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学,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晶。寿地古为通都大邑,名医代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寿县城乡约有中医300余名(不含中药品、药材产制销售者),著名老中医有陶枕秋、金金山、周德甫、徐冠军、石昆甫、张永安、尹硕辅、邹叔瑚、甘泽新、孙仰桥等20余人,或在城镇挂牌开诊,或居乡宅坐堂治病,时重医德,虽风雨晨昏,无违出诊;对内、外、儿、妇各科,临床经验丰富,并多有验方纪录。1951年,张永安、尹硕辅应聘为六安地区人民医院中医师;其后,徐冠军、孙仰桥应聘为寿县县医院中医师。
为培育中医后继人才,1955年,寿县人民政府选送刘仲鍼等11人前往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县卫生部门举办针灸训练班,学习期三个月,参加者70余人;与此同时,组织老中医带徒传学。1960年,除派往省中医进修学校部分人员先后学成归来外,并有10余中医学徒出师(仍有75名在随师学习中)。
“文化大革命”中,寿县大部分在职老中医遭受冲击,孙仰桥被迫悬梁自尽。这场劫难给中医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年老者退,青壮者避,中医人员锐减。直至1977年,安徽省举办招收中医入学统考,始恢复新生力量的培育。
1983年,寿县中医院的成立,为弘扬中华传统医药技术,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奠定了基础。1987年,全县共有中医人员110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中医师19名,中医士47名,药剂师3名,药剂士14名,药剂员27名。各区镇医院均设有中医部。
寿县中医院主治医师吴靖寰,擅长治中风后遗症,以针灸治白癜风,以自制“五色膏”敷治丝虫,颇有疗效;医师冯崇环善治乙型肝炎、糖尿病等。二人均有论著问世,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西医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德国传教士贝特利来寿县正阳关传基督教义,间有施药行医,由是西医传入此地。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时,寿县基督教会所办春华医院以较为简单的器械,作下腹部开刀,是为寿县有外科手术之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医发展迅速,逐步取代中医成为医疗之主流。 1960年以前的寿县县医院,仅设内、外两科,只能治疗常见病,化验只限于痢疾、血丝虫、寄生虫等常规检测,外科仅能治疗普通疮疡。1962年以后数年,人力、设备日益充实,增至内、外、儿、妇、口腔、五官、骨、放射9科,添设了X光室、手术室,扩充了化验室,能进行上腹部手术、剖腹分娩手术、骨折定位接复手术。
1976年以来,县医院医疗技术与设备进一步得到提高与充实,可以进行胃、肠、脾、肾、阑尾等切除手术,脾、肾静脉吻合手术、乳腺癌根治手术、截肢植骨手术,胆与泌尿系统结石取出手术,睾丸、膀胱修补手术等高难度大型手术;可以有效地进行药物中毒急救,胸腹水处理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疑难病症的治疗。 1980年前后,县医院陆续添置了超声波心电图仪、纤维胃镜、心电监护仪、高倍显微镜,“B”型超声波仪等较先进设备,使恶性肿瘤、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病症能够早期获得确诊,而便于及时治疗。
从寿县县医院治疗效果看,现有水平较之30年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下表:

近十年来,县内各区(镇)乡医院、卫生院的技术力量不断充实、更新。中、西医内、外、儿、妇各科的医疗水平持续提高,区医院已能施行中等难度的各种手术,方便了农村病员,减轻了县医院部分负担。
三、中西医结合
寿县医药界发扬学术民主,推陈出新。30余年来,致力于探索中西医相结合的医疗方法,此种医术,群众称之为“新医”。“新医”在不断总结经验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51年以来,县内先后实行中西医联诊、会诊的医院、卫生院不下50个。1958年,县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小组,以促进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各区以区卫生院为中心,成立学委会;各公社以医协小组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分散自学,集中听课、讨论;学委会请当地名老中医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观察加以阐述;并组织专人从事研究中、西药品、药材性能异同,针灸与西药并用等课题。 1979年以来,县、区医院用“新医”疗法,对阑尾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胃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肝炎等二十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