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运
境内河流大部汇集巢湖。“巢湖川形百道开”。巢湖水系各条航道部以巢湖为汇合处,并经裕溪河通达长江。
(一)巢湖航道
巢湖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进水河流有30多条,主要有:杭埠~丰乐河、南淝河、派河、白石山河、柘皋河、塘串兆河等,呈向心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出水河流仅有裕溪河1条。流域面积1.2938万平方公里,含无为、舒城县和合肥市全部,及和县、含山、庐江、六安、肥东、肥西、长丰县和巢湖市一部分。汇人巢湖的集流面积1.0106万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9258平方公里,西河、兆河流域分流经兆河闸入湖的集流面积84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相当丰富。由于上游各主要河流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随水而下汇集于巢湖,尤以杭埠河下游西湖区泥沙淤积为甚,使湖底形成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趋势。湖水由巢湖市南的东口门,经裕溪河流入长江。巢湖闸建成后,湖内正常水位控制在7.5米以上,在约77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运输航线纵横交错,船队可畅通无阻。东口门至施口一线达五级航道标准,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队。各主要支流水位亦相应提高,500吨级拖船队可驶入各个港口。
巢湖水域,本市约占三分之二面积,东部陆域环抱,西部以中庙、姥山至马尾河口一线为界,面积465.78平方公里。东部东口门至中庙38公里,至马尾河口40公里,至烔炀河口21公里,马尾河口至中庙23公里。
(二)河流航道
裕溪河古称天河、濡须水,亦名漕河。1962年修筑巢湖闸以前,自东口门老河道连接巢湖,经巢城南门向东流入长江。全长69公里。上游自巢湖闸至含山县东关一段,流经市境约20公里,其中钓鱼乡一段约13公里,为与含山县的界河。
该河流经濡须山(属含山县)、七宝山(属巢湖市)之间,两山对峙,形势十分险要,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关隘口。远自三国时魏吴相争,从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直至西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灭吴之前,双方各守险要,保持南北对峙局面,长达数十年之久。
明初,成为水驿必经之路。自金斗水驿过巢湖,至镇巢水驿,沿河下驶可达江南各地。清代设急递铺,由水路沿河西上,溯巢湖上行,直达金城铺,抵庐江县境。
太平军视巢县为粮运要道,驻重兵扼守。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十月,太平军攻克东关,获稻米十六万石。进而沿河西上,越巢湖入柘皋河,赴柘皋装粮食,运回天京(南京)。
裕溪河水位不稳,汛期暴雨集中,水位升高。中水位时,水流平稳,河宽水深,通航情况良好。枯水季,沿河有钓鱼台、万石仓、黄雒河、落篷湾至三汊河、运漕上下、雍家镇、裕溪铁路桥、裕溪口等十多处浅滩碍航。30年代至50年代初,裕溪河只能常年通航500吨级以下木船,季节通航50~80吨级木船。
巢湖闸未建之前,巢湖水位无控,在排洪和江水倒灌时期,上游口门河段水流湍急,过往船只均须采取人力背纤,才能通过。
1962年巢湖闸建成,筑巢城西门外拦河大坝,切断老河道,自巢湖闸东部开挖原邓埠河接通裕溪河,上游的水源受到控制。枯水季,裕溪河不能保持正常水位,影响通航。1969年裕溪闸建成后,裕溪河形成渠化河流,水位得到调节。现河宽水深,航道顺直,最小弯曲半径200米,一般都在500米左右,枯水季水深1.5~2.5米。常年通航1000吨级轮驳船队。
柘皋河柘皋河位于市西北,源于浮槎山东麓,经柘皋镇自北向南注入巢湖,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540平方公里。柘皋镇以下23.5公里能通航船舶,但是河道弯曲狭窄,且受淤沙影响,河床增高,仅能季节性通航。
1956年、1957年,由水利部门对柘皋河进行人工疏浚,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河底高程降为4.5~5.5米,河宽拓宽为20~50米。当巢湖水位7.5米(是巢湖常年水位)以上时,100吨级货驳可常年通航至柘皋镇。
柘皋河口门东为龟山,西部水面开阔,湖流作用较强,泥沙聚积,顶高达8~8.3米,枯水季口门受阻断航。1954年和1956年,水利部门曾作两次小规模疏浚,但15年不到,又淤回原状。1976年开挖柘皋河时,对口门进行机械开挖。疏浚后,河底高程5米,底宽40米,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为防止新挖航槽回淤,航运部门投资13万元在口门航槽西侧(右岸)抛石垒堤。堤长1000米,堤顶高程8.5米,石堤与航槽中心线距离60米。航槽基本稳定,符合六级航道标准。
夏阁河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1977~1981年,航运、水利部门在疏浚柘皋河的同时,整治疏浚了夏阁河道,计完成土方142万立方米。丰水期,民营小船可通航至夏阁镇。
塘串兆河塘串兆河自青山乡西南入境,北至马尾河口人巢湖,长16公里。白湖农场以南为塘串河,以北为兆河,现合称塘串兆河(航道名称),入湖口一段称马尾河。河底高程5.8~6.2米,宽30~45米。白湖航段,河面最宽达300米。1952~1960年,航运等部门多次开挖,疏浚治理,境内主要工程是开挖兆河,切岭近7公里,使河床顺直。塘串兆河沟通,使庐江至合肥水运航线比经无为西河绕道裕溪河缩短航程129公里。
马尾河口是塘串兆河及其上游黄陂湖、县河、黄泥河、瓦洋河等十多条支汊河流的入湖口门,因受湖流影响,口门外淤沙成滩,阻碍通航。经多年疏浚、续治,现航槽长1330米,底宽30~33米,底高程5.8米,每边石堤长达2000米,可双向通航100吨级船舶。
清溪河发源于含山县巨兴乡长山南麓,经含山县清溪镇南流经本市亚父乡东南入裕溪河,全长31.5公里。自清溪镇至河口一段,中水位时可通航20~40吨级船舶。
滁河发源于肥东县梁园境内,经全椒、江浦、来安等县境,至江苏省六合县大河口注入长江。全长227公里。该河流经本市北部栏杆、青岗、鲁桥、司集4乡,与全椒县以河为界。1979年于司集乡北部大王村建成大王电灌站,并对站下河道进行疏浚,裁弯取直,境内长约5公里,河底高程3.5米,河面宽180米,可通航。
烔炀河位于本市西25公里的烔炀区境内,源出烔炀镇北低山丘陵间。主河道自烔炀镇西侧开始由北向南经西河桥注入巢湖,长4公里。丰水期可通航100吨级船只,常水期20吨以下的船舶可以通航。枯水季,河口河滩阻塞,船只不能进入。
双桥河位于巢湖市西郊3公里,起于双桥黄村,因村前有2座石拱桥,故名双桥河。河长1.4公里,由北向南流入巢湖。1959年,巢湖水泥厂建成投产,为方便水泥装船,安徽省交通厅于1966年春投资10万元在此开挖河道建港,“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工。1982年2月,结合城市防洪工程,航运部门又投资23万元,将进口航道拓宽,50吨级货驳可入内装卸货物。盛水期河口桥梁净空不够,碍航。
高林河位于巢湖市南部高林乡,源于曹家山口,经高林桥注入巢湖。1966年经过人工改造,拓宽取直,自公路桥至河口新开河道,长1.5公里,河面宽15米,可通小木船。
除上述主要通航河流外,尚有石次河、花塘河、鸡鱼河、青草河、巧溪河、老鼠河等较小河流,盛水季可通小木船。
二、航道设施
历史上,在巢湖地形险恶,常出事故的浅滩险嘴处,为便利航运,人们于临湖险段设置一种古老的航标——天灯。巢湖南岸的桃溪嘴(俗称桃溪头)、天灯庵,北岸的芦席嘴、中庙,均有天灯设置。建国后,逐渐换上了新的较科学的航道、航标设施。
(一)航标
巢湖航道主要是设置河口标,供航行船舶辨别航向和安全出入河口。80年代,巢湖及其沿岸主要通航口门和港汊,如塘串兆河口门、东口门、中庙、芦席嘴、散兵、柘皋河口门等处,均设有钢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灯塔、桩灯和浮鼓。在天气晴朗时,灯塔视距超过10公里。1984年,省港航工程处结合巢湖航道测量,又在湖心航道沿线设置钢筋混凝土柜架灯台,上承三角铁塔固定标志3座,更能发挥湖区的安全导航作用。
内河航标设置。1962年,境内裕溪河配置水泥预制架和钢架接岸标1座、浮鼓8座。1971年在柘皋河口设置导航标志1对,不发光(现存岸标1座,浮鼓2座)。塘串兆河口航标经过历次调整,1971年以后,抛石堤上有钢管标11座,堤外口门东侧设红浮鼓1只,西侧设黑浮鼓2只,正常发光。
(二)船闸
巢湖闸始建于1959年10月,1962年12月竣工。位于巢城南郊司家巷。由船闸、节制闸、鱼道、上下游引河、公路及导流堤、封闭堤、拦河坝等组成。
船闸位于节制闸南侧。闸身长195米,宽15米,上闸底高程4.5米,下首底高程3.5米。上下游航道底宽各50米。上游引河直段160米,下游引河直段750米。上下游导航墙长20米,河底高程3米,通航能力1000吨级船舶,年通过能力50万~60万吨。
该闸核校频率300年一遇。水闸泄洪水位,闸上14.48米,闸下13.5米,枯水季节,闸上控制巢湖水位稳定在7.5米。此闸是巢无、巢庐公路必经之地,闸桥面宽6.5米。
兆河闸位于沐集西南的兆河中段,1956年12月始建,次年8月竣工。闸有3孔,各宽9.3米。中孔敞顶可通航。边孔有胸墙。闸室长20米,闸底高程6米,闸身总宽35.9米。上游引河底高程6米,下游引河底高程5.9米,堤顶高程17.5米。
兆河闸设计水位差5.5米,最高防洪水位,闸上16.5米,闸下11米,设计最大泄洪量260秒立方米。闸既防洪水入湖,又控制湖水倒灌,保障上游(尤其是白湖农场)耕地的排灌。当闸中孔水平时,可开高闸桥面通航。提升桥面高程21.1米。闸门为笨重的钢筋混凝土迭梁,配简易的启闭设备。因无过船闸,每逢抗旱、防洪、泄洪时期,船只均不能通过,影响航运。
(三)船塘
建国后,巢县人民政府先后在中庙、姥山、散兵等湖滨建造10个避风船塘。
中庙船塘位于中庙镇中部,凹入湖岸,原为滨湖小圩。船塘长255米,宽80米,洪水季水深4.35米,水域面积2.04万平方米。可容纳50艘30吨级船舶同时停泊。
1951年,巢湖专署、巢湖水上公安局和巢县航运办事处等有关单位组建中庙船塘建筑委员会。当年9月施工,动员2000人投入工程,1953年4月完工,计完成土石方13万立方米。入口航道两岸,系片石岸壁和部分护坡,并建有石阶码头,供船舶装卸和居民用水。1975年巢湖地区航运局又投资3万元维修船塘护坡,增建片石护坡350米。
姥山船塘系巢湖古船塘。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俞廷玉父子同廖永安兄弟于巢湖姥山屯聚舟师,依山结寨。其南、北船塘原为水寨停泊舟师之地,后为往来船只避风场所。姥山居民,亦利用此塘停靠船舶。
自50年代起,利用古船塘陆续抛石垒堤而为船塘。山南船塘长95来,宽42米,水域面积4000平方米,洪水季水深约4米;山北船塘长118米,宽74米,水域面积8700米,洪水季水深4米。
散兵船塘(老)位于散兵街北散兵河的入湖口门。1951年当地船民拓宽河沟,并在口门外筑防波堤,便于船只避凤停泊。1954、1956两年交通部门两次拨款共1.3万元,会同当地政府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形式进行扩建。扩建后,船塘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可停泊50吨级船舶25艘。
除以上4个船塘外,另有散兵(新)、渔塘、姥坞、谢王、南湾、桥湾6个船塘。
三、港口码头
(一)巢湖港
巢湖港(原巢县港)位于巢湖市区,是安徽省内河八大港之一,是皖中煤炭、化肥、建材、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中转港。
建国前,巢县港区位于裕溪河上游的老航道,自西门(今西坝口)至东门(今港口作业区外西货场),岸线长1000余米,货运有三处狭窄的石阶码头,一处在东门,主要是船舶装卸;一处在西门(今油厂后门,又称老机器坊),是庆余、新丰、庆昌、厚裕等私人碾米厂的专用码头;一处在小南门,是刘业山等三家地主为方便收租粮船只卸谷而建成的码头。主要出口货物为稻米、小麦、菜籽和棉、麻等,年运量1.25万吨;进口货物为布匹、食盐、煤油、香烟、肥皂以及竹木等,约计年运量0.32万吨。客运有东门客运码头,仅有一艘小型木质趸船供小轮停靠。
1950年3月,成立巢湖航务管理局,开始对巢县港进行建设规划。1985年,巢湖港已建货运码头6处,客运码头2处。
客运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芜湖利济轮船公司客轮首航合肥,停靠巢县港,枯水季则以巢县港为终点。民国34年(1945)以后,增辟巢县至三河、柘皋2条客班航线。
1949年4月29日恢复芜湖至巢县客班,同年9月恢复巢县至柘皋、巢县至三河客班。1954年洪水期间,临时开芜湖至烔炀河客班,停靠巢县;同时停开巢县至柘皋、巢县至三河2条航班。1958年开巢县经马尾河口至合肥客班。1977年恢复巢县至柘皋客班。1978年以后,公路客运迅速发展,旅客逐渐弃水走陆。先后停开巢县至合肥、巢县至柘皋客班。
轮船客运由巢湖港客运站办理。客运站原由巢湖航运管理局派员组建,现归属市航运管理站管理。站址设在东门外,管理人员7名。皖江轮船公司调派客轮2艘、480座,承担巢湖至芜湖客运。
巢湖港几个年份客运情况表

货运建国前,进口物资有煤油、布匹、香烟、竹木和少量食盐,出口仅以稻米、小麦等农产品为主。每年进出口总量,民国26年(1937)至民国37年,年平均为1.5万吨,其中出口物资占60%。
1950年春,巢县港粮、麻、煤等物资出口运往上海,支援该市恢复工业生产;同年秋,又组织船舶运输粮食支援治淮工程。
1954年,巢县潜专用铁路通车后,港口吞吐量升到20万吨。1960年吞吐量达50万吨。1961年港口吞吐量降到20万吨。1966年上升到26万吨。1976年以后,化肥、粮食、木材、磷矿石等物资中转量不断增加。到1978年,港口年平均吞吐量回升到43万吨。之后,港口吞吐量又有所下降。1980年稳定在33万吨左右。1981年港口作业区开始承办联运业务,并于1982年6月1日正式成立港口联运服务部。1985年吞吐量37.8万吨。
(二)散兵港
散兵港位于巢湖南岸散兵镇,东南靠山,西北临湖。这里原是一片浅水湖滩,无港池及码头。货船停泊于离岸二、三里远的湖中,货物由大盆或小船驳运装卸,若遇风暴则船翻货沉,故有“折船滩”之称。建国后,随着采石业的发展,先后建成5座码头。全港年吞吐能力达100万吨。
客运散兵港轮船客班始于1958年7月1日。巢城到沐集(后延伸到合肥、庐江)的轮船客班,中途停靠散兵。1959年客运量4.4万人次。后因公路客运发展,旅客弃水走陆,散兵港于1979年10月停止客运。
货运散兵港主要为货物发送港,主要输出货物有建材石料、石灰、风景石、煤炭等,以建材石料为大宗。巢湖水系区间航线7条,分别可达无为、柘皋、巢城、庐江、三河、上派、合肥等地,主要运输建材石料,其中多数运往合肥。外江航线,经裕溪河入长江达芜湖、马鞍山,以及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主要运输石灰和风景石。1953年至1960年,年平均发货量7.8万吨;1979年为28万吨;1980年31万吨。后水运市场开放,1984年发货量达56万吨,1985年达73.39万吨。
(三)柘皋港
柘皋是商业古镇,历来是江淮之间南北交通要道与物资集散地。柘皋港位于柘皋镇南柘皋河东岸。淮南、津浦两条铁路通车前,柘皋港水运业务相当兴盛。铁路通车后,港口水运逐渐衰落。
建国后,航运部门先后投资兴建、扩建柘皋港。港区范围,北起合浦公路。南至吊车码头,岸线全长182.5米,港区陆域面积1320平方米,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洪水期水深4米,枯水期2米,常年水深2.5米,100吨级船舶可常年停泊。港区建筑、设施到1985年有:100平方米砖木结构旅客候船室1座;82平方米砖木结构站房1幢;3米宽平台踏步码头1座,长16米;直立式码头2座,长77.5米,安装3吨吊车1台;栈桥码头3座,长18米;自然岸坡71米,堆场700平方米。
客运抗日战争胜利后,船商谢道明私营“明发”客轮,16马力,载客56人,开柘皋到巢县客班。1950年,由巢湖轮船公司接管。不久因水浅停航。1956年巢湖轮船公司开航柘皋至芜湖客班,乘客不多,1958年改航巢县。至1960年,年平均客运量5150人次。1963年至1965年,年均客运量7860人次。1977年至1982年,年平均客运量1.63万人次。1977年最高达3.3万人次。1983年3月10日停航。
1984年,水运市场开放,柘皋港每天有民营短途客班开往巢城等地。使用195型12匹马力挂桨机船,载客30人左右。
货运出口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为主,进口以磷矿石为大宗。1950年至1976年,年平均吞吐量0.5万吨。1977年,柘皋河经过拓宽挖深,柘皋港货物吞吐量逐渐上升,1977年达4.3万吨,到1985年,年平均吐吞量为2.6万吨。
(四)中庙港
中庙港位于巢湖北岸中庙镇(包括湖中姥山岛),原为巢湖北岸天然港湾,建国初始建港口工程。现共有3个船塘,3座码头,站房设施590平方米。
姥山岛建有2个船塘,1个旅游码头。旅游码头位于山北船塘内。
姥山岛是巢湖风景游览区的一个主要风景点。1982年,安徽省交通厅拨款10万元,在此修建省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栈桥式旅游专用码头,并建候船室85平方米。
客运中庙建港后,客运先后有芜(湖)合(肥)、巢(县)合(肥)、庐(江)合(肥)、白(山)中(庙)等航线客班停靠。旅客年平均运量2.7万人次;1962年最多达11.7万人次。1984年,巢(县)合(肥)轮船客班因客流转向被迫停航。1980年4月1日,首开合肥至姥山旅游船,季节性开航,日运游客约400人。至1985年累计达7万多人次。
货运中庙港运输货物主要为输出黄砂。1956年运出黄砂15万吨,1965年运出30万吨,1969年运出40万吨,其流向90%运往合肥市。后砂源逐渐稀少,产量逐年下降,1986年只运出黄砂3.4万吨。
中庙港1985年货物吞吐量为6万吨。
(五)钓鱼台港
钓鱼台港位于本市东南15公里,座落裕溪河南岸钓鱼台西边汊河内,港区内有风景名胜“浮丘钓台”。港内正常水位深4米,洪水位深6米,枯水位深3米。港区陆域面积5000平方米,水域面积10万平方米,可停泊500吨级拖船编队4个。
1979年至1984年对港口进行规划建设。现有港口设施:89米自然岸坡,24米浆砌块石直立式平台客运码头1座,22平方米候船室1幢,另有492平方米办公室及其他公用设施,2400平方米的简易石料堆场。
客运1965年至1970年间,年均客运量1万人次;1971年至1985年间,年均容运量达1.5万人次。1978年以后,港口客运除巢(湖)芜(湖)航班客轮停靠以外,有民营挂桨机客班船自钓鱼台开往林头、巢城、东关、运漕等地。
货运钓鱼台港附近石场多,石灰石近销巢湖市境内及含山县林头、东关,远销苏北扬州等地,年平均货运量10万吨。1984年为12.2万吨。1985年达15.71万吨。
北胜河码头属钓鱼乡,民办公助兴建。位于钓鱼台客运码头东南侧,利用土桥圩西半部开挖港池,切开裕溪河堤埂作进出航道。港区面积20万平方米(含水面),港池底高程5.5米,常年水深2米以上。西侧建有120米长浆砌块石码头,可停靠100吨级驳船。1986年春基本建成,年输出能力30~50万吨石料。切埂水道上建有石拱桥便利通行。桥长25米,1孔,径跨15米。
(六)岱山港
岱山港位于岱山乡境内裕溪河南侧,利用黄周联圩、张小联圩之间河沟(北口河)拓宽挖深建成。进港航道长1700米,底宽40~80米不等,底高程5米,港区水域面积1300平方米,常年水深2米以上,建有100米长浆砌块石码头。1983年春开始兴建,1985年冬建成,输出货物主要是石料、砖瓦、石灰,年出口量1万吨上下。民营客船亦在此停靠。
境内除以上港口外,尚有一些民间码头分散各地,主要有沐集、青山、马头嘴、坝镇、马尾河口、槐林、高林、张疃、黄麓窑厂、烔炀、徐家渡、夏阁等码头。这些码头,大都是利用沿河(湖)自然岸坡稍加整治而成,部分建有简易设施。其中烔炀河码头正在扩建,将建成境内第二个煤炭铁路水路转运码头。
四、水路运输
(一)船舶
民间素以三、五十石(每石约100公斤)木帆船和大木盆进行水上客货运输。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芜湖利济轮船公司小轮首开芜湖至合肥客班航线起,境内始有现代机动船运输。建国前,水运船只除少数是小马力轮船外,多数仍为木帆船。
巢湖木帆船种类很多,主要有焦湖划子、麻油壶子、跳驳子、五舱子、黄梢子等,其他如五粮舟子、摆江子、实梢子、粮划子、丫尾子、扁子等船型,都是在清朝以后,由湖北、江西等地引进巢湖,成为本地定型船种。建国后,木帆船大部分被淘汰,代之以木驳船、水泥船、钢驳船和拖轮,实现轮驳拖带化运输。剩余部分经过技术改造,安装了挂桨机,实现了机动化航行。建国后主要有小火轮、机帆船、客轮、客驳、拖轮、喷水拖轮、分节驳船、南京驳船(木驳)、水泥驳船、钢质甲板驳和半甲板驳、挂桨机船。1985年底,经巢湖市航运管理站检丈登记,全市共有各种船舶770艘,20579吨位,1003客座,10349马力。其中拖轮16艘,货(驳)157艘,客船23艘,挂机船674艘。另有皖江轮船公司二船队(驻巢)船舶91艘,2295马力,8860吨位。
(二)运输企业
建国前,水运行业都是私营,承运业务一般要经船行介绍。境内巢城有顺风、福兴、陆燕裕、宜和几家船行,柘皋有李炳堂、丁二卡子、周瑞华、马老六等几家船行。船家为客商运货要具保单,请船行盖章担保。运费结算由船行办理,船行抽取运费的10~12%为行佣金。建国后,广大船民、船工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1978年以后,水上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境内水路运输企业现有两家,巢湖市航运公司为地方专业水运企业,皖江轮船公司第二船队常驻巢湖港。另有众多的民营船舶,大都承担短途水运业务。
巢湖市航运公司公司设在朝阳路13号,系大集体企业,隶属市交通局。1985年下设9个船队,共有拖轮12艘,货轮18艘、1224吨位,驳船117艘、6719吨位。同年,运量36万吨,周转量4611万吨公里,收入201万元。
皖江轮船运输公司第二船队船队队部设在本市沿河路38号。国营企业。拥有8个货驳队,有12艘拖轮、2345马力,76艘驳船、8530吨位。1983年以来,船队主要沿合(肥)申(上海)线运输黄砂、建材石料、钢材。1985年运输量为29万吨,周转量1.33亿吨公里。
第二船队前身巢湖船队,原属巢湖航运局企业。1975年4月成立安徽省航运局,巢湖肮运局企、事业分开,轮船部分改组为巢湖船队,属省航运局领导,独立核算。1970年3月29日成立皖江轮船运输公司,列为第二船队,仍留驻巢湖。船队有干部22人,其中招聘干部16人;工人499人,其中合同工90人。
民营水运业1978年以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短途水运为民营船舶承担,两户一体船舶迅速增长。1985年民营船只约有船舶585艘,7956马力,12753吨位,1003客座。
民营货船主要运送货物为建材石料、砖瓦等。农渔船在捕鱼淡季,有的也从事运输。民营客船主要航行在裕溪河,其次在柘皋河、夏阁河、兆河等处,往来于城乡之间。
(三)货运
巢湖、裕溪河为古代漕运、盐运的重要通道;民间运输往来频繁。建国后,水上货运业兴盛,1985年全市港口货运吞吐量135.5万吨。
漕运据清康熙《巢县志》载,清设漕仓,位于屯漕官厅左边,屯仓在兑漕官厅之右,均因兵燹焚毁。之后,屯仓经过屯丁略事修建应用。本县漕运粮食,归庐州府属船队承运。
巢县漕运资料统计:清康熙间漕运粮米1375余石,交庐州卫运漕官。兑运漕粮正米880石,耗米350石,闰米55.44石,计1285.44石,又加新增米61石,合计1346.44石。雍正间,解运省仓支放兵粮米2954石余;解运庐州府永丰仓(属粮道衙门)亦达1375石余。还有兑运漕粮正米888石,耗米350石,闰米54石余,赠贴米61石余,合计1353石余,随漕解送。道光间,解运江宁布政司支放兵粮米2594石余;直接运交庐州卫运漕官粮1375石余;兑运漕银米880石,耗米350石,闰米55石,合计1285石余。清代漕运,耗费巨大,但其间也屡有兴革,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清政府颁布停止各省河海漕运,改漕粮为折色(货币)的政策。
辛亥革命后,漕粮全征折色,漕运始行废除。
盐运巢县原为淮盐集中、调拨、发售地点。根据清代《淮盐江运章程》规定,巢县为安徽省江运八岸之一。每年额销盐引(宋及以后历代官方发给商人,凭以运销食盐的专利权证)2600张,后增至5200张,盐运司按季填报盐院(管理盐务机关)核发。
盐运船只的名称很多,驶入巢县的有吊钩子、江东子等。从十二圩(今江苏仪征县境内)装运淮盐,沿长江上行,进裕溪口,入天河,直驶旧城南门外大王庙码头,或东门外码头停靠。盛水季节,装载大票盐船,可直驶合肥;枯水季节,盐船在南门外过浮桥,停靠河南网卸盐,堆放河南盐仓;或直接拨交施口、中庙、白石山等地的焦湖帮船只,转运合肥。
境内淮盐运输均由沿湖河道运至柘皋、烔炀、高林、槐林等地。
民间运输建国前,境内水路货物外运素以稻米、小麦为大宗。巢县港至民国22年(1933)止,常年平均输出大米11.7万石,经裕溪河进入长江,运往芜湖、无锡、南通、上海等地。其次还有少量棉、麻、黄豆、花生、菜籽等农产品运出。进口货物历来以食盐,竹木为主,另有煤油、香烟、布匹、日用百货等。
建国后,境内除农副产品外,黄砂、建材石料等大量开采,成为水运出口的大宗货物。进口货物除食盐、竹木等外,新增货物有化肥、磷矿石等。另外,庐江、无为等地所需的煤炭、化肥、磷矿石等,也经巢湖港中转运输。
70年代公路运输迅速发展之后,粮食等高值货物渐走陆地。
货运航线
巢湖~上海航线全程运距580公里,1963年开辟由巢湖各港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货运航线,年运量40余万吨。
散兵~合肥航线全程运距75公里,年发运量由7.8万吨,上升到1985年73万吨,其中80%运往合肥。
散兵~上派航线全程运距72公里,年平均发运量6万吨。
巢湖~庐江航线全程103公里,年平均运量15万吨左右。
中庙~合肥航线全程45公里,1985年运量3万多吨。
巢湖~无为航线全程61公里,年平均运量15万吨。
钧鱼台~江苏航线平均运距300公里,年平均运量10万余吨。
(四)客运
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小轮通航前,早有载客木帆船沿裕溪河往来行驶于巢城、钓鱼台、东关、运漕、雍家镇、裕溪口等地;柘皋旅客自南岳庙北首(今公路桥附近)乘坐木帆船抵达巢城,船只往返,客货混装。
光绪二十四年芜湖利济轮船公司首开芜湖至合肥轮船客运航班,中途停靠境内的巢城、中庙两地。据民国8年(1919)《芜湖县志》载:“小轮自光绪二十四年商人创设公司,先行江北巢县、合肥……”航行船只大部为50吨以下的小马力木壳蒸汽机船,专营客运和旅客随带货物。
日军占领期间,轮船客运为日军控制,乘客稀少,时开时停,水路交通瘫痪。此间,新四军七师于高林桥秘密组织10吨以上木帆船70余艘,开辟了槐林~西宋、槐林~芦席嘴、高林~东管三条军事运输线。
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公路局芜湖车务管理处经营轮船客运业务,开设芜湖~巢县客班。私营芜湖凯旋轮运股份有限公司开设芜湖~巢县、芜湖~合肥客班。船商谢道明以“明发”轮经营柘皋至巢县客班。民国36年巢湖车务管理处用一艘轮船开巢县至三河客班,中途停靠中庙。
民国38年渡江战役中,巢城、散兵等沿湖港口共征集大小木帆船230多艘、船工860多人,运送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同年4月29日,芜湖航运总站恢复芜湖~巢县客班航线。
9月1日巢县成立巢湖永丰轮船公司,不久改为皖北巢湖轮船运输公司,增开巢县~柘皋、巢县~三河客班。此后,境内客运航线几经开停。
1949年至1985年,境内先后营运客班航线和过境航线7条,季节性航线1条。
巢城~芜湖1949年4月29日开设,全程83公里。境内停靠钓鱼台、大王庙。1954年一度延伸至烔炀河。1950年增设在黄雒河转船至无为的三角客班。1983年10月停开至无为客班。
巢城~合肥1958年开设巢城至槐林客班,不久延伸至沐集,再延伸至合肥,全程93公里。境内停靠散兵、槐林、马尾河、中庙等站。1959年起在马尾河转船至庐江,成为三角航班。1979年起只停靠中庙。1984年因客流不足停航。
巢城~柘皋1949年9月开设,全程38公里。1950年因柘皋河水浅停航。1956年一度开芜湖至柘皋客班。1958年恢复巢城至柘皋客班。1960年停航。1963年复航,1965年停航,1977年又复航,1983年3月10日再次停航。
巢城~三河1949年9月开设,全程75公里。中途停靠中庙。1954年停航。
中庙~庐江石头(白山)50年代末开设,全程41公里。后转为合肥至白山过境客班。
庐江缺口~马尾河全程53公里。境内停靠马头嘴、沐集。1984年10月停航。
合肥~庐江白山过境客班。1985年由中庙至石头客班转航。境内停靠中庙。
合肥~姥山旅游航线,1981年4月1日首开,季节性开航,营运2个半月,55个航次。
1982年4月6日至5月23日营运48天,63个航次。1983年4月1日至5月10日营运39天,47个航次。
民间客运建国前,民间有小木帆船经营零星客运,称之为“人载划子”,客货兼运,主要航行于巢湖、裕溪河、柘皋河沿线。
建国后,轮船客运迅速发展,民间客运逐渐减少。1978年后,开始有少数民营挂桨机船经营短途客运。1981年起,民间客运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境内共有民间水上客运班线23条,分布在裕溪河航线有16条,其余在柘皋河航线。
五、渡口
(一)古渡
清康熙《巢县志》记载,时境内有渡口18个。其中“南津古渡”最为古老,它是城南天河未建浮桥前的官渡。境内古渡口使用的渡船全是木质结构,用人力撑篙划桨渡运,收取渡费。古渡情况如下表:
主要古渡情况简表

(二)今渡
1985年统计,经批准列入管理的渡口有37处,分布在境内的裕溪河、柘皋河、夏阁河、兆河、滁河沿线及巢湖沿岸河口。渡口渡船原为小木船、小水泥船、大木盆。多数船盆年久失修,带病渡运,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1985年境内渡口情况表


上一篇:第三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