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后,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近百期,受训近万人次,逐渐培养了一批水产科技人员,并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活动。1988年全县有专职水产科技干部18人。
一、张捕鱼苗
每年5月初,大批鱼苗进入县境长江段。张捕者选好埠头搭棚插弶下网,埂网安在网架上,网口有沉子下沉,并张开对着水流,以水底无岩石,水流较缓,开到垄水为宜。水流到边,可设开门弶张苗,网尾袖口套入网箱。鱼苗随水流由网口入网箱,定时从网箱中捞出鱼苗。
二、人工繁殖鲤鱼苗
用柳树根或稻草、麦杆扎成鱼巢放在离岸3尺远的水中,亲鱼即可在巢上产卵。水温20℃左右时,3、4天可孵化成苗。
三、人工繁殖家鱼苗
选择体壮无伤、鳞片齐全、成熟迟的亲鱼加强饲养(不可过肥),促进性腺发育。当水温22℃时,给性成熟的个体注射催产剂绒毛膜,雄鱼注射1次,雌鱼加倍用量,分两次注射,根据成熟度和个体大小决定药物用量。当水温达到22~25℃时,亲鱼发情产卵、排精,受精卵转入孵化池,随水流不断翻动、旋转,当水温25℃时,经过18小时可孵化出苗。当苗经过1~2天长到3分时,可出售或下塘饲养。
四、鱼苗、鱼种饲养
1、选择和清理塘口:塘口坡度1∶2,鱼苗塘面积1~2亩,水深2~3尺;鱼种塘水深5~6尺,面积3~4亩,东西走向。每年3、4月间开始平整塘底,堵塞漏洞。铲除塘边杂草,然后放水2、3寸,并用生石灰150斤/亩左右清塘,杀菌灭虫,使土壤呈微碱性。
2、灌水拉网:清塘后,灌水至2、3尺,8天左右拉网1次,检查有无杂草,随后投入少量鱼苗“试水”,视生活正常,则正式投放鱼苗饲养。
3、培育水质:苗、种放养前1星期,施足基肥,人粪200斤/亩或绿肥500斤/亩,使其腐烂、发酵,苗、种下塘后,每隔5、6天追肥1次。
4、放养密度:培育夏花每亩放幼苗12~15万尾.培育乌子放幼苗25~30万尾,培育3寸鱼种放夏花1~1.5万尾,培育3.5寸鱼种放夏花0.8~1万尾,培育4寸鱼种放夏花0.5~0.8万尾。
5、饵料投喂和日常管理:饵料投喂的种类、数量视鱼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的不同而异。鱼苗食性无明显差异,主食浮游生物。投喂以精料为主,豆浆、豆饼浆水100斤/亩左右(以3斤半黄豆制100斤豆浆为准),搭配大草,每亩150斤左右,每隔2、3天投放1次。夏花阶段食性转化,应分塘饲养,一般以一种鱼为主,搭配其他鱼养殖。以养草鱼为主的塘由喂豆饼、豆浆到浮萍、大草,以养青鱼为主的塘喂豆渣、碎螺、蚬等,具体投放量要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决定。苗、种浮头现象严重则水质过肥,即停喂或少喂,鱼集群跑马要加食或换水。为使鱼类正常生活,减少疾病,应定时、定量、定质、定地点投喂。坚持每天早晨巡塘一次,观察鱼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随着鱼苗增大,食性增加,水质变化,需要加注新水。每4、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3寸,直至池水深达3尺左右。平时常进行拉网锻练,增强鱼体,便于随时运输、饲养。
五、稻田养鱼
有稻鱼共生、一稻一鱼、退田还水等多种形式。一般需要沿田埂内侧和中心线开宽1尺、深1尺的水沟数条,使沟沟相通,呈“田”字形。在沟沟相交或进出水口处挖坑,沟坑相连,水流通畅。稻田施药时,鱼在坑窝存身。
六、引进新品种
1983年引进团头鲂4000尾,在双桥鱼场与其他鱼混养成功。次年,开始引进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在县内无法越冬。1984年引进大阪鲫试养成功,已普遍推广。
七、鱼病防治
常见的鱼病有白头白嘴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等,发病期在4~10月,每年死鱼不少,其中草鱼、青鱼占95%。
白头白嘴病:一般继跑马病后发生,多见于青、草鱼0.5~1寸之间,治愈跑马病即可避免。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加水搅匀全池泼洒。
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三病易并发(多见草鱼)。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加水搅匀全池泼洒,对肠炎较有疗效。敌百虫、食盐合剂,生石灰、硫酸铜合剂对后二种病有较好效果。1988年采用“肠特灵3号”治疗,效果较佳。
对待鱼病应“防重于治”,在清塘、消毒和加强饲养管理方面多做工作。
上一篇:第三节 养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