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预防接种
民国时期,寿县民间有用中草药煎服、杂树(楝、樗、苦桃、艾、菊等)熏烟洗肤以避瘟疫者。县城与正阳镇部分中医用“鼻苗法”或“代浆法”种痘预防天花病,即将天花病患者之痘液移种于幼童的身体,但危害性甚大,常导致发病死亡。民国7—9年间(公元1918年—1920年),正阳、寿县红十字会每届春季施种牛痘,其后间有施种。23年资料统计,接种牛痘者1650人,注射伤寒疫苗者1281人,注射脑膜炎、霍乱疫苗者128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9年,寿县人民政府大力开展普遍预防接种工作,以区为单位组织现有业务人员,就地举办短期技术训练,全县参加者约600人。训练后,分组划地包干,按时节进行接种,注射各类疫苗。10年间,全县接种牛痘212万人次,注射二联疫苗29.9万人次,注射三联疫苗4.9万人次,注射鼠疫疫苗16万人次,注射白喉、破伤风等疫苗9.7万人次,对抑制恶性疫病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3年、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县具体情况,首先在迎河、堰口两区部分乡村进行计划免疫试点,嗣后逐步推向全面。1986年,全县完成了10岁以下儿童的登记免疫工作,并建立档案,发卡到人。 二、传染病防治
1.寿地传染病防治
民国时期,疫苗、药物缺乏,医务力量不足,对传染病无长期治本措施,尤其是县境多旱、涝灾害,灾后常有疫情发生,救治无方,多有死亡。民国35年(1946年)6、7月间久雨,正阳关一带霍乱流行,未及一个月,死亡300余人,市上棺木销售罄尽,许多尸体不得不用芦席卷身入土。而天花、伤寒、麻疹年年都有发生,罹病致死者十有七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对危害人民群众的各种传染病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自1955年至1987年,县境内天花、霍乱、鼠疫已经绝迹,白喉自1979年以来未发现病例;伤寒、百日咳、麻疹、乙型脑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近20年间在县境曾3次发生,1967年患者5242人,死亡264人;1976年患者240人,死亡11人;1985年患者180人,死亡8人。目前,存在的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大都发生在农村,其原因一般是饮用水被污染。
2.梅毒病防治
梅毒病俗称花柳病、大疮、“开天窗”等,系旧社会遗留的一种恶性传染病。新中国建立后,严禁嫖娼卖淫,从根本上铲除这一恶病。1950年时,查有梅毒病患者402人,即予隔离治疗,治愈为止。1955年时,县境内已无梅毒病患者。
3.麻疯病防治
麻疯病是寿县长期存在的区域性恶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地在南部乡村。旧时无法防治,亦无人过问。1956年,寿县成立了麻疯调查组,省、地、县、区四级医务人员18名,分6个小组深入病区,逐村检查,经确诊,共有患者227人,当即实行就地集中隔离治疗。是年,县卫生部门培训麻疯病防治、护理人员106名。
1958年,再次组织调查,全县确诊为麻疯病患者252人,内有瘤型102人,结核型132人,未定种型15人,界线种型3人。患者中男性226人,女性26人;农民218人,城镇居民34人。是年5月,县内建立15个小型麻疯村,将患者集中、隔离治疗,除安排医生、护理人员外,并配有行政领导加强管理;同时规定,城镇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麻疯病患者,一律就地入村治疗。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经济艰窘,生活困难,又因治疗管理不善,原已入麻疯村的病人,大都回家,致病情有所发展。1963年,重新组织调查,全县确诊为麻疯病患者增至283人,其中瘤型100人,结核型183人;患者中男性185人,女性98人。是年,县内建麻疯村6处,分别收容治疗患者。
1965年,寿县人民委员会拨款在原杨公区所属大罗山西麓建麻疯病院,集中所有麻疯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病院配有专科医师暨护理人员,患者的生活与医药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终于遏止了麻疯病的蔓延。1987年时,在院麻疯病人尚有10余名。
三、地方多发病的防治
寿地多发性传染病,主要是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等。
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脾汗,旧时几乎家家有患者;丝虫病,俗称火瘤、铳腿;钩虫病,俗称黄恙;头癣,即秃疮、瘌痢。
1956年6月,县卫生部门设立地方多发病防治组,举办各级医务人员学习班,参加者925人,熟悉业务,明确任务后,划为90多个小组,分赴各乡、村(社),开展全面防治。至1959年底,共治愈疟疾患者(抗复发治疗)31万人次,钩虫病患者15.9万人,丝虫病患者11.4万人,头癣患者2万余人。地方多发病由是得到遏止。1981—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对地方多发病再一次进行全面复查防治。对丝虫病患者或疑似者5947人,通过血检,发现呈阳性者259人,即予根治。对头癣患者1719人,予以全部治愈。1983年秋至1984年,大店、板桥、保义、小甸、双庙乡先后发生恶性虐疾流行,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力量,送医上门,予以根治,并加强预防。
1986年,对全县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进行了氟斑牙普查,发现患者即予治疗,次年复查,已无患者。
上一篇:第二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