县篾业生产合作社,1974年更名为无为县农业植保机械配件厂,保留部分职工生产竹器产品。
1983年改产农用薄膜等塑料制品。1988年,有职工75人,厂房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0.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万元,年利税总额14.1万元。
4、无为县铸造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51年,政府没收刘渡乡地主丁世银私营的丁同兴炉坊,成立人民冶坊,1954年迁至襄安,改名为襄安冶坊,开始生产铁锅,1958年并入县利群农具厂,以后几次分合,几易其名,1970年定名为县铸造厂。1979年增挂汽车修配厂厂衔,对内则为一个独立核算车间。
该厂生产的铁锅,1986、1987年连年获省质量第一名,耳锅1986年获省质量第二名。
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6.46万元,生产铁锅45.13万口,年销售额204万元,汽车修理收入41.35万元,年利税总额12.39万元。
5、巢湖电扇厂:位于无城环城东路,集体企业。1956年成立无城五金白铁生产小组,1961年上升为县五金修配生产合作社,1973年以机电修配门市部为主体成立电扇厂,生产巢湖牌400毫米台扇、落地扇,兼营五金修配和白铁加工业务,1984年增产吊扇,保留一个五金修理白铁加工门市部便民服务,1985年更名为巢湖电扇厂。
该厂FC—1050吊扇于1988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8年有职工21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7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373元,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利税总额43.4万元。
6,无为电器厂:位于无城太平巷,集体企业。1956年,成立纱灯生产合作社生产纱灯。1959年上升为地方国营无为县工艺美术厂,1962年转为集体,更名为无为县工艺制弦社,1970年转产日用电器产品,厂名改为无为县电器胶木厂,1973年增产D25—20自动空气开关,1982年改厂名为无为电器厂。
1988年,有职工310人,固定资产原值5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63万元,年利润总额2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万元,年产D25—20自动开关4.94万台,胶木电料(灯头、开关)197.31万件。
50年代生产的剔墨纱灯,于1959年10月参加全国工艺展览会展出,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赏。
附:剔墨纱灯
清代康熙年间,蔡静(无为人,有传)首创剔墨纱灯。纱灯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木或红椿木为架,框架能折叠,竖木多雕成龙凤形,在龙凤嘴和灯座下方吊着大红色或金黄色大须穗。每面蒙以纱,彩绘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故事人物。纱为丝织物,轻薄透明。彩墨干后,剔出纱眼,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眼睛眨动,几可乱真。慈禧太后60寿辰时,曾派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一时,纱灯为风行之物。宣统三年(1911),无为剔墨纱灯被选人南京博物院展览,获二等奖。1956年,兴办无为纱灯社。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展览会,并作为名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7、无为县第一服装鞋帽厂(安徽省保健服装厂):位于无城十字街,集体企业。1953年,成立缝纫合作社,有职工30多人,缝纫机20张。1960年转为地方国营无为县长江服装厂,1961年转为集体企业,1977年改为无为县服装鞋帽厂,1981年易名为服装鞋帽一厂,1984年增产中草药保健服装,1985年10月增挂安徽省保健服装厂牌衔。
中草药保健服装,1985年曾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展出。
1988年,有职工183人,厂房面积28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72万元,为外贸部门加工出口服装,完成工业总产值161万元,成衣服装年加工量为11万件。
8、无为县第二服装鞋帽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81年建厂。1988年有职工115人,年加工能力为20万件服装,完成工业总产值103.4万元,生产各种出口服装8.2万件,自营服装0.5万件,固定资产原值12.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7.1万元,年利税总额6.8万元。
9、无为县棉织厂:位于无城南门外大街,集体企业。1952年下半年,无城棉织业工人组成棉织生产小组,1956年无城5家棉织生产小组组成无城棉织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无为县棉针织厂,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无为县芝华针织厂,同年12月与无为纺织厂合并,1961年6月转为集体性质的制线、针织修补社,1967年10月,改称无为县棉织厂。
1986年后,主要生产蚊帐布、维棉布、各色条格布等。
1988年,有职工328人,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万元,年产棉布184万米。
10、无为县农业机械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52年,成立无为县农具加工厂,帮助县合作总社加工木制农具,当时有职工64人,后几次分合,几易其名,1958年改称地方国营无为县利群农具厂,1961年调整为无为县铁木业生产合作社,1965年更名为无为县农具厂,1984年改称无为县农业机械厂。
1988年有职工16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年利税9.1万元,生产铁木结构打稻机1973台、MF—240型磨粉机283台、浙碾—2号碾米机309台、MF—40型磨浆机76台、民用手压水泵658台。
11、无为县二轻玻璃纤维厂:位于无城北门外,集体企业。该厂建于1984年。1986年与姚沟回纺厂(后改名为姚沟玻璃纤维厂)合并,分无城、姚沟两地生产玻璃纤维布。
1988年,有职工188人,厂房面积1400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16.6万元,产玻璃纤维布284万米,有固定资产原值75.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4万元,年利税总额3.3万元。
三、乡镇企业
1、江坝油脂化工厂:位于小江坝,属乡办联营企业。1985年与江苏省南通市国营农场联营,预榨车间有200型榨油机1台、95型榨油机2台,还有日处理30吨饼粕的浸出车间以及精炼车间。产品有菜油、棉油和饼粕等。菜油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菜油、棉油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饼粕远销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1989年有职工130人,固定资产原值148万元,产值(现价)1056万元,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2、沈马轮窑一厂:位于沈马乡桃园行政村,属乡办企业。1979年兴办18门轮窑厂,试用小窑煤烧砖获得成功。1982年在巢湖地区同行业中大力推广,从此结束轮窑必须烧淮煤的历史,为节能作出贡献。
1988年有职工361人,厂房面积17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5.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9.4万元,产红砖1750万块、青瓦100万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3、官镇羽绒厂:位于官镇乡江西桥北侧,系乡办合资联营企业。1985年与上海申达羽绒制品公司合资联营,是安徽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出口产品定点厂之一。所产羽绒畅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羽绒服装、羽绒被、枕芯、睡衣等,除销往上海、北京、南京、哈尔滨等地外,还远销美国、苏联、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8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联营企业称号。
四、部门企业
1、六洲轧花厂:位于六洲,属供销社系统集体企业。初名白茆轧花厂,建于1958年。1988年有职工125人,流动资金22.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5.3万元,年生产能力可轧皮棉500吨,主要产品有棉花和短绒棉。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等达部颁28项先进水平,并获准生产出口棉。产品用户以省内纺织厂家为主,并外延上海、九江等地。
2、无为县米厂:位于无城小井巷东端河沿边,属粮食系统全民企业。1951年春,成立无为县粮食局加工厂,1957年改称国营无为碾米总厂,1962年改称无城粮油厂,下设大米、面粉、油脂3个车间,1981年以3个车间成立大米加工、面粉加工、油脂加工3个厂,1985年大米加工厂定名为无为县米厂,下设大米、饲料、糠油、机修4个车间和1个知青综合厂。
主要产品有籼米、粳米、糯米和糠油,特制、标一、标二3等米的质量均符合部颁标准。标一晚粳米,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特制晚粳米,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为此,该厂被安徽省出口商品检验局定为生产出口大米一类企业。
1988年有职工66人,固定资产原值67.21万元,占地面积1526平立米,建筑面积3376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549万元,利税18.12万元。
3、无为县油脂化工厂:位于无城东门外王福渡大桥东端,系粮食系统全民企业。1983年破土兴建,次年投产,总投资246万元,有预榨、浸出、精炼、机动4个车间和大桥服务部。
主要产品是二级菜子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5年至1987年共出口菜子油3197吨。生产工艺是预榨浸出提油法,日处理饼粕50吨,厂地面积38353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仓库容量10500吨,储油罐容量3000吨,有全年吞吐量为6万吨的航运码头1座。
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4.43万元,职工12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55.45万元,利税85.15万元。
4、无为县建筑材料陶瓷厂:位于无城南门大桥外高家山,属县建设局集体企业。该厂建于1956年。初名高山窑厂,归无城镇,1958年交给县民政部门,改名为社会福利窑厂,同年转为地方国营,归属县工业局,厂名改为建筑窑厂,1961年下马,1962年恢复生产,定为集体企业,归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70年定名为无为轮窑厂。1978年改属县建设局,1979年3月成立无为县建筑材料陶瓷厂,与轮窑厂为一个企业,1988年10月7日无为轮窑厂停业。
建厂初,职工不足20人,全部生产过程皆为手工操作。1957年购入1台制瓦机,但绝大多数工种仍手工操作。1969年新建1座24门轮窑,次年投产。砖瓦生产连年翻番。因土源不足,砖瓦生产受到限制,1979年转产电器陶瓷、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1980年改产釉面砖,1984年批量生产。从1986年起,连续3年利税突破百万元。
1988年有职工517人,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856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184台,年产釉面砖45.1万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334万元,实现利税106.2万元,被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为三类先进会员企业。
5、无为县肉类禽蛋联合加工厂:位于无城北门外河口,系商业系统全民企业。建于1958年。1985年与马鞍山市华安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三达禽绒加工有限公司建立联营关系。拥有固定资产480万元,500吨低温库、100吨冰库各1座,生产冷冻禽、鲜鸡蛋、鲜牛肉、松花蛋、咸蛋及荸荠、梨、桔、蒜苔等罐头,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86年创外汇2.3万美元。1988年有职工32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31万元,利税30.1万元。
6、无城拉丝元钉厂:位于无城南门大桥外,属无城镇办集体企业。建于1969年。1988年有各种机械设备50多台套,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职工93人,厂地面积3333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511平方米,钉、丝产量700吨,工业总产值109万元,利税总额12.5万元。
元钉质量于80年代初,连续3年获全省第一名,1986年产品列入国家商标注册。
7、襄安镇织席厂:位于襄安镇白鹤观,属襄安镇办集体企业。建于1979年。1981年投产,生产纱经草席和麻经草席,1985年产纱经草席25万条,麻经草席1.5万条,工业总产值15万元,利润2万余元,产品销往日本、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一、经委系统企业
1、无为纺织厂:座落在无城北门外。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1958年,上海一家规模为15000枚纱绽、300台织布机的纺织厂内迁无为县。次年,与县芝华针织厂合并为无为纺织厂。调拨成套的纺织机械设备,培训600多名生产工人,建成720平方米厂房。1961年底,被调整下马。
1970年6月,国家投资1172.18万元,重建无为纺织厂。1972年试车生产,1974年初正式投产。1974年至1984年,除1974、1976两年亏损,1981、1982两年的利税分别为350万元和401万元外,余皆赢得利税200万元左右。1985年,生产棉纱4816吨、棉布1988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2999万元,创利润25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314万元,获“巢湖地区1985年度劳动竞赛状元单位”称号。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19万元,生产棉纱5641吨、棉布2880万米,创利税1001万元,被安徽省纺织工业厅、巢湖地区行署授予“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称号。
1985年,该厂购置1条棉絮生产线,兴建棉絮车间,每年可利用本厂前纺工段的下脚车肚花生产棉絮150吨。1987年底,完成扩建棉纺5000枚纱绽项目,并筹建年产10万件衬衫的“华芝衬衫厂”。1988年初,兴建2520锭芋麻纺车间,10月“华芝衬衫厂”和苧麻纺车间均正式投产。
80年代,该厂注重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工作,革新40余项。其中涤纶包芯纱和涤纶包芯烂花布获1986年度省纺织工业厅科技成果4等奖。1986年,该厂研制成的A186型梳棉机惯性摩擦变速器获国家专利,该成果的推广使用节省了二分之一的设备维修人员,每年可节省机配件消耗费3万余元。1988年研制的LF型回转喷式滤尘器使滤尘出口含尘量由原来的10毫克/米3降至1毫克/米3以下,极大地改善了清梳间生产环境。
该厂已成为棉纺织、芋麻纺、针织、服装成龙配套的综合性纺织企业。全厂设生产、设备、安全、供销等23个科室和前纺、后纺、织布、整理、麻纺、机动6个生产车间及1个劳动服务公司,后勤设施完备,其中职工医院、食堂、浴室等在巢湖地区企业中堪称一流。
1988年,全厂有职工3165人,其中管理人员239人,科技人员3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4万元,净值899万元,流动资金1348万元。产品结构有纯棉、化纤、纯麻、混纺、交织5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主要品种有棉纱、棉布、纯麻纱及衬衫、服装、汗布、棉毛坯布等。产品远销美国、西欧。
2、无为齿轮厂:位于无城北门外,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61年调整工业,将“大跃进”时期办的县大江钢铁厂、农业机械厂、粮食局机械修配厂及商业局五金厂翻锅车间合并为地方国营无为县机械厂,1964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无为县农业机电修配厂,1969年改名为无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70年12月,一厂分两厂(农机厂、电机厂),1977年,农机厂定名为无为县齿轮厂。
建厂初期,以农机修配为主,并生产部分农副机械产品,如:水泵、绞面机、碾米机、弹花机、轧花机、737打稻机等。1969年后,主要生产1.5KW电动机、65——1型插秧机,φ11——3×1200剪板机等。1971年后,生产C618车床、C6136车床。1976年转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齿轮、花键轴。次年,被定为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厂家。1979年,获国家农业机械部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0年,开发生产MJ760型木工带锯及其附机(磨锯机、压锯机、焊锯机),并生产SC——500型炒米机、施拌机、筛粉机、麦芽破碎机、拌饭机、拉白机等6种食品机械。1981年与县纺织厂协作制成XD——1200型锭子清洗维修成套设备,为县轮窑厂试制多孔窑推进器。4月,增挂“安徽省无为县食品机械厂”厂牌。1983年为滁县纺织厂生产FA4501粗纱机齿轮,为芜湖、全椒两家柴油机厂生产S195柴油机齿轮配件。1984年8月,经国家一机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鉴评,s195齿轮质量达到部颁标准,9月,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主要产品有S195、R175、R180、R185等柴油机齿轮,年生产能力达130万件,另外还生产MJ317型木工带锯机和纱锭清洗机成套设备,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全厂有职工427人,固定资产原值47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60万元,实现利税123.4万元,获省政府颁发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3、无为电机厂:位于无城北门外,全民企业。该厂是1971年初,在县农业机械厂电机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9年始产1.5KW电动机,1988年年产8.5万KW,是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厂家,主要生产Y80——180七个机座号40多种规格产品,其中Y100、Y132两个机座号电机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还生产YD系列变极多速电动机和YC系列单相电容起动电动机。
1988年,有职工314人,固定资产原值21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73万元,实现利税48.3万元。
4、无为县化肥厂:位于无城南郊江西桥,系全民企业。1970年筹建,1973年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0吨合成氨。1982年5月开始7000吨/年合成氨扩建工程,新上造气炉两座,1000立方米气柜一座,并更换新的合成变换系统关键设备,改单塔单系统生产为双塔并联生产工艺。1983年续建炭球系统等节能改造项目。两年共投资18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1988年开始扩建年产1.5万吨合成氨工程,投资420万元。
1988年,有职工778人,固定资产原值69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79万元,实现利税27.6万元。
5、无为制药厂:位于无城北门外,系全民企业。1970年创建投产。初期只生产大输液和四环素两个品种,1982年已能生产糖浆、四环素、食母生等十几个品种。到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351.4万元,有正式职工258人,年产值650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3台、柴油机2台、金属切削机床2台、制药医疗器械专用设备27台、汽车3辆、仪器仪表衡器18台、电力机械设备38台、焊接及切割设备3台、环保设备3台、分离机械5台、冷冻设备78台、气体压缩机4台、泵45台(套)。1988年发展到有两条大输液生产线,日产万瓶大输液。产品发展到17个系列,有片剂、糖浆、胶囊等制剂品种;四环素碱、土霉素碱、云芝多糖、红霉素等抗菌素原料药。其中5%、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纳注射液,在1983年评比和1987年复评中均获省优产品称号,绣溪牌1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于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大输液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第一。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4万元,固定职工273人,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77.8万元。
6、无为水泥厂:位于蜀山区凤凰山南麓,系全民企业。该厂于1970年筹建,1972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5000吨水泥,当年生产水泥2671吨。1975年第一次扩建投资30万元,年产能力达2万吨。1985年第二次扩建,投资480万元,年产能力达7万吨。
主要产品有“皖江牌”325#、425#、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另生产矿渣水泥、粉炭灰水泥两个系列产品,合格率连续5年达100%。
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9万元,职工34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万元,利税28.5万元,生产水泥5.36万吨。
7、安徽省传感器厂:位于无城张家山,系全民企业。1970年9月,建立无为县无线电元件厂,次年投产。1977年,更名为无为县无线电厂。1984年9月,改名为安徽省传感器厂。1988年,拥有职工111人,固定资产原值9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11.5万元。
建厂初期,生产扩大器、灯泡、整流器、黑光灯等民用、农用电器和元件。1974年后,生产万能电桥、超声波诊断仪、霍尔功率变送器、位移传感器等系列产品,其中150Cm以上的位移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后,又研制成单向、双向直流位移二位移表,三型、四型电源,大量程高精度位移等产品。1984年,WY系列位移传感器获省优产品称号,被电子工业部定为出国展销产品,在英国、西德国际博展会上展出。
8、无为机械厂:位于无城西门外月牙山,系全民企业。1955年省农业厅在三宫殿建成无为白茆拖拉机站,承担农田代耕、脱壳、抽水、碾米、机械修配、运输等业务。1970年下放给县工业部门管理,改名为无为县农业机械第二修造厂。1984年迁至月牙山,定名无为机械厂。
该厂下放给县工业部门管理后,初产330型饲料粉碎机和电焊机,1973年改产30A型饲料粉碎机,1974年增产平瓦机,1977年转产农机配件,1979年以后生产皖农5—4泵及制钵器,“有为牌”WL—12型立窑升降机,W—250型破碎机和WN5—4型、WN3—3型混流泵等,1988年与首钢矿山公司联营合办汽车大修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万元,职工8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3.5万元,实现利税18.8万元。
9、无为县酒厂:位于无城小东门外,系全民企业。该厂1955年筹建,次年采用打堆浸泡蒸煮法生产,当年生产小酒155吨,1958年改产大酒350吨,1961年后采用固体发酵生产,1963年生产大酒244吨,以后逐年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改善蒸气、通风、破碎等工艺条件,1982年产白酒1314吨,1987年试产草莓酒成功。
1988年,有职工140人,生产粮食酒、白干酒和大曲酒、瓶装酒21个品种,完成工业总产值335万元;实现利税34.9万元。
10、无为县印刷厂:位于无城草市街皇华坊,系全民企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和民国9年(1920),汇文印刷所和大东印刷所在无城先后开业,初办时只承接石印、木刻成型业务,后逐渐添置平台印刷机、圆盘印刷机、对开切纸机和钢模等专业设备。1956年,两家印刷所和4家纸坊、两家裱画店公私合营,成立无为县印刷厂。1958年襄安印刷厂并入,更名为无为报社印刷厂,印刷《无为日报》。1962年复称无为县印刷厂。1966年11月转为地方国营。
1988年有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万元,利税6.9万元,主要承印书刊、簿本和零印业务。
11、无为县粘土矿:位于黄龙乡革古山麓,系全民企业。1957年,黄龙乡在此办过陶瓷厂。次年,由县工业管理部门接管,筹建瓷土矿,生产陶器、瓷器、砖瓦、水泥等。1963年、1967年两度下马,1970年上马,恢复为地方国营企业。
1988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4.8万元,职工12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2万元,实现利税0.4万元。
12、昆山煤矿:位于昆山乡,系全民企业。该矿1969年2月由昆山公社创办,同年9月交许村生产队办,1970年1月属前河大队、东山大队合办,1974年2月昆山公社接管,1985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
办矿初期,职工86人,年采煤1800吨。1974年交公社接管后,职工338人,年采煤21523吨。1988年有职工400人,完成产值65万元,采煤29351吨,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00元。
二、二轻系统企业
1、无为县造纸厂:位于凤凰颈外滩,集体企业。1957年,姚沟乡成立编席生产合作社,1959年迁至凤凰颈外滩,成立地方国营无为大堤长江编席厂,1962年5月转为集体企业,恢复原名,1970年8月更名为无为县造纸厂,1971年投产,生产机制纸。
1988年,有职工253人,固定资产原值15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32.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万元,生产机制纸1766吨。
2、上海羽毛球总厂无为分厂:位于无城南大街,沪皖联营合资企业,由上海羽毛球总厂和县二轻局双重领导。1982年4月联营,无为提供生产厂房、场地、设施,委派党支部书记、副厂长、统计、供销、工会干部和生产工人,羽毛列入计划供应;上海委派厂长、计划、技术、财务干部,负责供应羊皮及其他辅助材料、包装、大小商标,下达生产计划指标,组织产品销售。投资额双方各半,实现的利润,先提成15%作企业利润留存,然后各得50%。增产的利润,上海分成30%,无为分成70%。
联营生产的航空牌羽毛球被评为国际“汤姆斯”杯比赛用球,具有飞行稳定、着点准确、造型科学、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1988年,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30.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38.8万元,利税总额15.5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2.06万元,航空牌、燕子牌羽毛球144万只。产品销往美国、西德、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无为县塑料厂:位于无城东门大桥外,集体企业。1954年,18名篾工组织起生产小组,1958年上升为县篾业生产合作社,1974年更名为无为县农业植保机械配件厂,保留部分职工生产竹器产品。
1983年改产农用薄膜等塑料制品。1988年,有职工75人,厂房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0.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万元,年利税总额14.1万元。
4、无为县铸造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51年,政府没收刘渡乡地主丁世银私营的丁同兴炉坊,成立人民冶坊,1954年迁至襄安,改名为襄安冶坊,开始生产铁锅,1958年并入县利群农具厂,以后几次分合,几易其名,1970年定名为县铸造厂。1979年增挂汽车修配厂厂衔,对内则为一个独立核算车间。
该厂生产的铁锅,1986、1987年连年获省质量第一名,耳锅1986年获省质量第二名。
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6.46万元,生产铁锅45.13万口,年销售额204万元,汽车修理收入41.35万元,年利税总额12.39万元。
5、巢湖电扇厂:位于无城环城东路,集体企业。1956年成立无城五金白铁生产小组,1961年上升为县五金修配生产合作社,1973年以机电修配门市部为主体成立电扇厂,生产巢湖牌400毫米台扇、落地扇,兼营五金修配和白铁加工业务,1984年增产吊扇,保留一个五金修理白铁加工门市部便民服务,1985年更名为巢湖电扇厂。
该厂FC—1050吊扇于1988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8年有职工21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7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373元,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利税总额43.4万元。
6,无为电器厂:位于无城太平巷,集体企业。1956年,成立纱灯生产合作社生产纱灯。1959年上升为地方国营无为县工艺美术厂,1962年转为集体,更名为无为县工艺制弦社,1970年转产日用电器产品,厂名改为无为县电器胶木厂,1973年增产D25—20自动空气开关,1982年改厂名为无为电器厂。
1988年,有职工310人,固定资产原值5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63万元,年利润总额2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万元,年产D25—20自动开关4.94万台,胶木电料(灯头、开关)197.31万件。
50年代生产的剔墨纱灯,于1959年10月参加全国工艺展览会展出,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赏。
附:剔墨纱灯
清代康熙年间,蔡静(无为人,有传)首创剔墨纱灯。纱灯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木或红椿木为架,框架能折叠,竖木多雕成龙凤形,在龙凤嘴和灯座下方吊着大红色或金黄色大须穗。每面蒙以纱,彩绘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故事人物。纱为丝织物,轻薄透明。彩墨干后,剔出纱眼,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眼睛眨动,几可乱真。慈禧太后60寿辰时,曾派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一时,纱灯为风行之物。宣统三年(1911),无为剔墨纱灯被选人南京博物院展览,获二等奖。1956年,兴办无为纱灯社。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展览会,并作为名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7、无为县第一服装鞋帽厂(安徽省保健服装厂):位于无城十字街,集体企业。1953年,成立缝纫合作社,有职工30多人,缝纫机20张。1960年转为地方国营无为县长江服装厂,1961年转为集体企业,1977年改为无为县服装鞋帽厂,1981年易名为服装鞋帽一厂,1984年增产中草药保健服装,1985年10月增挂安徽省保健服装厂牌衔。
中草药保健服装,1985年曾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展出。
1988年,有职工183人,厂房面积28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72万元,为外贸部门加工出口服装,完成工业总产值161万元,成衣服装年加工量为11万件。
8、无为县第二服装鞋帽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81年建厂。1988年有职工115人,年加工能力为20万件服装,完成工业总产值103.4万元,生产各种出口服装8.2万件,自营服装0.5万件,固定资产原值12.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7.1万元,年利税总额6.8万元。
9、无为县棉织厂:位于无城南门外大街,集体企业。1952年下半年,无城棉织业工人组成棉织生产小组,1956年无城5家棉织生产小组组成无城棉织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无为县棉针织厂,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无为县芝华针织厂,同年12月与无为纺织厂合并,1961年6月转为集体性质的制线、针织修补社,1967年10月,改称无为县棉织厂。
1986年后,主要生产蚊帐布、维棉布、各色条格布等。
1988年,有职工328人,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万元,年产棉布184万米。
10、无为县农业机械厂:位于无城北大街,集体企业。1952年,成立无为县农具加工厂,帮助县合作总社加工木制农具,当时有职工64人,后几次分合,几易其名,1958年改称地方国营无为县利群农具厂,1961年调整为无为县铁木业生产合作社,1965年更名为无为县农具厂,1984年改称无为县农业机械厂。
1988年有职工16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年利税9.1万元,生产铁木结构打稻机1973台、MF—240型磨粉机283台、浙碾—2号碾米机309台、MF—40型磨浆机76台、民用手压水泵658台。
11、无为县二轻玻璃纤维厂:位于无城北门外,集体企业。该厂建于1984年。1986年与姚沟回纺厂(后改名为姚沟玻璃纤维厂)合并,分无城、姚沟两地生产玻璃纤维布。
1988年,有职工188人,厂房面积1400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16.6万元,产玻璃纤维布284万米,有固定资产原值75.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4万元,年利税总额3.3万元。
三、乡镇企业
1、江坝油脂化工厂:位于小江坝,属乡办联营企业。1985年与江苏省南通市国营农场联营,预榨车间有200型榨油机1台、95型榨油机2台,还有日处理30吨饼粕的浸出车间以及精炼车间。产品有菜油、棉油和饼粕等。菜油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菜油、棉油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饼粕远销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1989年有职工130人,固定资产原值148万元,产值(现价)1056万元,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2、沈马轮窑一厂:位于沈马乡桃园行政村,属乡办企业。1979年兴办18门轮窑厂,试用小窑煤烧砖获得成功。1982年在巢湖地区同行业中大力推广,从此结束轮窑必须烧淮煤的历史,为节能作出贡献。
1988年有职工361人,厂房面积17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5.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6.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9.4万元,产红砖1750万块、青瓦100万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3、官镇羽绒厂:位于官镇乡江西桥北侧,系乡办合资联营企业。1985年与上海申达羽绒制品公司合资联营,是安徽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出口产品定点厂之一。所产羽绒畅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羽绒服装、羽绒被、枕芯、睡衣等,除销往上海、北京、南京、哈尔滨等地外,还远销美国、苏联、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8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联营企业称号。
四、部门企业
1、六洲轧花厂:位于六洲,属供销社系统集体企业。初名白茆轧花厂,建于1958年。1988年有职工125人,流动资金22.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5.3万元,年生产能力可轧皮棉500吨,主要产品有棉花和短绒棉。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等达部颁28项先进水平,并获准生产出口棉。产品用户以省内纺织厂家为主,并外延上海、九江等地。
2、无为县米厂:位于无城小井巷东端河沿边,属粮食系统全民企业。1951年春,成立无为县粮食局加工厂,1957年改称国营无为碾米总厂,1962年改称无城粮油厂,下设大米、面粉、油脂3个车间,1981年以3个车间成立大米加工、面粉加工、油脂加工3个厂,1985年大米加工厂定名为无为县米厂,下设大米、饲料、糠油、机修4个车间和1个知青综合厂。
主要产品有籼米、粳米、糯米和糠油,特制、标一、标二3等米的质量均符合部颁标准。标一晚粳米,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特制晚粳米,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为此,该厂被安徽省出口商品检验局定为生产出口大米一类企业。
1988年有职工66人,固定资产原值67.21万元,占地面积1526平立米,建筑面积3376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549万元,利税18.12万元。
3、无为县油脂化工厂:位于无城东门外王福渡大桥东端,系粮食系统全民企业。1983年破土兴建,次年投产,总投资246万元,有预榨、浸出、精炼、机动4个车间和大桥服务部。
主要产品是二级菜子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5年至1987年共出口菜子油3197吨。生产工艺是预榨浸出提油法,日处理饼粕50吨,厂地面积38353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仓库容量10500吨,储油罐容量3000吨,有全年吞吐量为6万吨的航运码头1座。
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4.43万元,职工12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55.45万元,利税85.15万元。
4、无为县建筑材料陶瓷厂:位于无城南门大桥外高家山,属县建设局集体企业。该厂建于1956年。初名高山窑厂,归无城镇,1958年交给县民政部门,改名为社会福利窑厂,同年转为地方国营,归属县工业局,厂名改为建筑窑厂,1961年下马,1962年恢复生产,定为集体企业,归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70年定名为无为轮窑厂。1978年改属县建设局,1979年3月成立无为县建筑材料陶瓷厂,与轮窑厂为一个企业,1988年10月7日无为轮窑厂停业。
建厂初,职工不足20人,全部生产过程皆为手工操作。1957年购入1台制瓦机,但绝大多数工种仍手工操作。1969年新建1座24门轮窑,次年投产。砖瓦生产连年翻番。因土源不足,砖瓦生产受到限制,1979年转产电器陶瓷、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1980年改产釉面砖,1984年批量生产。从1986年起,连续3年利税突破百万元。
1988年有职工517人,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856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184台,年产釉面砖45.1万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334万元,实现利税106.2万元,被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为三类先进会员企业。
5、无为县肉类禽蛋联合加工厂:位于无城北门外河口,系商业系统全民企业。建于1958年。1985年与马鞍山市华安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三达禽绒加工有限公司建立联营关系。拥有固定资产480万元,500吨低温库、100吨冰库各1座,生产冷冻禽、鲜鸡蛋、鲜牛肉、松花蛋、咸蛋及荸荠、梨、桔、蒜苔等罐头,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86年创外汇2.3万美元。1988年有职工32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31万元,利税30.1万元。
6、无城拉丝元钉厂:位于无城南门大桥外,属无城镇办集体企业。建于1969年。1988年有各种机械设备50多台套,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职工93人,厂地面积3333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511平方米,钉、丝产量700吨,工业总产值109万元,利税总额12.5万元。
元钉质量于80年代初,连续3年获全省第一名,1986年产品列入国家商标注册。
7、襄安镇织席厂:位于襄安镇白鹤观,属襄安镇办集体企业。建于1979年。1981年投产,生产纱经草席和麻经草席,1985年产纱经草席25万条,麻经草席1.5万条,工业总产值15万元,利润2万余元,产品销往日本、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