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县内工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几经变更。到1988年时,有经委系统工业、二轻系统工业、乡镇工业及部门工业4类。
一、经委系统工业
1950年8月,县市政建设委员会在无城办起发电厂。1952年7月县政府接办该厂。1951年县政府没收刘渡乡地主丁世银私营的丁同兴炉坊,办起地方国营无为县人民冶坊。1955年县政府办起国营酒厂。195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6个(包括部门办的工业企业),职工1083人,完成产值(1957年不变价)807万元。
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浪潮中,全县先后办起的地方国营企业有大江钢铁厂、大江通用机械厂、驻淮南炼焦厂、纺织厂、瓷土矿、打鼓煤矿、昆山煤矿、石罗山煤矿、三公山矾矿、毛公山轴厂、合成氨厂、钾肥厂、臼山材料厂等。由手工业部门转为地方国营的有长江服装厂、长江制鞋厂、长江制伞厂、工艺美术厂等。还有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造纸厂转为地方国营造纸厂,福利砖瓦厂转为地方国营南门窑厂;无为大堤工程指挥部办的编席生产合作社上升为地方国营长江编席厂等。是年,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96个,职工1986人,产值(1957年不变价)1877万元。1959年,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66个,职工3037人,产值(1957年不变价)3542万元。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产、供、销失调。1959年底开始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到1961年,保留印刷厂、酒厂、火力发电厂;将大江钢铁厂、大江通用机械厂的部分技术骨干与县农业机械厂、粮食局机械修配厂、商业局的五金厂翻锅车间合并为地方国营无为县机械厂;将长江服装厂等6家厂转为集体企业,划归手工业部门管理;停办了大批工业企业。
1962年经过调整,县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下降为23个,职工数下降为1204人,完成工业产值下降为1089万元(1957年不变价)。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受到冲击。1967年产值有所下降。稍后,由于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出现企业、职工、产值逐年上升,布局渐趋合理的好势头。1970年建成投产的有县制药厂、县水泥厂;省农业厅下放给无为县的白茆拖拉机站更名为无为县农业机械第二修造厂;粘土矿恢复为地方国营企业。1971年建成投产的有县无线电元件厂和以县农业机械厂的电机组为基础的县电机厂。国家投资1172万元建成的县纺织厂于1972年试车,1973年投产。1985年将昆山煤矿上升为地方国营。继后,在安排知识青年劳动就业中发展了电机厂的利群电器厂、齿轮厂的齿轮机械修配厂、印刷厂的印刷制品厂、化肥厂的知青塑料厂和电线厂等5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大厂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1979年后,这些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注重产业、产品及技术结构的调整;开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高产、优质、低消耗为中心内容的整顿;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分配的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横向经济联合;企业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由重点抓生产管理变为同时重点抓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企业后劲,促进了生产、销售、利税的同步提高。
1988年,全系统17个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20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7.1%,其中12个国营企业完成7132万元,5个集体企业完成74万元。
1988年完成的产品,列入地方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原煤、饮料酒、水泥、棉纱、布、合成氨,农用化肥、交流电动机、化学原药、大输液、粘土、位移传感器、齿轮、印刷业务等。
二、二轻系统工业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之后,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全县有合作社(组)106个,成员4215人,完成产值1070.21万元。1958年6月,将地处农村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全部划归所在地农业社,变手工业集体经济为农业集体经济。人民公社成立后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1959年,先后将无城地区手工业合作社中的服装社、制伞社、制鞋社、工艺美术社上升为地方国营,不具备上升条件的交无城镇管理,县级手工业管理机构被新成立的轻工业局所代替。
1961年7月,成立县手工业管理局,恢复县手工业联社,成立区手工业办事处,将1959年上升为地方国营的4个手工业厂恢复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将原各集镇手工业社(组)按照1957年的组织形式分行业恢复为手工业社(组);将大江通用机械厂中原为县铁木业生产合作社的铁业、木业工人组成县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县纺织厂下马时保留的技术骨干组成县针织修补社,接收县建筑工程局撤销时转为集体所有制移交的县砖瓦生产合作社和县建筑社,还接收无为大堤工程指挥部所属的大堤编席社。
调整后的手工业计有手工业工厂9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1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47个,成员4575人,分布在全县27个公社。在全县30个集镇中,都有铁、木、竹、缝纫4个行业分别组织的手工业社(组)或几个行业合伙成立的综合社。
1961年至1965年,通过调整、整顿,集体经济得到巩固,产值上升、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制度日渐完善。“文化大革命”初期,企业生产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冲击,但因手工业是集体所有制,社组的经营成果与职工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迫使企业面对干扰顶流而上,采取措施适应需求。一是一些产品销售不对路的企业,保留部分职工生产传统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大部分职工转产改行,开辟新的生产渠道,为企业开拓新路子;二是一社多业,一业为主,多渠道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由于适销对路,方向对头,发展了自己。县电器厂、造纸厂、塑料厂、橡胶厂等应运而生。196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3.92万元,1976年上升为1613.36万元,增加了日用电器、继电器、机制纸、包装纸、塑料薄膜、橡胶杂件和橡胶凉鞋等产品生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手工业带来新的生机,先后组建县服装鞋帽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县毛巾厂、县电流互感器厂、县服装鞋帽二厂、县玻璃纤维厂、上海羽毛球厂无为分厂、安徽省保健服装厂等。由于主管部门对企业,企业对班组、车间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抽出部分职工办第三产业,恢复前门开店、后面办厂的传统经营方式,并加强市场信息调查,组织专业销售队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使二轻工业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988年,全系统共有72个工业企业,5015名职工,除上海羽毛球总厂无为分厂属合资联营企业,由沪皖两地的主管部门双重领导外,其余均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按工业行业分类,计有造纸工业、皮革制品工业、家具制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工业、塑料制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家用电器工业、棉纺织品工业、控制开关制造工业、轻工机械工业、日用杂品工业、橡胶制品工业、玻璃纤维制品工业、竹器制品工业和食品饮料工业等16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4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1033.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730万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机制纸、皮鞋、木制家具、塑料制品、铸铁锅、电风扇、钢骨伞、成衣服装、打稻机、手压泵、240型磨粉机、2号碾米机、胶木电料、DZ5——20自动空气开关、铁木竹小农具及生活用具、橡胶凉鞋、布、毛巾、元钉、铁丝,电流互感器等,都纳入地方国民经济计划。
三、乡镇企业
60年代初期,沿江一带的一些社队利用引进的技术设备,聘请外地退休工人、技术人员和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等,办起磨具、刀具、劳保用品厂;煤产区办起小窑煤矿;芦苇产区进行以芦苇为原料的商品生产;以及兴办竹器、编织等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用人少、投资小、收效快、利润高,生产工艺简单。1970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后,全县社队陆续发展了以小煤窑、小农机、小农具、小土窑、小油厂为主的社队企业。不久,强调“农业学大寨”,曾一度把社队企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滋长的资本主义倾向加以限制。1976年10月8日成立县社队企业局,1977年各区镇成立社队企业办事处,公社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大队成立社队企业领导组。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决定(试行草案)》,提出“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发展社队企业方针。继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多次发出通知、规定、纪要、条例,就发展社队企业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鼓舞和推动了社队企业的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文件规定,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要求除乡、村两级企业管理外,加管村以下联户、个体,形成集体、联户、个体经济同时并存的乡镇企业体系和村、乡、县三级管理网络。1988年,全县有乡镇企业57057个,从业人员136988人,完成产值37292万元,总收入36482万元,上交税金799万元,纯利润4123万元。
无为县乡镇集体企业五大行业状况

无为县村以下联营、个体企业状况

乡镇工业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主力军。1988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22366个,从业人员66471人,分布在全县13个区(镇)、74个乡(镇)、692个行政村,完成工业总产值18932万元,总收入19223万元,上交税金451万元,纯利润1634万元。
1988年无为县乡镇工业企业状况

主要产品有:羽绒及羽绒制品、饼粕、地毯、砖瓦、化工、小窑煤、水泥及水泥制品、农机具修理、电流互感器、灯具、电器材料、糕点、糖果、粮油加工、塑料制品、铁木竹小农具及生活用具、木制家具、成衣服装及加工服装等。

按工业行业分类,计有煤炭开采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加工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其他工业(包括有色、黑色金属矿开采冶炼,自来水生产供应,饮料酒制造,饲料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制品,木材加工,家具生产,铁木竹小农具等14个行业)。
四、部门工业
部门工业是地方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50年代开始兴办,到1988年,县粮食局、供销合作社、商业局、城乡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水产局、教委、无城镇、襄安镇、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劳动服务公司等13个部门共办93个规模不等、行业不同的工业企业,占全县乡以上452个工业企业的20.57%;共有职工4618人,占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27848人的16.58%;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1917万元的27.53%。
1、粮食局办的工业:1951年依法接管私营大众米厂,成立全县第一个国营粮食加工厂,1952年创产值60万元,加工大米2520吨。1956年有4家私营米厂实行公私合营,同年县供销合作社将其所属6个国营油脂加工厂(坊)移交给粮食部门管辖。195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3万元,其中粮食加工产值1205万元,油脂加工产值78万元。加工大米51933吨、面粉83吨、食油901吨,实现利润19.3万元。至1988年,全县22个粮油、饲料生产的工业企业有职工487人,固定资产原值633.7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68.7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570.71万元,利润153.58万元,生产大米75242吨、面粉5405吨、油脂7520.36吨、饲料21518.88吨。
2、供销合作社办的工业:解放初,粮食加工工业和手工业均属县合作总社管理,1955年分别移交给粮食部门和手工业管理部门管理。1988年县供销合作社办的工业主要是轧花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
1958年兴办白茆轧花厂,后又办起7个轧花厂,在南门江西桥西侧建立一座纺织分厂,先后恢复和发展10个区供销社办的食品加工厂和土产杂品公司的食品厂,建立茶叶物资回收公司办的物资回收加工厂。在新沟、六洲、江坝3个轧花厂内还办起3个知识青年综合厂。1988年全系统共有24个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1917万元的7.4%。
3、商业局办的工业:1956年,无城28家私营酱坊公私合营为酱园商店,16家私营糖坊组织起合作糖坊。1958年在小东门办起小五金厂,大东门办起文具厂,小河口办起冷冻厂。小五金厂于60年代初下马,文具厂移交给手工业部门。80年代又办起糖酒公司无城糕点厂和襄安糕点厂,百货公司服装厂和日用工业品综合厂。后将酱园商店更名为豆制品厂,合作糖坊与无城糕点厂合并为食品厂,冷冻厂更名为肉类禽蛋联合加工厂。
1988年全系统有工厂7个,除百货公司的服装厂和日用工业品综合厂为集体所有制外,其余5个厂为全民所有制。完成工业总产值632万元,其中:全民611万元、集体21万元。
在5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产品销售收入996.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8.5万元,产品销售利润33.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08.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356.1万元。
主要生产豆制品、调味品、酱菜、羽绒类产品、蔬菜、果品、肉类罐头、苗禽、蛋制品、糕点、糖果、成衣服装、簿本等。
4、镇办工业:全县手工业部门管理的手工业合作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先是镇办工业。1964年将镇办和街道办的工业,通过清理登记,或成立手工业社组,或并入手工业社组。70年代后,镇办工业又蓬勃兴起。80年代,镇办工业发展为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排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1988年无城镇办集体工业企业1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837万元,主要生产木螺丝、元钉、铁丝、胶质电线、有色金属冶炼、塑料、砖瓦、电机修理等。襄安镇办集体工业企业7个,完成工业总产值80万元,主要产品有织席、自来水、煤球、工程塑料、预制构件等。
5、建设局办的工业:1970年,在无城建国营自来水厂,1971年春节开始供水。此后又办了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建材陶瓷厂是1979年在县轮窑厂的基础上发展的;县建筑公司预制厂、县建材预制厂、墙体材料厂均属80年代初建立的新厂。生产预制构件、釉面砖、美术釉面砖等。1988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29万元。
6、其他部门办的工业:共有7个部门办了1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
教委系统办3个企业,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万元,主要生产教学仪器。
交通局系统办2个企业,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9万元,主要承接船舶和机动车辆维修业务。
水产局办1个企业,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万元,主要进行废棉短绒加工。
水利局办1个企业,主要生产预制构件。
县人民银行办1个企业,主要承接印刷业务。
县劳动服务公司办1个企业,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6万元,主要生产无为板鸭。
新华书店办1个企业,主要承接彩色印刷业务。
无为县1988年工业总产值构成及其所占比重简表


1949~1988年无为县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及工业总产值简表

无为县若干年份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所占比重简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