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种育苗
本市采种育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以前。当时名声最大的是岱山乡大司村,采种育苗代代相传。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后,该村村民在岗上坡田育松苗10亩多,共育苗240万棵左右,销往肥东西山驿、巢南槐林、长桥等地。松苗带泥起,每百斤(约8000棵)价值大米两石(每石合200市斤)。有的还和买主订包栽合同,每百斤松苗大米六石,包三年期限,按苗成活率交付大米,活五成付大米三石五斗,活九成以上不减少原大米数。民国32年(1943)至1956年,该村自采种自育苗8亩多,销往巢县北乡和无为等地。1956年高级社成立时中断。1984年后,该村全年承包育亩5~15亩左右。此外,建麓乡展农行政村的路富堂、炯炀乡朝阳行政村的小钱山口等地亦有较长的育苗历史。
建国后采种育苗以国营场圃和社队林场为主。育苗树种以马尾松、黑松、杉木、侧柏、刺槐、杨树、悬铃木、椿树、枫树、泡桐、榆树为主。全境年育苗面积一般在500~600亩之间,最多年份为1974年,达1046亩。年产苗量均在育苗1000万棵以上。1980年后国家每年拿出资金作为育苗补助(每亩100~120元),有的区社还给予粮食补助(每亩800~1000斤)。1983年,对100亩以上的合同育苗,每亩发放周转金120元。当年,全县还有专业育苗户40多户,育苗70亩。秋季采种,全县设7个收购点,县政府拿出采种经费1万多元,共收集各类种子1.9万斤。1984年首次试行“包育包销”,取消育苗补助和周转金,共订上山造林苗木“包育包销”合同230份,育苗总面积821亩,总产苗量达2008万棵;其中当年能出圃的1875万棵(针叶树1587万,阔叶树288万),保证了1985年3万亩造林树苗的需要,国外松、侧柏两种苗木还出现了过剩。
在育苗方式上,实行国营、集体、个人齐发展的方针。1984年有专业育苗户200多户,育苗近300亩,占全境育苗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育苗品种上,也出现了上山树苗、四旁树苗和木本花卉一齐发展的势头。1981年以来,本市相继成立东方红乡、岱山乡、望城乡、柘皋镇、国营巢南林场等八家花木公司。1985年本市苗木生产主要集中在国营巢南林场、东庵林场、苏湾苗圃、中庙苗圃、市林管处,以及银屏乡凌山村、岱山乡屏峰村、高林乡姥山村、下汤乡上汤村等育苗专业户。
二、荒山造林
清末和民国期间,荒山造林,树种单一,以松为主。中华民国元年(1912)前后,夏阁张鼎书办的张泰昌油坊、耿佑普的康阜(复)公司,将南至小阜岭北至岱峰口,大小连绵达10华里约5000亩荒山,分两片先后栽上马尾松,为两家私有。民国20年(1931)此处山林被大水破坏,重新成为荒山,民国25年至26年间,冯玉祥两次回家乡竹柯村,从南京托运数千棵桑苗、捐购100多万棵马尾松苗给家乡群众,将荒山绿化;并数次放映绿化荒山的无声电影给村民观看,制定护林公约,树木很快成林。日军盘踞巢城后,此处山林逐渐凋零。民国25年前后,冯玉祥还捐款给地方,开辟“卧牛山公园”,修环山路,建凉亭,在园内栽种各种花草树木。此外,建国前全县寺庙附近的荒山,大都有僧人雇用劳力栽植松树。如圆通寺、龙华寺、七圆觉寺、东庵、王乔洞、古人庵等附近山场,绿化程度都比较高。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荒山绿化事业十分重视。50年代采取公私合作,国社合作的方法进行造林,由国家投资,集体或农户投劳,绘制草图,明确四至,签订合同;收入一般是国二社八分成。1953年在凤凰乡驷马山进行栎类直播(后因山权纠纷,林木被毁)。1954年在黄山乡跃华行政村的大松山营造马尾松林约100亩,由于封护较好,松树都已成材,主伐可出材1300立方米。1955年在望湖山栽杉100多亩。1956年在跃华栽杉数十亩是本市目前保存的树木龄最长的杉木林。
60~70年代,采取国家无偿投放种苗、集体投劳力的办法,大力发展毛竹林和杉木林。1965~1975年,先后从广德、泾县、霍山、金寨等地调运毛竹母3.7万棵,投资3.8万元。本市新园取母计2000多株。到目前为止,全市保存毛竹林1186亩,蓄积37万根。群众性的大规模栽杉始于1972年,采取湖北省广济县撩壕整地方法。1972~1976年,五年共栽杉17.9万亩,保存4万多亩,保存率为22.7%。目前全市保存杉木约2888亩,7688亩成了“小老树”。
80年代初,实行合同造林。市林业局规定分树种补助标准,逐块检查验收,成活率80%以上的全部兑现,成活40%~79%的补助50%;成活率40%以下的不予补助。松树每亩补助4~6元、杉木12~15元、侧柏8元、国外松9~10元、竹类30元、刺槐11~15元、栎类直播4元。1981~1983年,全市合同造林有效面积4.20万亩;其中松树2.5万亩,杉木941亩,侧柏4803亩,国外松2176亩,刺槐1227亩,栎类867亩,油桐5825亩,其它1247亩。三年间,省林业厅共下拨经费41.98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34.01万元,林业抚育补助费6.23万元,检查验收费1.74万元。分年度使用情况分别是1981年12.78万元,1982年9.4万元,1983年19.8万元。
1983年10月,县政府与省林业厅签订了15万亩荒山限期5年绿化的协议书,国家总投资135万元。紧接着开展了黄山、司集、苏湾、夏阁、独山、半汤、望城、槐林、高林、海如、银屏、岱山、散兵、秀芙等15个乡镇的荒山造林调查设计:用材林12.56万亩,占84.4%,27个树种;经济林4317亩,占2.9%,5个树种;薪炭林1,88万亩,占12,64%,2个树种。设计要求1984~1988年5年完成造林任务。通过调查设计,已查清符合封山育林条件的本市15个乡连片100亩以上的集体宜林荒山和相对连片的300亩以上山场面积,设计了造林、封山技术措施及分年实施办法,落实到每个小班。
1984年,推行林业承包,联户、专业户承包荒山造林开始出现。市政府授权林业局,先后与本市15个重点乡签订了承包荒山绿化合同。银屏、黄山、高林、半汤四乡分别与专业户、联户或自然村签订了荒山承包绿化合同。据统计,本市签订各类林业承包合同192份,面积7.8万亩,其中开发性承包4.6万亩(当年造林4400亩);经营性承包3.2万亩。秀芙乡岭南村徐业斌联合4户农民于1984年元月同乡、行政村签订了承包2160亩荒山限期3年绿化的合同,合同期30年,允许继承,成材收益按二、八分成。这是全境第一个大面积承包荒山造林的联合体,至1985年底已造林1500多亩。
全市各类林木的营造情况大致如下:
(一)薪炭林
本市历史上就有经营松树薪炭林的习惯,城郊区望城乡(民国期间为南口乡)黄窑村自明清开始烧窑制缸盆,一窑需7000斤松桠,每年共需百万斤左右。附近山场基本都是砍头松,亦供不应求。银屏山区及半汤、高林一带村民常送松枝到该村,供烧窑之用。今黄窑林场每年产薪10~20万斤,皖光林场产薪也在7万斤左右。
据1982年调查,全市松树(多为黑松)薪炭林约4.20万亩,每年取薪约1.1亿斤,占全市农户需柴量的25%。仅银屏、槐林两区就有2.6万亩,占全市61.9%。高林乡现有百年以上砍头松6000余亩。
1981~1984年合同营造松树林2.5万亩。
本市松树薪炭林的营造曾列为省科研课题,拨出专款,加以研究。1982年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松树薪炭林鹿角桩作业法》,分别在《安徽省林业科技》、中国《农民画报》上刊载。中央电视台也于1983年夏在本市望城乡录制了薪炭林的电视新闻片,向全国推广。松树鹿角桩作业法产薪高峰期从10年以后开始,可持续30~50年,随着树根的伸展,主干加粗,产量越来越高,一般每亩每刀可产鲜枝2000斤左右,最多一棵树可产30~40斤鲜枝。实践证明,此法具有造林易、成本低、收效快、收获期长、产量高等优点。是本市松树薪炭林主要作业方法。
(二)竹林
毛竹是本市分布最广的竹种。建国前,仅在东庵林场有小面积毛竹分布,正式引进并大批发展始于1965年。当时巢县被省林业厅定为毛竹北移试点县之一。从1965年到1969年5年中共调运竹母1.5万株。1970年,从广德引进毛竹母5426株。1971年,从泾县引进毛竹母1万株。1973年,从庐江、青阳调进竹母2500株;同年,望城林场进行新园取母试验12棵。1974年又从广德调进竹母2970株。1975年从无为、庐江调进竹母806株;同年,全县在望城召开毛竹新园取母现场会。望城、黄山、散兵、银屏、秀芙、建麓等公社共取母939株,1979年全县新园取母计1235株,栽植于国营巢南林场及全县33个公社112个大队。近几年,竹林仍有零星小面积发展。
1976年全县毛竹面积746亩,蓄积1.2万株。1982年毛竹发展到1186亩,蓄积37万株。
至1985年毛竹面积较大、长势良好的,主要有国营东庵林场,巢南林场,望城乡望城、皖光林场,银屏乡大岭林场,高林乡姥山村,散兵镇松元林场,黄山乡黄山村,中庙镇姥山村以及市园林管理处。
元竹是森林资源清查对毛竹之外的中、小径竹的通称。据查本市有13种之多,为刚竹、滇竹、斑竹、水竹、黄金夹碧玉、碧玉夹黄金、桂竹、实心竹、石落竹、罗汉竹、苦竹、湘妃竹、毛金竹等。发展历史较早,主要分布在黄山乡一带村前屋后,面积千亩以上。1975年全县从黄山公社调出元竹母1万多丛栽植于7个区16个公社。1976年全县元竹1285亩,蓄积174万株。
(三)用材林
1.杉木林
建国前,在银屏、黄山零星栽培。建国后,自50年代开始少量引种栽培,到1971年全境共保存杉木林4500余亩。
1972年以后,出现群众性栽杉热潮。县委组织区、社负责人分批到巢南林场、庐江冶山苗圃、湖北广济、湖南桃源等地参观学习,并从广济、庐江请来杉木辅导员4名,采取撩壕整地方法,在全县推广。据统计,1972~1976年5年共栽杉木17.91万亩。根据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尚保存4.06万亩,保存率为22.7%。面积较大、生长良好的有佛岭、松元、苏湾、花苗地、八字口、望城、大岭、小岭、董山、后洞、立新、姥山、建麓、方集等乡村林场,以及国营巢南林场所经营的杉木林。
1976年冬至1977年春,县委成立万山造林指挥部,在夏阁公社万家山(巢拓公路边)大搞杉木“样板山”。动员夏阁区5个公社数千名社员砍去原有松树,开槽整地。经过一个冬春,从山脚到山顶共营造杉木540亩,耗资3万余元(不含投工)。各区也学习效仿。1977年全县营造杉木林共2.3万亩。
1978年至1984年,巢县共营造杉木林2316亩。到1985年止,全市保存杉木林约2.9万亩,蓄积由1976年的627立米,增加到7.61万立米,占全市有林地蓄积的31.4%。其中相当一部分地方因立地条件差,后期抚育跟不上,7688亩杉木成了“小老树”,需更新改造。
2.外松林
国外松,即火炬松、湿地松之统称。本市60年代引种栽植于巢南林场(50亩)、望城林场(40亩)、莲塘林场(50亩)等地计170亩。巢南林场16年半生火炬松径极范围16~22厘米,树高5米。望城乡红星林场16年生火炬松,平均高10米(年生长量0.625米),胸径17.5厘米(年生长量1.09厘米),材积0.125立方米(年生长量0.00782立方米)。散兵莲塘林场栽植的6年半生火炬松平均胸径12厘米,树高5.5米,每亩蓄积3.263立方米,亩年生长量0.5立方米。
1980年前,本市国外松为200多亩。1980年至1984年,省林业厅其分配巢县国外松种406斤(其中火炬松种132.5斤、湿地松种273.5斤),共育苗96.5亩,产苗达135.9万株,营造3000亩分布全境各地。面积集中、生长良好的有:高林乡笑泉村427亩、大江村229亩,望城乡望城林场150亩、皖光林场外松黑松混交林100亩,散兵乡中心行政村(1985年栽)359亩。
3.侧柏林
建国前,张治中先生资助群众在黄麓师范附近山场栽植侧柏数十亩,现已成材。1960年黄山公社跃华大队在居山栽植约30亩,现平均胸径10厘米,树高7米,生长良好。1971年起,黄山公社跃华大队在司(集)~八(字口)公路沿线山场连片栽植500多亩,目前树高3米以上,行距整齐,蔚为壮观。
1981年至1983年,全境共营造4803亩(不含1985年新造9132亩)。黄山乡近几年发展侧柏1万多亩,成活率高,绿化效果明显。该乡老靳村1983年营造400亩,1984年营造665亩,1985年营造700亩,成活率均在90%以上。目前侧柏已成为本市消灭石灰岩荒山的先锋树种。
(四)经济林
本市经济林主要有油桐、油茶、柿、板栗、枣子等。果木林主要有桃、梨、苹果、花红、石榴、杏、樱桃、柑桔等。黄麓、巢南两个园艺场集中栽植1300亩油桐,黄山区的包坊、司集,夏阁区的圆山一带,巢南的槐林、银屏等地,都有集中成片的油桐林。油茶栽植从1954年开始引进,到1965年已达到1500亩。1966~1976年,油桐、油茶面积大幅度下降。黄麓园艺场800亩油桐林全部被毁,其他油桐基地也多毁于一旦。到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时,本市油桐面积只剩下1876亩,下降60%;油茶面积只有746亩,柿子595亩,板栗437亩。
1980~1984年发展油桐林1.04万亩,按50%保存率计算,达5000余亩,已恢复到60年代初期的水平,不少地方油桐林已开始结实收益。其中主要有黄山乡2000余亩(农桐间作,生长良好),团山大何村400亩(管理较差),岱山乡先锋村300亩(管理较好)。炯炀乡西山林场750亩油桐直播后,每年块状抚育深翻一次,1982、1983两年共追施饼肥1.2万斤。1984年施复合肥1000斤,并搭护林棚1个,配专职看管人员2名。到1985年,该油桐林平均地径2.5~3厘米,高1~1.5米,结果株数已达40%。
三、封山育林
50年代中期,本县开始封山育林,分“死封”、““活封”两种形式。“死封”即不许放牧,不许砍草,禁止人畜入内,一般封3~5年。“活封”即不许放牧,一年一次定期开禁砍草,
但要做到砍草留苗。1959年,黄山公社跃华大队对大柴山山场进行封禁。据1982年调查,山上栎树最大胸径达28厘米,高15米,每亩蓄积达4.58立方米,郁闭度0.7左右。在跃华大队孙洼村封山育林的山场上,有3棵野山楂,树龄达300年左右,其中一棵高12米,主干高5.2米,胸径31.3厘米,每年果实累累,实为罕见。
环城公社灯塔大队1962年办林场,首先对全大队9000多亩山场实行封禁。1977年又对大尖子山2267亩山场实行“死封”,并适当补植松、杉、油桐等,初步形成了天然与人工林相间、乔灌结合、针叶与阔叶林混交的林相,是本市封山育林效果最为显著的山场。据1982年调查,保存木本植物60余种,藤本植物10余种。1984年调查,平均每亩保存乔、灌木近800棵,主要有松、山槐、柘树、檀树、君迁子、三角枫、黄连木、榆树、山胡椒、山杨、乌桕、棠梨等。由于长期封禁和人工干预,山场鸟类增多,野兔、獐、狐狸等野兽亦在此营穴繁衍,松毛虫逐渐减少。到1983年止,全县封山育林面积计2.03万亩,成林面积5350亩,蓄积约2.09万立方米。
1983年底开始,开展荒山造林调查设计,在15个重点乡;设计封山育林小班35个,面积2.13万亩。1984年开始实施林业局的规定,每亩每年补助看护费0.7元,一定五年。乡政府分别与护林员签订合同。据查1984年全市计封山1.4695万亩,1985年封山9497亩。高林乡特别重视封山育林、砍草留苗工作,全乡3177亩封山育林地平均每亩留有松杂树木600棵左右,分布比较均匀。
四、四旁植树
据调查,本市现存的百年以上四旁古树名木29棵,其中银杏11棵。这些名木古树大多保存在庵堂寺庙前后或祖坟附近。主要有黄山庙的木瓜,龙华寺的银杏、侧柏,东岳庙、广佛寺、二郎庙、成竹寺的银杏,东庵的银杏、桂花,银屏仙人洞的桢楠等;还有黄山乡口头程村原张姓祠堂附近的三角枫,柿树尹尹姓祖坟的侧柏,土地庙的樟树,栏杆乡大胡村胡姓祠堂的朴树,炯炀乡坝拐村原祠堂院内的桂花树等。
峏山乡小杨村的银杏,为本市银杏之最,距今250年左右,高23米,胸围466.2厘米。中庙乡山门李村马尾松,树龄200年左右,高12米,胸围166.5厘米。岱山乡司家村的桂花,树龄170年左右,高7米,胸围185厘米。黄山乡柿树尹的侧柏,树龄百年以上,高11.49米,胸围155厘米;该村的樟树也为最大,高16.28米,胸围195厘米。栏杆乡大胡村的朴树,清初(1659)栽植,高21.23米,胸围328厘米。市委大院内的水杉,树龄30年,高16.6米,胸围166.5厘米。张治中创办黄师时栽植的广玉兰,约50年历史,高6米,根径50厘米。凤凰乡柴桥村的棠梨树,树龄41年,高15.5米,胸围195.1厘米。黄山乡黄山庙的木瓜树,高7米,胸围124.4厘米。凤凰乡三份蒋村的栎树,树龄40年,人称“风水树”,高15.8米,胸围233.1厘米。岱山乡江家村的百年刺柏,高9.5米,胸围83.3厘米;“石楠之最”也在该村,高5.5米,胸围90厘米,根围159厘米。岱山乡司家村民国24年栽的3棵冬青,最大的1棵高10米,胸围130厘米。本市绝无仅有的树种是银屏仙人洞口的桢楠和望城林场的两棵肉桂。而被称为“树木之王”的是银屏乡大岭村前的一棵500多年生的“青檀”,高16米,胸围532.8厘米,干高2.5米,东西冠幅8.1米,南北冠幅13米,树身古朴多姿,枝叶生长茂盛。
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品种有:樟树、国槐、青桐、柏类、椿树、楝树等,门前一般栽槐树、梓树,称“怀抱子”。有条件人家庭园多栽牡丹、芍药。黄山乡群众房前屋后栽植小元竹,也有上百年历史。巢城北门居民庭院栽植的花红,更是远近知名,“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20年代末,张治中在黄麓师范校园内栽植圆柏、广玉兰、桂花等树木。30年代初,又从外地引进法国梧桐,现保存87株,平均胸径达50厘米,高15米;栽植的圆柏,现保留27株,平均胸径21厘米,高6米;侧柏保留13株,平均胸径20厘米,高7米。张治中的私人花园占地20多亩,各种花草树木繁多,1954年尚存原貌,为本市最早的园林绿化典型。其他,还有项山乡(银屏乡)的陈家花园,高林乡郎中村的丁家花园,炯炀乡东山李家花园等也是当时村、镇庭园绿化之佼佼者。
建国后,合浦、合裕、巢庐、巢无4条公路在市境136.4公里,已全部绿化,柘(皋)乌(江)地区级公路30.6公里,亦已绿化。炯(炀)中(庙)、苏(湾)赵(集)、夏(阁)八(字口)、苏(湾)栏(杆)、庙(岗)涧(清涧)、槐(林)青(山)、汤(王)散(兵)等7条公路,全长102.5公里,绿化成效不大。1976年前后,合浦、合裕、柘乌等3条公路,对两旁树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更新,由单行变成双行,栽植了法国梧桐、枫杨、大观杨。每隔两公里建一护林棚,专人看护。1984年,合裕公路扩建,所有树木经批准砍伐。同年冬,经批准对拓乌路树木进行了一次更新改造,以枫杨代替了受天牛危害严重的大观杨。1985年冬,合浦公路拓宽,行道树亦被砍伐。学大寨时,各地大搞机耕路,有些路边植上了行道树;1978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制,初期不够完善,这部分树木因保护较差,大部分已不存在。
水旁植树,渠道绿化,是本市薄弱环节。渠道树木由于林权不清,看管不严而屡遭破坏。1984年,在庙集乡电灌渠道植白榆1万株,刺槐3000株,全长两华里。1985年春,分别在中垾乡和花搪乡引进池杉1.4万棵。现保护较好的渠道树要数环城乡贾搪村的水杉,1975年栽植,每边三排,高6米。
树旁、宅旁植树由于受左倾路线干扰较小,受破坏较小。1976年全境四旁树木507万株,蓄积4.7万立方米,人均8棵。到1982年,全境四旁树木为725万株,蓄积9.4万立米,人均10棵,比1976年增长一倍,占全境总林木蓄积的一半,成为农村解决自用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在725万株四旁树木中,农村小四旁为687万株,占94.8%;城镇小四旁11万株占1.5%,大四旁2.7万株占3.7%。1984年全市四旁树木约1114万株。
五、义务植树
本市义务植树开始于1982年春,以巢城及区乡集镇为重点,以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当年,有34.8万人参加,共植树150万棵,造林1250亩,新建花坛2000多个。巢城地、县、镇直单位义务植树5万人次。于环城河栽杉(水杉)、植柳2万余棵。1983年参加义务植树30.48万人次,共义务植树404万棵,比1982年增加254万棵。1983年全县确定义务植树固定山场7800亩,实际栽植5567亩,计231.98万棵;公路补植45华里,计22.5万棵;绿化河渠道40华里,计20万棵,新建绿篱约2万米;栽植花卉5万棵。仅巢城一处,实际栽植161.2万棵,计3204亩,超过预定任务的3倍。地委、行署负责人,巢湖地区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在本县东方红公社林场栽植国外松纪念林,计418株,保存率达87.5%。地直机关在力士水库附近栽植国外松90亩,保存率达74.5%。3月8日,地委在巢县召开各县。绿化委员会主任,城关镇、县直机关党委负责人会议,巢县作了经验介绍,并参观了栽树现场。1983年度,巢县被评为全省义务植树先进单位。1984年,主要是在原有承包山场上补植、抚育,计补植144万棵。1985年元月,副市长、市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周刚被评为全省植树造林先进个人,巢湖市第一中学被评为全省义务植树先进单位,秀芙乡岭南行政村团支部书记吴言掌被评为全省团员青年值树造林先进个人,受到省绿化委员会的表彰和奖励。
六、湖滩造林
本市湖滩西起中庙,南达槐林,全长90公里。地跨槐林、巢城、炯炀、黄麓4区的槐林、高林、散兵、望城、环城、中垾、歧阳、炯炀、黄麓、花塘、中庙等10乡45个行政村。据1984年底实地勘查勾绘,在水位8.4米左右的情况下,湖滩面积约1.7万亩,其中宜林湖滩(含有林地)5721亩。以巢湖闸为界,巢南宜林湖滩1822亩,巢北3899亩;分别占31.8%和68.2%。现有林地1854亩,占湖滩总面积的10.9%,占宜林湖滩的32.4%。其中柳树626亩,芦苇1192亩,其他36亩。集中分布在槐林、花塘、歧阳、中垾4乡,共1784亩。
1957年,省林业厅在中庙设巢湖林营处,先后管辖5个林业站(即巢县炯炀河林业站、高林林业站、肥东县长临河林业站、肥西丙子铺林业站、庐江白石山林业站)及巢湖林管处直属苗圃、巢南园艺场、黄麓园艺场。共有干部工人数百人;技术干部大多在此供职。主要任务是绿化巢湖及姥山、孤山。主要树种是柳树。苗木来源一靠自育,二靠收购,组织沿湖群众栽植,效果好。当时湖滩主要地段大多绿树成荫,所植柳树多达80排,少则30排,甚为壮观。1961年前后遭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人过问。现保存下来的多为50年代末所栽。
1984年3月10日,团省委在本市歧阳乡唐嘴村召开“巢湖沿岸青年植树造林大会”,有省、地、市领导干部及所在地中学生、乡村团员青年等2000多人参加,会后栽植柳树。1985年春,团省委再次组织团员青年在本市中垾乡湖滩植树,两年共栽植柳树2.5万棵,计140亩。其中1984年,在歧阳乡唐嘴、西宋两村栽植79亩;1985年,在中垾乡巢湖、罗巷两村栽种61亩;栽树湖滩长达3615米,采取大穴栽植,三角形配置,柳干选用3~4年生枝条,长2.5~3米,根径4~6厘米,树干大头上栓,以防风浪袭击,栽值质量较高。两年所栽柳干保存率分别达93%和98%。目前,柳树成行,芦苇连片,湖滩防护林已初具规模。
六、抚育间伐
幼林抚育,主要以秋季砍草留苗为主。对松树修枝取薪,对竹林压青复士,对杉木、油桐、国外松等进行全垦、带垦、块状抚育或农林间作。1981年,实行合同造林以后,幼林抚育工作加强,质量提高,每年新造幼林抚育万余亩。1982年为1.13万亩,1983年为1.15万亩,1984年为4258亩,通过检查验收,国家每亩补助3元抚育费。
杉木抚育间伐始于1976年,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在望城公社红星林场设3块计1.5亩的间伐标准地。1982年11月7日,成立巢县森林抚育间伐领导小组,首先在望城林场试点,共间杉木3964棵,材积25立方米,枝桠5万斤,实际支出1011元,收入5052元。在此基础上,全县举办杉木间伐培训班,有重点山区公社代表、各林技站站长、28个重点林场场长共48人参加,并参观了间伐现场。此后两年多,全县共完成杉木间伐1451亩,间伐出材1543立方米。其中散兵公社佛岭林场间伐面积最大,1983年、1984年两次达120亩,间伐材枝价值4.5万元。
附:林业区划
本市属于“江淮丘陵用材薪炭林区”中的“滁巢丘陵用材薪炭林亚区”,根据地形地貌和其他各项因素综合考虑,将全市共划为三个区,即:
巢北岗丘用材薪炭水源林区。包括黄山区、柘皋区的方集乡及庙岗、板桥乡的部分行政村,夏阁区的独山乡及下汤、夏阁乡的部分行政村,共13个乡130个行政村。林业用地14.1万亩,其中有林地约6.1万亩,绿化度为43.3%。森林覆被率为8.7%,加上四旁植树覆被率1.5%,总计10.2%。
巢中岗圩农田防护林区。包括黄麓、炯炀两区,柘皋区的分路、峏山、柘皋乡及庙岗、板桥乡的部分行政村,夏阁区的沿河乡及下汤、夏阁乡的部分行政村,槐林区的槐林、高林、青山乡及银屏区的散兵乡沿湖行政村,共计17个乡220个行政村。林业用地4,09万亩(含湖滩),有林地2.4万亩,绿化度为59.2%,森木覆被率2.7%,加上四旁植树,达到4.2%。区内划分炯黄柘岗丘用材经济林亚区。
巢南低山用材薪炭林区。包括银屏区、城郊区及槐林区的大部沿山行政村,共计16个乡121个行政村。林业用地22.81万亩,有林地约11.68万亩,绿化度51.2%,森林覆被率15.7%。区内划分巢城风景经济林亚区、银屏用材薪炭经济林亚区和槐林薪炭用材林亚区。
林种划分比例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