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及其以前,寿县无植保专业机构的设置,农民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知识,甚至认为是“天意”而怨天尤人。有敢于治虫者,无非是“蚂蚱打,结虫梳,钻心咬根无奈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设置农业植保机构,配备4级专业技术人员,对虫、病、鼠、草4害进行了有效防治,其方针是防治并重,以防为主。
一、技术人员
寿县植保技术人员民国时无。建国后,50年代初县建设科始配专职技术人员1名,设农技推广站,配专职技术人员3名。1956—1959年,县设农业局,配专职技术人员2名,兼职5人。此时期全县12个区均成立农技站,配专职技术人员12名,兼职20名。60年代,县农业局配有专职技术人员2名,兼职5名;区农技站设专职技术人员25名,兼职43名。70年代初,全县建立四级农科网,县设植保站8个,各站配专职技术干部(下称“技干”)1名,区农技站技干14名,公社农科站设植保员57名,大队农科队有植保人员259名。80年代初,县农业局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检验站,配专职技干9名。至1987年区农技站设病虫测报站,配专职技干14名;二级农业区病虫联络点7个,各配技干1名;乡镇农技站61个,各配技干1名;村农技服务队539个,各配技干1名。
二、病虫害
1.虫害
寿地虫害主要有:蝗虫、稻害虫、麦害虫、豆害虫、玉米害虫、棉害虫、瓜果害虫以及其它害虫等。
①蝗虫,寿县沿淮湖湾滩地,历来是蝗虫孳生地。蝗虫旧时为最大虫害,年年都有发生,与水、旱并列为寿州三害。“其出遍野,其飞蔽日,声闻数里,所止处,禾食尽;农人举火鸣钲以驱之。”此情此景,旧志不乏记载。1950—1955年,寿地蝗灾较大,以后逐年减轻,主要分布于寿西湖、正南洼地、孟家湖、萧严湖、梁家湖、瓦埠湖、安丰塘与陡涧河、东淝河下游一带滩涂荒地,年发生面积30万—40万亩。蝗的群居型以飞蝗为主,成灾密度每平方米10—100头以上,按发生面积计,1953年前后约占30%,今则降至10%以下;散居型以稻蝗为主,虫口密度小,分布面广,全县各地都有,1960年前后较为常见。
②稻害虫,具有周期性续发性。1950—1970年,以三化螟、二化螟、稻苞虫、食根金花虫居多;1970—1980年,以稻纵卷叶螟、稻蓟马较多;1980年后数年,稻飞虱为害最大。
③小麦害虫,1955年以前,以食根金花虫、蝼蛄居多;1956年发生小麦吸浆虫延续至1980年后期始见减轻;此外有麦粘虫、麦蜘蛛、穗蚜等为害,时有突然成片发生。
④豆象虫,1960年以前,对豇、豌、绿、赤、爬豆危害严重;后因种植面积减少,虫害渐不明显。今但凡有种植上述豆类者,仍有发生。 ⑤玉米害虫,以玉米螟居多。1960年以前为害严重,近十年来已基本得到控制。
⑥棉害虫,苗期以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等为害严重;花蕾期以造桥虫、卷叶虫居多;果铃期则多红铃虫。
⑦瓜菜害虫以叶蝉、跳、青虫(蝶幼虫)、黄萤、蚜虫居多。
⑧其它害虫如豆杆蝇、豆荚螟、豆天蛾等危害大豆;蛴螬、蝼蛄、蟋蟀等危害薯类与花生。而斜纹夜蛾在寿地常不时突然大片发生,其幼虫后期粗如手指,长10厘米左右,农民称之为“胀木虫”、“神虫”。这种虫有保护色,初期不易被察觉,一经发现,则已大片成灾,幼虫到了成熟期,一、二日内全部入土为蛹,突然消失,因来时无迹,去而无踪,故被称为“神虫”。这种虫系暴食性害虫,发生地周围数十里,旱粮作物叶茎可逐坵吃光,常结队翻埂越路,遍地爬行,路人无下脚处。成灾严重者如民国32年8月,几乎全县范围内都有发生,双桥、堰口、保义、迎河一带豆叶、芋叶吃尽。1958年7—8月大旱,堰口至迎河一线以北地区大面积发生,旱地禾苗全尽。
2.病害
寿地农作物,各时期发病种类与面积不尽相同,由于土壤、种子、水、肥带有病毒,同一作物、同一病害常在一地长期存在。水稻,1960年前主要为稻瘟病,后十数年白叶枯病、纹枯病相继流行;今则以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居多。小麦,1970年以前麦锈病、线虫病、黑穗病危害甚巨,其后则多患白粉病、赤霉病。棉花苗期的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花期的黄萎病,铃期的红腐病,至1987年仍多有发生。其它如油菜的霜霉病、病毒症,花生的青枯病、罗尔夫菌核病,薯类的黑斑病、根腐病皆较为常见。
3.鼠害
寿地野鼠种类较多,危害农作物以黑线姬鼠为最甚,遍及县境;次为仓鼠、普通田鼠等。据估计,全县每年损失粮食逾万吨。黑线姬鼠、田鼠又为传染疾病的媒介。
4.草害 寿地农田杂草,据1987年植保普查统计,多至28科,39属,71种。水田杂草有17科,24属,25种,占优势者为稗草、苔藓、野荸荠、莎草、节节菜、牛毛草、蓼、紫萍等。水旱田杂草有17科,21属,51种,占优势者为看麦娘、猪秧秧、蓼、窠菜、荠菜、藜、篇蓄、旋花、蒿、燕麦、繁缕等。旱地杂草有10科、19属、23种,以猪秧草、婆婆衲、青箱子、马蔺、窠菜、马齿苋、绵巴根占优势。
三、病虫害防治
1950年以来,县内病虫害常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由集体组织专业小组,生产队配有专人负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除农民个体防治外,尚有基层农技服务站、乡村专业户(组)承包防治。
1.农业防治
选植抗病虫品种。小麦吸浆虫、线虫病盛发年间,经大面积播种南大2419小麦,使虫、病得到控制;白叶枯病流行多年,经推广BG929稻种,使病情缓解。水沤闲田“冬不没垡,春不露脊”,致死越冬害虫。换茬轮作,适时中耕烤田,以减轻、截断病虫害的续发。春分、清明间,以糖醋药液诱杀地老虎、粘虫蛾等;立夏前后,将水草小堆分置田间,诱杀地老虎、蝼蛄;夏至、立秋际,以灯火诱杀螟蛾、稻苞虫蛾等。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泥水选种清除病粒,石灰水浸种,药剂拌种杀虫灭菌;温汤浸种,冷浸日晒,既以杀虫,又能催芽。
2.物理防治
晨间踏露水检视棉苗、瓜秧,有的被啮断,其虫(地老虎)常蜷曲于根侧浅土,易于捕杀。以稻梳清除苞虫,集中杀之。麦粘虫(行军虫)多于晨间聚集穗端,吸浆虫(成虫)常在黄昏群飞交配,以兜网捕杀之。
3.化学防治
①杀虫剂,民国时期甚少,寿地偶尔有使用砷制剂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以前普遍使用“六六六”粉剂与“二二三”乳剂(DDT)。后推广有机磷制剂,如:内吸磷(1059)、对硫磷(1605)、敌敌畏、敌百虫、磷胺、杀螟松、乐果、马拉硫磷、甲拌磷(3911)等。1980年前后,一些污染性强,剧毒药剂如“六六六”、“二二三”乳剂、1059、1605、3911等,先后被禁用或限用。近几年多用高效低毒,有机氮制剂如:叶散蝉、杀虫脒、西维因、速灭威、呋喃丹等。
②杀菌剂,1949年以后寿县始用于农业生产。无机剂常用硫磺粉、硫酸铜、石灰粉配制的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有机制剂常用有代森锌、敌克松、稻瘟净、多菌灵、春霉素、稻瘟散等。 ③灭鼠剂,寿地使用以磷化锌为主。
④除草剂,1980年前后,寿地始有使用除草醚、敌稗者,但面积不大,一般用于塑棚园艺作物。
施药器械以人力喷粉器、喷雾器为主,始用于1949年秋。当时全县仅有喷粉器5部,喷雾器38部。1957年增至1550部。1965年县东部4个区划给长丰县后,全县尚有喷粉器198部,喷雾器3364部。1974年县内始有动力喷雾机2台,计4.8千瓦。1977年全县已有喷粉器1739部,喷雾器13996部,动力喷雾机13台,合计31.2千瓦。1980—1982年,人力喷雾器年均新增量达8000余部,而喷粉器则因粉剂施用量下降而相应减少。1987年,全县共有人力喷雾器43284部,平均每5户即有1部,另有动力喷雾机38台,计91.2千瓦,而人力喷粉器则已减至500余部。
4.生物防治
1965年以来,党和政府教育人民保护青蛙、蟾蜍、稻田蜘蛛、蝙蝠与各种益鸟,以减轻虫害;农户利用稻田养鱼,亦兼收治虫之效;农业科技单位对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金小蜂、赤眼蜂、步行虫(喜食麦粘虫,农民称之为“气不愤”)等以治虫虽有研究,但尚未能应用于实践。 5.综合防治
1978年以来,为有效地贯彻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寿县农技单位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从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观点出发,充分发挥自然因子作用。在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将病虫害消灭于未然。同时,讲究合理施肥,适当排灌,科学配用药剂,以提高生态效果与经济效益。1980年起,县科委、农业部门先后在安丰、时寺、菱角、堰口等地建立水稻、小麦、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点,效果颇佳。
四、植保技术承包合同制
为适应农业经济改革新形势,1980年以来,寿县农业局植保站、区农技站技术人员配合乡、村专业人员,实行按田亩按作物品种与农户签订合同承包防治病虫害,药、械、人、技四配套,机械化防治一条龙。部分区乡并建立专业组织,承包杂交水稻、棉花等作物,自播种至收获全过程病虫害防治,每亩收费4.50元至5.50元,省钱、省工、效率高,深受农民欢迎。亦有按病虫类别使用药剂品种数量与防治面积核算费用,治一项收费一项。现全县年平均承包防治的水稻、棉花等面积约50万亩次。
上一篇:第三节 农作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