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干部
1949年全县只有干部577人,多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此后,干部逐年增多,1956年全县干部2323人,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其中大专文化程度12人,中专文化程度23人,高中256人,初中及其以下2032人。妇女干部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1958年,干部队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无计划地增长。为减轻国家和农民的负担,支援农业发展,1962年全县精简干部172人,1963年又精简干部280人。1963年全县干部2589人。
60年代后,由于缺乏正常的吸收录用干部制度,陆续选调部分工人从事干部工作,名为“以工代干”。“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管理混乱,“以工代干”人员越来越多;同时又出现了“以农代干”、“临时工代干”、“知青代干”。1971~1972两年,吸收干部515人。干部队伍庞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又严重不足。1971年全县干部5807人。
干部构成统计表

干部专业构成统计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控制干部增长速度,并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提高现有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1985年全市干部7538人,大专文化程度1371人,中专2906人,高中1167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09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50人,占干部总数的55%。
二、干部管理
(一)分级管理
建国初期,县级干部归省委和地委管理,其他干部没有明确的分级管理。1953年以后,对干部逐步实行分级管理,县级领导干部仍由省、地两级管理,科局、区级领导干部和公社正职由县委协助地委、行署管理,一般干部归人事局管理。1978年后,对局、区级副职以及公社正职干部实行管理权下放,由县委管理。1984年机构改革后,干部管理权进一步下放,局和区正职也由市委管理,一般干部仍由人事局管理,但对一般干部在本系统内调整、任用的权力下放给主管部门和区委管理,以解决干部管理上长期存在的“看见管不着,管着看不见”的弊端。
(二)科技干部管理
1985年,继续进行用非所学科技人员的调整归队工作,制定优待政策,采取引进、聘用、兼职、留职停薪等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对科技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尽可能提供方便。自1982年以来,在科技干部中吸收党员216名,为991人授予技术职称,为88名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解决了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给自愿到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上浮一级工资;有条件的单位,还为科技人员改善了住房条件。
(三)干部录用
建国后,本市干部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到1985年,全市接收的大专毕业生1279人,中专毕业生2706人;军队转业干部,1975年以来军队干部转业到本市(县)的657人,其中团职24人,营职225人,连排职408人;从社会上吸收录用。
1982年,根据劳动人事部劳人干(1982)147号文件规定的“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由当地人事部门统筹安排,实行公开招收”,“不许内招”的精神,确定了“城镇待业人员、自学成才人员、社会闲散科技人员、工人身份的‘五大毕业生’等为对象,坚持以德、智、体全面衡量,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用为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增加招干工作的透明度,从而使吸收录用干部制度逐步得到完善。1982年招收新干部45名;1983年为17名已授予技术职称的“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转干手续;1984年,为工商、税务、物价等8个部门和贫困山区招收干部99名;同时,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完成了“以工代干”的整顿工作。全市1180名代干人员,按文件规定转干550人,其中补办手续的143人,免试转干174人,经考试、考核合格的226人,办理退休的7人;1985年,为政法、金融等系统招收干部101人,吸收录用39名在基层工作多年原工人身份的中专毕业生和6名电大毕业生,并录用1名有微书专长的集体制工人为干部。
根据区乡基层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状况,自1983年以来,选聘乡长、书记5人,妇联主任30人,共青团书记47人;招聘财政员114人,计划生育干事16人。被选聘人员可享受国家干部一切政治与生活待遇。签订选聘合同,并有公证机关予以公证,聘期两年,合同期满,合格者予以续聘,不合格的解聘。
三、岗位责任制
1984年,省岗位责任制工作会议后,本市成立了岗位责任制领导组和办公室,并抽调专人办公。随后全市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岗位责任制,年终实施奖惩兑现。1984年,党政群机关评选出先进集体48个,先进个人345个(其中记功29人,记大功11人,晋级9个)。1985年,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评选先进个人809名(其中记功26人,记大功11人,晋级6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劳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