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5年本市设立10个镇,首镇柘皋为副县级建置。
柘皋镇本市首镇,位于巢城西北部,横跨柘皋河两岸,距巢城24公里,总面积3.45平方公里。下辖桥西街、北闸街、东湾街等3个居民委员会、8个自然村、1个蔬菜大队(9个生产队)、一个农业大队(20个生产队),共2484户,1.1万人;其中农业户584户,2298人。有少数回民,余为汉族。
柘皋原名橐皋,西汉置县,东汉废。唐为橐皋镇。其后讹“橐”为拓,后又讹“拓”为“柘”。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巢县政府一度驻于柘皋。建国初设柘皋镇,县人民政府曾设在这里。1959年归柘皋公社,1965年恢复拓皋镇。1969年又与柘皋公社合并,1971年再次成立柘皋镇。1986年上升为副县级。
建国前,柘皋镇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消费集镇。建国后,工商业发展较快,1985年有国营商业单位25个、大集体单位9个、街道企业19个、私人商店17个、个体和联营摊贩150个,1985年营业额1637.5万元。镇上有酒厂、粮油加工厂、轧花厂、玛钢厂、印刷厂,磷肥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1722.6万元。镇辖蔬菜大队有菜地91亩,1985年产蔬菜近95万斤。
柘皋镇是巢北交通枢纽,陆路有合(肥)浦(口)、柘(皋)乌(江)公路经过;水路有柘皋河通巢湖,上通合肥,下达长江,交通十分方便。
镇上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1所,还有新华书店、影剧院、电影队、书画社、文化站等单位。
半汤镇位于本市东北,距市区7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辖半汤居委会和汤山、力寺、西山、岠嶂、半汤、鼓山、战前等7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有2690户、1.26万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该镇属中苔区,地跨半汤、鼓山、岠嶂、花园、力寺乡。1956年撤区并为半汤乡。1958年为半汤公社,1961年属夏阁区。1982年属城关镇。1985年与半汤办事处合并成立半汤镇。
半汤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有山有圩。土质有黄土、白土。耕地面积1.85万亩,以粮为主,兼种棉花、油料。1985年粮食总产1632万斤,为建国初的2倍多。
林业用地面积1.16万亩,其中杉木8289亩、檫树253亩、松树250亩、毛元竹86亩,经济林有油茶288亩、油桐365亩、核桃830亩、板栗694亩、茶叶604亩、果树268亩。
镇办企业有农具厂、油厂、孵坊、轧花厂、建筑队、石料场、水泥预制厂、印刷厂等小型企业。1985年总产值265万元。
镇上有小学8所、卫生院1所。
境内有全国闻名的半汤温泉,省、地有关单位在此建立了干部、工人、空军和地质等4所疗养院,有床位1200余张,供全国各地慢性病患者住院疗养。巢湖农科所、巢湖地震台、巢湖师范专科学校及巢湖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都设在该镇。此外,汤山萤石矿,光洁似玉,正在少量开采。
苏湾镇位于本市北部,黄山西麓,距巢城40公里,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苏湾、梁帝、东徐、寨山、界墩、大汤、大河、包坊、大李、龙岗、团山、大坝等12个行政村和苏湾居民委员会、99个自然村;人口2.18万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新民区的界墩乡和黄山区的包坊乡,1956年撤区并乡划归界墩乡。1958年成立团山公社,1985年改为苏湾镇。
该镇地形东高西低,南大北小,呈琵琶形,属丘陵地带,砂、黄、白土壤,土地贫瘠,水利条件差,十年九旱。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47天,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公社化后,兴建小型水库10座,兴建四级电灌站1座,挖沟渠5条长达60余里,改善了水利条件。全镇耕地面积2.57万亩,以精为主,兼种棉花、油料。棉花面积6723亩,亩产皮棉86斤。有10个村办林场、1个林业种子场,已栽杉木1655亩、松树1530亩、经济林352亩、竹林40亩、其他杂树1784亩,茶叶、黄花菜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发展。
镇办企业有轮窑厂、水泥预制厂、印刷厂、皮蛋厂、建筑队、拖拉机站等,村办企业20多个,其中窑厂7个,油坊5个,198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06.32万元。
该镇有1所初中,12所小学,镇上有1所区办医院。
夏阁镇位于本市北,距巢城13公里,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辖夏阁、杨旗、三塘、王举、南塘、柳叶、元山、竹柯、金杨、万山、石嘴、青苔、平顶、大庙等14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有3236户、1.49万人,均系汉族。
建国初属中苔区,地跨万山乡、圆山乡、夏阁乡。1955年划归夏阁区,1956年改为夏阁乡,1958年成立夏阁公社,1984年底改为夏阁镇。
该镇九山连绵,四圩成片,沿山丘陵,沿圩低洼;高岗易旱,低洼易涝,土地贫瘠,灾害频繁。建国后,兴建了一、二、三级电力灌溉站25座,疏浚了夏阁河,开挖了防洪沟,对抗灾保收起到很大作用。全镇土质属黄白土和黑砂土,耕地面积1.33万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总产量1949年为730万斤,1985年增加到1308万斤。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全镇已栽杉木8000多亩,有行政村办林场9处。全镇有轮窑厂、石场、孵坊、建筑工程队、拖拉机站等小型镇办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310万元。
该镇有中学1所,有小学8所,1所卫生院,还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单位。
境内夏阁河向南流入巢湖,柘乌公路纵穿南北,交通方便。
炯炀镇位于本市西,距巢城30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炯炀居民委员会、山桥和炀2个行政村、4个居民小组、14个自然村,有1823户、6476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设镇,属黄区。1955年属炯炀区,1956年并入炯炀乡,1958年归属炯炀公社,1971年恢复炯炀镇建置。
该镇地处巢湖北岸,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除炯炀河两岸以及镇南有少数圩田外,其余均是岗冲起伏、垄畈相间的岗畈田。耕地面积2195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等。粮食总产1949年为76.8万斤,1985年增加到171.48万斤。1985年棉花种植面积668亩,单产皮棉88斤。
该镇原为消费型集镇。建国后,工商业发展较诀,除有国营性质的碾米厂、榨油厂、轧花厂、食品加工厂外,还有集体办的磷肥厂、砖瓦轮窑厂、农具厂、油厂、建筑队,以及印刷、缝纫、电机修配、磨化石制品厂等工业企业,1985年全镇商业营业额950万元,工业总产值968万元(其中镇企业产值288.8万元)。
镇内有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另有完全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幼儿园2所。
该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淮南铁路、合裕公路和炯(炀)中(庙)公路都从该镇经过;水路运输由炯炀河入巢湖,上达合肥,下达长江。
黄麓镇位于本市西部,距巢城40公里,面积21.45公里。辖路张、大戴、旭光、跃进、官塘、南方、杨谢、山黄、刘町、杨岗、段曹、四管等行政村,29个自然村,有3249户、1.23万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炯黄区,1955年属中庙区,1956年属复兴乡,1958年成立黄麓公社,1985年改为黄麓镇。
该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解放前水利条件较差;建国后兴建了一、二级电灌站,开挖了渠道后,全镇实现了河网化,对抗灾保收起到一定作用。全镇耕地1.17万亩,农作物以粮、棉为主。棉花质量较好,闻名全省。1984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达4025亩,单产皮棉115斤。
企业有油厂、农具厂、拖拉机站、磷肥厂、绣花厂、印刷厂、建筑队、粉丝厂和轮窑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555.37万元。
该镇有2所中学,9所小学,有区办医院1所,还有电影放映队、广播站等单位。
中庙镇位于本市西部,巢湖北岸,距巢城58公里,面积13.86平方公里。辖姥山居民委员会和中庙、旭东、古塘、河西、荆塘、建设、龙桥等行政村、26个自然村,有2343户、8599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炯黄区中庙乡。1955年属中庙区。1958年划归合肥市巢湖区。1962年划回巢县,设中庙公社。1985年改为中庙镇。
该镇地处巢湖之滨,属丘陵地带,土质属黄、白土。缺水易旱,沿湖低洼,圩小易涝。建国后,圩堤不断加高培厚,砌石挡浪;同时兴建3座电灌站、1座水库,初步解决了旱涝问题。耕地面积6879亩,农作物以粮、棉为主。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1700亩,单产皮棉116斤。
镇办企业有轮窑厂、油厂、农具厂以及粮食饲料加工厂等,1984年产值223.51万元。
该镇有1所初中,7所小学,1所卫生院。还有文峰宝塔等名胜古迹。
散兵镇位于巢湖南岸,距巢城15公里,总面积33.07平方公里,辖散兵居民委员会和散兵、莲塘、桥湾、山棚湾、姥坞、渔塘、松园、谢王、佛岭、南湾等10个行政村,3176户,有1.64万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银屏区,地跨莲塘乡、散兵乡、佛岭乡。1958年成立散兵公社。1985年改为散兵镇。
该镇东为丘陵,北为沿湖平原,湖岸线15公里,中有莲塘嘴、姥坞嘴伸入巢湖,两嘴之间形成宽5公里的湖湾。土质属黑砂土、黄粘土。近年来先后兴建了小型水库、塘坝11处,蓄水量为400万立方米;开挖两条水库大渠,小电站遍布全镇,百分之七十的农田旱涝保收。全镇耕地面积9631亩。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2.22万亩山场已造林2.02万亩。
镇办企业有采石场1处、专业队11个、年产2.5万吨水泥厂1座、轮窑厂1座、油厂1个,村办企业有石场和石灰窑7处,全镇1985年工业产值400多万元。
该镇有1所初中,9所小学,1所卫生院,1个兽医站,还有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等。
巢庐公路贯穿东西,交通比较方便。
槐林镇位于本市南部,距巢城35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辖槐林、高塘、槐光、湖边、青龙、大魏、三山、大汪、上店、马尾、官塘、柳山、心诚、开明、西河、九峰、大项等17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有4529户、2.10万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槐林区槐林乡。1958年成立槐林公社。镇边一嘴延伸入湖,嘴上有很多槐树,镇以此得名。1985年改为槐林镇。
该镇半山半圩,土质以砂、粘土居多,沿湖13个行政村低洼易涝,其余山区易旱,自然灾害频繁。1956年,将原有29个小圩(面积1.5万亩)联成南大圩。全镇建有电力排灌站9座、小电灌站6座,灌溉面积6500多亩,对抗旱排涝起到一定作用。全镇耕地面积2.2538万亩。粮食总产1949年为901万斤,1985年增加到2201.89万斤。
镇办企业有机械厂、油厂、鱼苗厂各1座,粘土矿2座,砖瓦窑厂3座,1985年产值821万元。此外,沿湖群众以加工渔网和捕鱼虾为主要副业。
该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3所,并有区医院、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图书室等单位。
坝镇位于本市南部,距巢城45公里,面积50.7平方公里。辖坝镇、田埠、石塘、向山、官庄、夏店、花大门、泉水、毛公等9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有4277户、2.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310户,非农业人口809人,均属汉族。
建国初属槐林区,地跨坝镇乡、毛公乡、泉水乡、向山乡。1956年并为坝镇乡。1958年成立坝镇公社。1972年划出山王、湖东、青山、竹林、染坊、垄山、惠丰等七个大队,分别归属青山、海如两个公社。1985年改为镇。
镇上有粮站、供销社贸易公司、邮局、银行营业所,以及商店、饭店、旅社等服务性行业,集市繁荣。
全镇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地多属黄砂土,圩区多属黑土、白土。境内开挖东新河、西新河两道抗旱、排涝主干渠;沿东西诸山开有长达5000米的撇洪沟;兴建小水库3座,电灌站4座,基本上实现电力排灌。全镇耕地面积2.32万亩,主产水稻,粮食总产建国初813万斤,1985年增加到2308万斤。
企业有油厂、窑厂、印刷厂、酿造厂、农具厂、建筑队、粮食加工厂、塑料厂和贸易公司,1985年产值124.93万元,
该镇有1所初中,11所小学,1所卫生院;还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影剧场等单位。
上一篇:第三节 市区
下一篇:第五节 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