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货币管理
民国时期,币制紊乱,抗战开始以后尤甚,地方银行机构职能不完善,殆无货币管理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币制统一,币值稳定,银行机构职能日益完善健全,货币管理步入正轨。
县内货币投放渠道主要是农副产品与工业原材料的采购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管理费、工资及其他费用,还有各类基本建设投资等。货币回笼渠道主要是商品销售与赋税规费收入等。1951年起,按政务院《货币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执行,将国家机关、学校、团体、部队、国营企业、供销合作社一切现金收付集中于国家银行,视单位正常需要量核定其库存现金最大限额;同时各单位必须按期报核货币收支计划并认真执行。1955年,货币管理范围扩及手工业合作社、商业合作店组核算单位。1956年起,对收购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产品价款实行非现金结算。1960年起,对农村人民公社现金加强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货币资金投放总额,经由人民银行六安地区中心支行审查批准后按计划分配使用。1977年11月,国务院重申加强现金管理,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机关,负责办理全面审核与检查监督事宜,银行内部的现金业务库与发行库分别设置,以专责成。1982年起,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贯彻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方针,管理与搞活结合进行,以加速经济建设。
寿县货币资金投放、回笼概况表

二、工资管理
1960年起,实行工资基金监督管理。由人民银行县支行配合人事、劳动部门、企事业主管单位进行。1965年起,设置单位工资管理卡,以便审核监督。1979年县成立工资、奖金办公室(设劳动局内),审批定员定额与工资、奖金支付计划,由银行与财政部门监督执行。1985年起设置单位工资(含奖金)手册,以进一步加强监督与管理。
三、金银管理
1949年初,民主政权建立伊始,即对金银首饰业注意管理,只准其代客来料加工,禁止购销;同时,帮助其安排转业,逐步并妥善地取缔此业。
1950年,人民银行寿县支行加强对黄金、白银(包括银币)管理,禁止计价流通,并按国家规定价格兑收,黄金每克3.04万元,白银每克320元,银元每枚1万元(旧人民币)。
1951年调整银元兑收价格,每枚袁大头、船洋1.25万元,龙洋、小头币1.2万元,其他杂币7500—9000元。
1955年国家发行新人民币,金银兑收价按新旧币兑换比率调整,实值不变。 1973年,将银元兑收价提高一倍,白银每克兑收价调整为0.10元,黄金价不变。
1984年,全面提高兑收价,黄金每克24.80元,白银每克0.25元,银元每枚5元。
1985年,再度提高兑收价,黄金每克28.80元,白银每克0.50元,银元每枚10元。
1987年,将兑收价提高至:黄金每克32元,白银每克0.55元,银元每枚13元。
自1949年至1960年,全县共兑收黄金35850克,白银149000克,银元328819枚。1960年以后,兑收量显著减少。
寿县系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末期为楚都,历代为郡府州治,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国家规定,出土文物一律为国家所有,自1950年以来,人民银行寿县支行先后收缴出土楚国金币(郢爰、卢金)、金饼,汉代麟趾金、历代金器、金饰5万余克,银锭、元宝、银器、银饰、银币7万余克,对收缴的金银,均按国家规定给予现金奖励。
1982年至1987年,人民银行寿县支行按计划批量加工黄金首饰1万余克,由国营商业公司按规定价格敞开供应市场,每克价为人民币105元至120元。 四、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1955年、1956年,基本建设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管理,主要项目为国家投资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其次为县城市政建设与干线公路桥梁建设。1972年1月,人民银行寿县支行负责管理国家投资基建工程的拨款使用与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监督。
1978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寿县支行成立,接管国家拨款基本建设资金,并管理地方财政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于基本建设的自筹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单位应将投资款存入支行,同时提供工程设计资料;支行按有关规定审核无讹后,根据工程需要与施工进度等情况,分段分期向施工单位拨款并及时检查工程质量、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结束,由支行会同基建单位、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经鉴定合格后始准交付使用并结算资金。
1980年起,根据国务院规定,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一律改为由银行贷款,工程结束,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时,通过财务结算,转为基本建设单位固定资产。
1981年以来,建设银行寿县支行先后开办了待用基建资金存款,个人购建房存款,基建信用贷款、信托存贷款、城镇储蓄等业务。
1987年末,县支行存款余额为600万元,其中建筑企业存款472万元,财政存款42万元,储蓄存款8万元,信托存款78万元;贷款余额为864万元,其中建筑业贷款147万元,固定资产贷款686万元,专项贷款21万元,信托贷款10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货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