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防止乱砍滥伐、防火、防盗
国家《森林法》(试行)公布前,对盗伐、乱伐、滥伐、毁林开荒等案件,采取行政手段制止。《森林法》(试行)公布后,对乱砍滥伐案件以法惩处。1982年全县发生林业案件67起,调查处理59起。1982年10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区、社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研究了紧急措施,印发了《座谈会纪要》。同时,县纪委、公检法及林业、工商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组织,抓重点案例,严肃处理了中垾公社建华大队乱砍滥伐公路行道树(61棵)、黄山公社跃华大队干部群众滥伐集体林木(3500多棵)、槐林区少数社员盗砍国营巢南林场树木等案的当事人。通过以上3个典型案件,分3大片(中垾、苏湾、槐林)召开数千人大会,对有关责任人绳之以党纪国法;其中留党察看1人,开除党籍4人,逮捕5人,拘留15人,治安罚款10人,在全县震动很大。到1984年5月,共处理毁林案件36起,没收木材159立方米,罚款处理563人,计4.55万元;行政拘留29人,逮捕6人,判刑2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6人。
每年冬春季节均有森林火警火灾发生,主要是吸烟和上坟烧纸所引起。黄山、银屏区森林火灾较少,城郊区属多发地区。据1984年上半年统计,城郊区半汤、环城两乡计发生火警火灾16起,损失新造幼林380多亩。巢城南郊有2个乡6个行政村,2个国营林(茶)场,山场面积1.40万亩,有林地1.05万亩,茶园616亩,有林山场占面积80%,是本市绿化程度高、森林面积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加强此区域山林联防,1983年11月28日,县政府在东庵林场召开了山林联防会议,成立了巢城南郊山林联防委员会,订立了护林防火制度,研究了防火措施。此区域至今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二、防治病虫害
1981年4月至12月,全县进行了一次森林病虫害普查,共调查8个区(镇)、84个公社、122个大队、4个公社林场、1个学校、1个国营林场、2个苗圃以及2条路,调查面积15.48万亩,制作昆虫标本7个目47科、275种、2208号。查出本县森林病虫害218种(病害51种,虫害167种),主要病虫害52种,对本县松、杉、竹等30多个树种均有不同程度危害,危害面积11.2万亩,占调查面积72%。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毛虫,是本市森林的第一大害虫。本市属该虫害常灾区,尤以槐林、银屏、夏阁、城郊四区为严重;黄山、黄麓等区因松树纯林较少,偶有发生。建国前一旦发生虫害,村民向“神虫”烧香,任其蔓延,松林成片死亡。从1964年到1984年其中的14年中,马尾松毛虫共成灾90万亩次,每年发生四、五万亩,占松林面积40%以上。1960年成立县森防站,在全县设测报点11处,兼职测报员15人。14年共防治27.74万亩次,占发生面积30.8%;其中人工捕捉7.6万亩次,化学防治18.9万亩次,飞机防治3800亩,生物防治8600亩次。在防治中,其发动9.8万人次捕捉幼虫27万斤,摘茧1.6万斤,采卵块(略带松针)484斤,灯光诱蛾65.6斤。在化学防治中,共用动力机26台、农药56.6万斤,使用防治经费13.7万元,据粗略计算,14年单此一项为国家和集体减少损失价值约328万元。
黑翅大白蚁的防治。黑翅大白蚁是本市森林第二大害虫。70年代初期营造的4.5万亩杉木林有的因白蚁侵害,幼林生长衰退,形成“小老树”,甚至全株死亡。1978年调查,本县发生蚁害计113个大队,其中危害严重的30个大队,蚁害率为50%,被害杉木2.4万亩,占杉木林总面积的53.3%;蚁害率在30%以上的计1.1万亩,占24.4%。同年,森防站在县科委的支持下试制成烟剂5366公斤,同时从湖北省广济县请来白蚁防治人员4名进行人工挖巢,双管齐下。在散兵和银屏两个公社先行试点,后向全县推广。从1978年11月到1981年2月,在全县16个公社、39个大队、2个国营单位共防治1.5万亩,灭蚁2153巢;其中压烟灭蚁1909巢,人工挖掘244巢,共用去国家专项经费7424元。
飞机治虫。1966年3月,县政府拨款1万元,发动民工3万多人,在庙集与峏山两公社毗连地区兴建一个长600米、宽60米的简易机场。同年7月2日~3日两天,在银屏区的大秀、联丰、屏峰、凌山、项山、大山洼等大队的上空,省民航局安—2型飞机共飞行6架次,计3小时36分,防治第一代松毛虫3800亩,喷撒敌百虫粉剂9500斤,每亩平均0.606元。在当时37℃的高温下,防治4~5龄幼虫危害,效果在90%以上。
1966年7月16日,省民航局飞机为卧牛山风景林防治大袋蛾300亩,计2架次、1小时56分,喷90%敌百虫40斤,防治效果98%。此后,该处连续5年没有发生大袋蛾危害。1966年4月,省森防中心站在岱山公社联丰林场进行菊脂新农药飞防试验,计2000亩。同时国营无为县周家大山林场飞防中,代为与其毗连的巢县坝镇泉水林场飞防松林约400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