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就业安置
(一)劳动就业
建国前夕,巢县从业人员2800余人,主要集中在巢城和柘皋镇。柘皋镇开办大东、裕泰、中南、新兴4个烟厂,从业人员有1200多人。
建国初期,全县有3580个闲散劳力,劳动就业工作由县工会主管。1952年,劳动就业工作由民政科主管,查清全县失业工人2800多人,城市闲散劳力5800多人。按青年、中年、中青年、中老年等四类登记造册,逐步介绍就业。
1956、1957两年,劳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比较正常。1958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全县有1万多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到外地、外省(合肥、蚌埠、江西、上海等地)做工的有2500多人。1958年底,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1.5355万人,年工资总额达到567.9万元。
从1960年到1963年,共精简职工304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劳动就业工作停止。直到1970年县成立生产指挥组,下设综合小组兼管劳动工作;同年,发动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上山下乡。县成立上山下乡办公室,具体开展上山下乡工作。从1970年起,开始在社会上进行正常的招工工作,主要对象是城镇下放知青和城镇留城知青。1971年,对全民所有制单位进行临时合同工改革工作,当时合同工改革对象有3847人(其中1957年前参加工作的1192人,1958年后参加工作的2655人),转正的有2573人(1957年前参加工作的928人,1958年后的1645人)。
197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县劳动局,开始全面开展劳动就业各项业务工作。全县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街道、各行各业纷纷开办集体事业,大批待业人员走上劳动岗位。
到1985年,职工由1956年的8510人发展到2.0207万人,增长2.3倍。
(二)下放知青安置
1968~1978年,全县共下放1.1298万名知青(包括接收外地来我县下放的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截至1982年春,除死亡16人外,全部得到了妥善安排。先后招工7715人,参军480人,招生728人,到农林四场当农工215人,转迁外地150人,回城1989人,自谋职业5人。
(三)待业人员安置
1965~1985年,全县先后招工招生1.2727万人,其中全民单位招工7848人(包括技工140人),集体单位招工4879人。
1979年以后,全县新办集体经济企业172个,安置待业青年3088人。其中第三产业66个,安置人员达1339人,占安置总数的45%;商业服务修理业56个,安置人员821人;建筑业6个,安置人员393人;服务性行业4个,安置人员125人。
1979年,成立了巢县劳动服务管理站。1980年9月,改为巢县劳动服务公司,该公司先后自办了3个企业,招收职工93人。
1978~1984年底,全县共补充招收退休退职职工子女2784人(其中上山下乡的256人,留城知青573人,待业青年1135人,农村青年820人)
从1979年以来,本县对华侨子女、台湾同胞子女直接介绍到全民单位工作中有5人,招收到大集体单位工作的有28人,冤假错案平反后恢复工作的历 年 招 工 、 招 生 情 况 表单位:人有204名,对刑满释放录用的有18人,解除劳教重新安排就业的有21人,干部刑满释放当工人的有2人。
历年招工、招生情况表

全县举办待业青年会计培训班两期,参加培训的有120人,结业后发给“结业证书”。这些人大部分在新办集体企业单位任会计工作。其后,又举办一期厨师技工班,有50人参加学习,1984年分配到有关单位工作。1985年后,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精神,采取对口培训。
(四)复退军人安置
1979~1984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复员军人1261人,凡属城镇商品粮户口的复退军人一律安置到全民单位工作,按父母所在工作单位安置了913人;原在农村参军、后随父母户口迁为城镇商品粮户口,安置到大集体单位工作的203人;特等残废军人、具有8年以上义务兵兵龄的及原系农村户口的女兵,安置在大集体单位工作,计有32人。
随军转业干部家属,原属全民性质的安排到全民单位工作,计58人;原属大集体性质的安排到大集体单位工作的137人;属合同工、临时工、家属工,组织他们参加社会生产或从事服务住行业,以及由劳动服务公司介绍做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等60人。
二、劳动力管理
(一)劳力资源
本市城镇人口10万以上,从1980年以后,每年高中毕业升不上大学的有210人左右,初中毕业生升不上高中的有320人左右。有的继续复读,有的自学成才,有的在家待业,有的自煤职业,有的组织起来就业。在农村,每年多余劳力约有1.54万人。1985年后,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出路。多次为铜陵、马鞍山、合肥、上海、新疆、西藏等地输送各类农村劳力2万多人次,既解决了富余劳力出路,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学到了技术,促进了本市(县)经济的发展。
(二)精简下放
1.职工精简下放
1960年8月,全县进行精简职工下放工作。
对1958年1月以来,来自农村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工和正式工)动员回乡务农。1957年底以前来自农村参加工作的职工,自愿要求回乡的,也准许退职回乡。原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一般不精简;但1958年以来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如其家属需要或其他原因确实自愿回家而生活又有保障的,也批准离职回家。1958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如因年老体弱,自愿退休、退职的也准许退职、退休。1960~1963年,全县共精简职工3045人,其中党群部门85人,工业部门1649人,交通运输部门122人,财贸部门170人,农林部门652人,政法部门241人,宣传部门128人。下放回农村参加生产的2465人,自办农场的40人,带工资下放的179人,退休、退职的12人,其他159人,全民转集体6个单位341人。
1973年,县委成立了精简挖潜办公室。同年,开展“控制增人,精简职工和挖潜调剂”工作。除安置家住城镇吃商品粮的复退军人,大专院校、中专毕业生外,一般不在社会上招收新工人。集体转全民及集体调全民单位工作一律停止。临时工、季节工的使用,均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常年住的生产岗位不得使用临时工。据统计,从1971年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临时工不续订合同,予以辞退的有313人。
2.城镇知识青年下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是从1968年10月开始的。主要动员巢县一中、巢县二中、巢湖农校、园艺场中学、烔炀中学、柘皋中学、元山中学、槐林中学、民办中学等10所中学毕业生和街道知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1968年10月到1978年底,先后动员全县城镇非农业人口的6073名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其中回外县、回乡的590人;同时接收外省、外县来巢县农村落户的知青5835人(其中上海2422人,合肥2123人)。合计知青共1.1908万人。
知青上山下乡,开始是自行挂钩,自找落户地点。自1970年11月起,逐步改为由组织安排统一分到插队小组。全县有45个公社、388个大队、1276个生产队接收了下乡知青。按知青性别5~7人建立一个插队小组,全县共有知识青年插队小组533个。
知青插队落户经费,开始每人标准为210元落实到队,1969年降低为185元。1973年提高了标准落实到队450元,其中:1.用于生活补助费180元(第一年发给知青80元、第二年发给60元、第三年发给40元),要求在第三年内基本达到自给;2.建房补助费为200元,木材计划每人0.3立方米;3.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购置费为70元。全县共拨付安置费368.8万元、木材3960立方米,建造住房3532间。上海支援巢县无息贷款4.7万元,省、地支援人民公社投资1.6万元。为了促进接收知青的社队发展副业生产,上海先后拨给3批支援物资,有缝纫机、拖拉机、变压器、机动喷雾器、柴油机等,以帮助社队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安置负担。
知青下放情况表
(1958年10月—1978年底)单位:人

接收下乡知青安置情况表
(1968年10月—1978年底)


3.城镇居民下放
1969年元月成立城镇居民下放办公室,以巢城、柘皋、烔炀3个标准集镇为动员重点,其他非标准小集镇也同时进行。全县动员城镇户口居民下乡共有529户、1587人,其中下放本县495户、1461人,下放省内外县回原籍农村的31户、117人,下放外省有3户、9人。接收省内外的县、市居民来本县农村落户的有235户、879人,其中本省149户、532人,外省86户、347人。全县41个公社均接收了下放居民。
1969年3月底以前下放的,单身居民每人安置经费标准为210元,木材0.3立方米;成户居民每人140元,木材0.3立方米。1969年4月1日以后下放的单身居民每人均185元,成户居民每人115元。下放的经费和木材,由县精简下放办公室按人数全部拨给下放所在地的社、队。
(三)劳力调配
1977年以后,全县全民所有制调入调出总数为2697人。调入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1408人,其中有外省调入467人,本省外地调入421人,本地区外县调入520人。由巢县调出职工1289人,其中调出外省外地的214人,调出本省外地的513人,调出本地区外县的562人。
全县集体所有制职工调入调出1926人。调入968人,其中由外省调入177人,由本省外地调入401人,由本地区外县调入390人。调出958人,其中调到外省有160人,调到本省外地437人,调到本地区外县的361人。
1978年以后,全县范国内余缺调剂职工312人。
上一篇:第一节 人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