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藏
(一)储粮仓械
1949年后,征收的粮油不断增加,政府将一些当铺、祠堂、庙宇,改作粮仓,并租借一些民房作为仓库。1952年4月,全县库存粮食1986.71万斤,分33处,大部分存放在民房、祠堂里。
1950年巢城东山新建木板合理仓,容量744万斤;1951年和1952年,在柘皋、烔炀兴建简易仓,容量450万斤;1953年在坝镇建造了基建仓,容量185万斤;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建仓库,容量245.90万斤,扩建仓库容量500万斤。到1953年底,计有各类型仓库容量5260万斤;并租借民房容量1154万斤。1954年大水,粮仓受淹,其中部分倒塌。灾后大修瓦仓容量2222万斤,小修瓦仓容量590万斤、草仓容量390万斤,在柘皋、东山新建苏式仓容量1400万斤,年末实有仓库容量8414万斤。
1956年春季,巢县内7个区39个分站72个存粮点,有仓库1450间,容量9195万斤;内有基建仓86间、简易仓102间、单仓384间、席棚仓155间、公房庙宇692间,租借民房67间。
1959年又新建苏式永久性仓库容量3151万斤。60年代建仓21幢容量3357万斤。
1960年3月,全县仅有民仓容量383万斤,后经改建扩建,归还给农村社队。1969年起,民仓全部淘汰,所有粮食都存放在国家的仓库里。
70年代建仓60幢,仓容7672万斤,1973年建仓8幢,1978年建仓10幢。
1980~1984年共建粮仓24幢,容量5859万斤。
按照1979年12月份测量统计,全县站点占地面积23.979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占地7.805万平方米,生活管理建筑占地2.6568万平方米,晒场占地5.1391万平方米,其余土地8.3788万平方米,仓库使用面积6.5533万平方米,容量2.39亿斤。
建国初期,储粮机具一无所有,检斤用木杆秤,搬运靠人工扛,整晒靠太阳。1958年革新仿制小板车、狗头车、歪歪车、输送机、地下磅、自动磅、售米机、售油器、翻仓机等40种机具。1960年购进输送机一部、扒谷机一部、地中衡5台。1972~1978年投资29.26万元,建造烘干房7处。1982~1985年共购进震动除杂筛62台。1980年利用烔炀粮站中转组200万斤仓库进行地槽通风试点,效果良好。又在临湖、司集、青山、烔炀建有地槽仓库容量1100万斤。到1985年,全市站站有机械,运粮靠机动,售粮售油靠电控,实现粮食装卸、运输、检斤、整理、测温、收购、销售、保管、加工等渠道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二)虫霉鼠雀防治
虫害发现的储粮害虫有玉米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四纹豆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大谷盗、土耳其扁谷盗、锈赤扁谷盗、谷蠹、谷斑皮蠹、黑皮蠹、黑粉虫、黄粉虫、麦蛾、螨类等20余种。
防治方法在粮食保管中,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严防、早防。建国初期是凭感觉鉴定、人力防治。80年代,能根据虫害活动规律,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分别采取以下五种方法防治:
清洁卫生防治。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各项防治工作的基础。各区分站点都有严格的卫生制度,任务到站,责任到人,划片包干,分工负责,对仓门、梁柱、墙壁进行经常性的“掏、扫、刷、洗”,仓库区域范围内不准饲养家禽、家畜,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无(无垃圾、无污水、无杂草)。包装器材清洁消毒,垫仓芦席敲打曝晒,垫脚大糠用石灰水闷杀,杜绝一切虫害感染。
物理机械防治。采取通风、过风、摊凉、翻晒等方法,达到散发粮温、降低水份、除虫除杂、抑制霉菌。因水份大而引起的发热发霉,采取出晒以降水灭菌。东山、夏阁、柘皋、黄山、烔炀、黄麓、槐林7个站采取了烘干处理。因气候急剧升降,引起结露,使用剥皮办法;粮堆内部发热,采用打井开沟、深翻粮面;包装粮食发热,采用冲包过风。
化学药剂防治。用于空仓消毒的有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高丙体666烟剂,实仓杀虫的有磷化铝、磷化钙、磷化锌、氯化苦,溴甲烷等。
低温防治。低温杀虫法分仓内薄摊冷冻和仓内通气冷冻两种。仓内薄摊冷冻,是在寒冷季节将虫粮薄摊在晒场上冷冻,趁冷密闭储藏。仓内通风冷冻杀虫是利用干燥的冷空气来冷冻害虫。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既经济,又能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鼠雀害防治。了解鼠雀的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活规律,采取人工捕捉、毒饵诱杀的办法。1958年采用黄沙垫仓7~8寸厚,码上一层砖头,防治鼠害。同年7月省粮食厅在巢县召开全省储运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本地的沙子垫仓经验。
仓储检查积极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即粮食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和油脂无酸败、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各个粮点仓库都建立了制度、制订出规划,采取“治早、治了”的原则。平时要求七天一大查,三天一小查,危险粮仓要天天查,风雨天及时查。每年冬春季组织区站自查,做到有仓必查、有粮必查、查必到底、有粮保粮、无粮保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一仓,巩固一仓。1982年黄山区粮站实现全区粮仓“四无”。
二、调运
调运能力全市9个区粮站,有5个在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上,4个在公路支干线上。库存粮油通过公路、铁路、水路,主要通过铁路调往合肥、蚌埠、山东、天津、北京等地。1950年尚未建立专业运输组织,调运粮食只能发动农民肩挑、大盆划、独轮车推。1951年后,委托运输部门运输,运输工具以板车为主。1972年购进了第一辆江淮牌3吨汽车。1984年粮运队发展到自有汽车20辆140个吨位,由原来委托运输转为大部分自运。
1952~1984年粮食调入调出统计表

平衡调拨建国以来,共组织4次粮食大调进。1950年从四川、江西等地调进粮食1253万斤,平息了粮价上涨风。1954年从外省调进粮食7015万斤,其中粮种2991万斤。1959年从淮北涡阳调进山芋干1500万斤、小麦种子300万斤;从定远县调进大麦种子80万斤。1971年良种不足,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调进早稻良种700万斤。33年中,共调出粮食20.7亿斤,年平均6269.32万斤;共调入粮食11.24亿斤,年平均3405.20万斤。净调出粮食9.46亿斤,每年平均净调出2867.15万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