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人民死亡流离,不可胜数。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复为战冲,备受蹂躏。徐贲(明初任河南左布政使)诗《舟行经寿州》有句云:“问知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无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识田亩”。
明太祖建都金陵后,为充实帝乡中都临濠府所属州县,即大规模组织移民。《明史·食货志》云:“其人逃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者曰移徙”。又云:“太祖时移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三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杭州无业者田临濠”;次年,“徙江南富户十四万田临濠”(时朱元璋拟迁都中都临濠)。《明史·食货志》称之为“本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八年(公元1375年)“宥杂犯死罪以下,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徙江南民田淮南,赐钞备农具复三年”。除上述移民外,自洪武至永乐,尚有多次调卫屯田。据《嘉靖寿州志》记载:寿州卫5所,屯田1831顷又10亩(每顷100亩)。当时每卫所约兵千人,另有“舍余”(官兵的家属),分旗计口划地,按田给牛、种、免赋,世为屯户。其后无战争,屯户即落籍当地。清代逐步撤卫所,改军屯为民屯。明初的移民、屯户后裔,600余年间,繁衍逾20世。
一、汉族姓氏渊源简例
土著,古淮夷之民,久已无考。而旧家世族,以宗谱多散佚,殊难求全,今勉述若干例,以俟将来补阙正谬。 1.熊氏
熊氏分居于双桥、堰口、三觉、双庙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帝颛顼氏后代季连,姓;传至商末有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封其孙熊绎于荆地为楚国,公族以为姓,以熊为氏。
2.楚氏
楚氏分居于双桥、三觉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姓,楚王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者(“楚”,读音“雏”)。
3.袁氏
袁氏源于妫姓,帝舜的后裔。周武王克殷纣,求其后以奉祀帝舜,得妫满,封之于陈,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犀侯十世庶孙名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祖名为氏即爰氏;爰袁相通,乃有袁氏。或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采袁乡者,因自别为袁氏。寿州袁氏,据明初《袁洪先茔碑记》:其祖先来自齐鲁,后有仕于宋者,世居三沟村。袁洪,从明太祖征战有功,进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并赐钞锭饰其先茔,即袁家老坟。今顾家寨、梨树店、枸杞园广袤十余里间,为袁氏聚居处,其西北为袁家湖。
4.吕氏
古有吕国,在豫西。传为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虞、夏、商、周为列侯,姜姓。太公望姜尚为吕人,亦称吕尚。春秋初,楚灭吕,吕人不忘其国,因以国名为氏。或曰: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太公尚其后也。《嘉靖寿州志》载:吕龟祥,其先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龟祥登进士,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于民,民爱而留之,不忍舍去,遂家焉,其子孙多显宦。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寿州人吕夷简中进士,为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时任宰相,其子孙数代均为名宦。南宋绍兴年间,又有吕本中,诗人,世称东莱先生。今寿县吕氏,多居于瓦埠、菱角等地。
5.孙氏
孙氏系出多源。其一出姬姓,周武王封弟康叔于卫(今河南省北部),八传至卫武公,有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以祖名命氏,即孙氏。其二出辈姓,楚令尹蔿敖,字孙叔,即孙叔敖,为楚君蚡冒五世孙,后蔿敖之子孙即以祖名称孙氏;孙叔敖死后,楚庄王封其子于寝丘(今河南省沈丘、固始间)。其三出陈、田,系舜的后裔,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于齐,改姓氏为田;其六世孙田书仕齐为大夫,有战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封之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高青、寿光等县地),故孙氏多为乐安郡;孙武,即田书之孙,著兵法十三篇。
又,汉孙根碑记,称其祖先为殷比干后,则又列为一支。
寿县孙氏,为大姓之一,宗支繁多,主要有寿州孙、坝上孙(堰口集西)、隐贤孙、瓦埠孙等。寿州孙,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兄弟二,长孙鉴,次孙铠,建宅于留犊祠巷、西大寺巷。庄田二处:一在城南孙家厂,一在城西虎斗岗(今属凤台县)。乾隆年间建祠堂于城内南过驿巷,同治年间,毁于苗练兵燹,光绪初年重建于城南孙家厂。今传至十九世。自八世起派辈字序为:“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人丁兴旺,城南广袤十余里地,为聚居处。其在城者有“孙半城”之称。近代名人有孙家鼐(咸丰九年状元,为帝师)、孙毓筠(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淮上军首领之一,曾任安徽省都督)等。
6.曹氏
相传帝颛顼之孙吴回,为帝喾时之火正祝融。有孙六,其五名安,封于曹国,周武王改封安之后裔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楚灭邾,邾人有不忘曹国者,复以曹为姓。又,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南),振铎,姬姓;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4年),宋灭(姬)曹,曹君之后人亦称曹氏。寿县曹氏,世居于瓦埠区小甸集一带。
近代史上曹氏族中,为人民民主革命事业献身者甚多。曹蕴真,为中共寿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7.牛氏
牛氏源出子姓,为殷商后裔。周封殷后于宋,春秋时,宋有司寇名牛父,其子孙即以牛为氏。寿县牛氏,系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因避祸乱自河南汝州鲁山迁来,居正阳关东牛家堆坊。始有兄弟姊妹9人(8男1女)。避难时,其祖将铁锅砸为九片,各执一片,以待乱平寻会时合锅为证,故称“破锅牛”。自十七世起,立派辈字序为“克广德业,万世之基”。
8.邵氏
邵氏源于姬姓,周召公奭的后裔。召、邵通,春秋时为一姓,后分为二,豫地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为邵氏。寿县邵氏,为宋邵雍之嫡裔。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寓洛阳,神宗数征不就。精于易,著有《皇极经世书》、《击壤集》等,卒谥康节先生。
明初,邵氏始祖自河南徙寿,居于瓦埠镇南邵家店、邵家老湾。
9.柴氏
柴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六世孙文公有子名高。高之孙俟迎立桓公有功,桓公以其祖父之名赐姓高,并使世为国卿。高俟之十世孙高柴,为孔子学生,有贤名;高柴之孙名柴举以祖名为姓,乃有柴氏。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居州西南50里柴家冈,独子传十世,清康熙时,才人发旺;咸丰、同治年间,才人代出,始立祠堂于吴家圩。派辈字序:以(义)振传显泽,德修文化远。寿县柴氏与亳州、淮南洛河镇柴氏同宗,传显泽三代派字为孟国宏,以下同。
10.王氏
王氏系出多源,《通志·族略》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秦之前,列国历代王子、王孙,嫡生庶出,不可胜计,且分布广泛,故王氏遂繁衍为人口众多的大姓。其中以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因子多封国为最广。
寿县王氏,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主要有皂口王、荆塘王、三岔河王、店子岗王、王港王等。店子岗王,始居于山西太原,后徙豫章瓦砾坝。明洪武初,奉旨北徙至寿州南乡广岩塘,延至三代,兄弟三人,伯子方、仲子登、季子文,分插草标,各传世系,派辈字序为:传运树多朝,光明祖德昭。人文家世庆,业立国功超。
11.徐氏
相传帝颛顼之孙女女修,食燕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伯益。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践天子位,赐伯益姓蠃,封其子若水于徐(今皖、苏境淮河中、下游一带),夏、商、周为列侯。周穆王时,徐君称王,即徐偃王。《水经注》云:“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为得天瑞,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偃王弃国走,周以其能得人心,复其子孙为徐君,治其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人不忘其国,乃以国名为姓。徐国之东为海,汉以其地置东海郡,徐氏之郡号曰东海;明开国功臣徐达,封魏国公,卒,赠中山王,因以中山为堂号。
寿县徐氏,多居瓦埠、老庙、寿州等,同宗而异支。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季中叶,弟兄3人携家来寿州,先落户于大顺,继迁小甸南赵家湾,后定居于李山。民国2年(公元1913年),与寿县城内、凤台丁集同姓联宗,建祠堂于丁集。4年,修谱成,定派辈字序为:家以德为佩,诗书泽永长,中山成大美,积久有余芳。其书字辈,为徙寿以来第二十世。 12.尹氏
尹氏始祖少昊氏,已姓。昊,黄帝之子,名玄嚣,亦曰挚,母嫘祖;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以能修太昊(伏羲)之法,故称少昊。少昊之子般,官工正,封于尹城(在河南省),子孙遂以尹为姓。传至一百三十一世,时际元末,群雄并起,于宋和靖处士尹焞之七世诸孙中,有兄弟3人:长世元,次世功,幼世位,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后从明大将徐达定山东,克大都有功,诏进世元为昭勇将军。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擢世元为长淮卫指挥使世袭卫千户,世功为长淮卫千户,世位为卫百户,兄弟3人遂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为南迁尹氏之始祖。民国10年前后,以旧谱毁于苗练兵燹,乃重修宗谱,并建祠堂于尹家岗。自南迁后第十五世起,派辈字序为:纯明传章,本宗克昌,光显祖烈,永守义方。今已及二十三世(总一百五十三世)。县内众兴、三觉等区尹氏,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先后从青莲寺徙去。
13.李氏
《姓纂》载,李姓为帝颛顼的后裔。颛顼之曾孙咎繇,任尧的理官,遂以理为姓。商纣时,家长理征获罪死,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赖木子充饥得生,因改理为李。后世考证,利贞所食木子,即李树之果实。寿县李氏,为大姓之一,有迎河(芍西)、菱角、老嘴(瓦埠)、双枣等支系。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州,居芍陂西。始祖李必荣生4子,立四门,即下门、草庙门、圩门、楼门。草庙门一支后迁居双庙南周岗。下门李其派辈字序为: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璧合。
14.洪氏
相传神农氏后裔共工氏,居中原,黄帝时任水官,治天下水利,被尊为水神。后忤于禹,禹徙之于江南,共工氏族以不忘其祖为中原水神,乃加水于共旁,以洪为姓。
寿县洪氏,祖籍徽州,明初徙寿州,居保义集一带。清康熙中,其十世诸孙有名旭升者,携家移居城内洪家拐。旭升有孙五,名学仁、学义、学礼、学智、学信,各立门户;仁、义复回保义,智迁蔡城塘(今长丰县境),信迁城西洪大郢,礼留城,一脉数支,并为世族。民国21年修谱,立派辈字序为:克绍祖训,世尚友和,大广尔宇,庆祝三多。 15.韩氏 韩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子于韩,为晋所灭,晋韩同宗为姬姓。武王子之后韩万,事曲沃武公(晋穆侯庶子之后),后武公立为晋君。《史记·韩世家》云:“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韩原,地在山西省河津、万泉间。
寿县韩氏,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鲁南、苏北为起义军与元兵鏖战地,韩氏一世祖携子3,南下逃难,行乞于沿淮一带,时朱元璋已控制江淮,此地较安,韩氏即在寿州东南乡落户,已历六百余年,现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寿县东南与长丰县中西,而以瓦埠区小甸乡东北部为聚居地。民国9年,定派辈字序为:“积善家余庆,黎民德世昌,大同成祖志,子振必安康,学贵宗前圣,多贤道乃光,书悉传继永,邦国自兴强”。
16.张氏
《唐书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名挥,创制弓矢,官弓正之职,督造弓矢有功,赐姓张,是为张姓之始。《礼》曰:“张弓尚筋”。张,施弓弦也。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侯,字张,其子孙以祖字命氏,为张姓。汉留侯张良,原为韩氏,出于姬姓,刺秦王不中,遁,改姓为张。张氏宗源甚多,不仅为中国的大姓,亦寿县之大姓。
寿县张氏,宗支繁多,素有“十八张”之称,瓦东有小迎河集张(小迎河集,旧址在船涨北,淝水东岸)、李山庙张、瓦埠(张冲)张、嘴子张;瓦西有窑口张(大树张)、保义张等。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各立宗祠,并有通婚姻者。小迎河集张氏,始祖张庆忠,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寿州,落户于淝水之滨,绵延600年,已及二十三世。著名金石、书法家张树侯为族谱作序,其赞曰:“悠悠我祖,本自武林,有明洪武,迁于寿春”(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北)。晚清时,与瓦埠张氏联宗,不下两千户。其派辈字序为:积善之家,永锡景福,维新其德,用振清时。其中永锡景福四字,于瓦埠张氏为“君子有(友)禄(爱)”。
二、回民姓氏渊源简例
1.白氏
《白氏宗谱》载:“我族本籍天方国,唐时始入中原河南,发派九祖”,后徙东淝河地。
2.朱氏
朱氏源于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入中国,定居山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河南徙寿州瓦埠。
3.撒氏
《撒氏家谱》载:“撒家始祖原居西域,为回鹘人,当时称王子,应唐皇之请,助唐平安史之乱,因功封懋王,以居关中”。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徙至和城(今和县),有转徙寿州者。
4.闪氏
宋熙宁年间,阿思不哈喇国王索菲尔来朝,神宗留之于淮泗间,封宁彝庆国公,卒赠朝奉王;其子赛严封莒国公,赛伏丁封昭庆王;孙苏祖沙封宁彝侯;苏祖沙之子坎马丁,为统兵元帅;坎马丁之子马哈穆封云中都公。会元灭金,马哈穆之子瞻思丁率部迎降。瞻思丁长孙伯颜氏的后裔即闪氏,世居州城、州北。
5.柏氏、杨氏
元末时,朱元璋拥兵据临濠,元兵“三洗凤阳”,柏、杨二氏为军将由陕西调来安丰路镇防。今寿县、凤台交界处有柏家营、杨家营(俗称回回营)。寿州《柏氏宗谱》载:“先祖驸马公……宦游于此”。
6.柏、边、朱、王、张、赵氏
洪武二年(公元1364年),自山西洪洞、山东老鸹巷移回民柏、边、朱、王、张、赵六姓定居寿州城。
7.王氏
《王氏宗谱》云:“始祖王英,隶籍直隶顺天府大兴县,明初以战功封将军,授武德卫指挥使,奉命剿兰党而来(兰党,明功臣兰玉,封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谋叛诛,大索其党羽),永乐年间,率部屯田寿州。
8.张氏
明代中叶,燕京椿榆胡同张氏移居寿城。崇祯时其宗支转徙太和。
9.穆氏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将山西、河北、河南部分回民强迁安徽,落籍寿州者居多。穆氏从河南陈州徙颍州,其后有宗支转迁寿州。
10.哈氏
清乾隆年间,金陵哈氏迁太和,其后有宗支转徙寿州。
三、寿县姓氏谱
户有族,姓氏分;依笔划,次序成:丁乜刁,卜千门。千万马,卫习云。王尤贝,
方卞文。孔亓仉,仇支仁。尹水乌,毛韦木,牛车巴,戈邓毋。井叶白,申邝乐。
历帅司,龙石左。甘皮冉,包史田。冯卢闪,永宁边。丘平古,朱毕安。刘伍吉,
任向权。齐印池,孙成年。华同占,阮江全。乔邬巩,师尹闫。许庄纪,牟曲关。
米祁达,邢闵吴。沈宋应,李杜余。陈束狄,陆把巫。邱麦赤,连张苏。佟芮,
轩余苌。肖何邸,时来匡。沙汤冷,花谷汪。邹邵邰,严率房。金於范,国明昌。
岳呼武,周尚庞。杨罗屈,郁单杭。孟茅易,林侍郎。郑苗审,卓季宗。承闻彦,
胡费封。俞项哈,祝段钟。姜姚骆,贺荆洪。柯查相,郝祖荣。宣欧荀,娄胥宫。
郜郗侯,冒柳柏。赵钮施,禹晁铁。夏殷晋,耿倘桓。柴桑贾,唐席栾。涂秦桂,
高顾班。聂晏宰,陶翁钱。凌郭浦,党奚谈。徐袁倪,诸崔阎。姬续盛,官戚黄。
屠鄂寇,崇梅章。康梁尉,常庾商。龚曹扈,谢彭储。湛喜斯,曾童傅。程焦惠,
隗景舒。游温董,葛韩鲁。散鄢,赖满楚。窦甄简,靳蒯蒲。鲍路雷,詹解褚。
新虞蒋,裘缪蒙。藏管翟,谭蔚熊。蔡蔺廖,裴阚端。颜黎饶,樊腾潘。薛操霍,
穆薄瞿。鞠戴魏,单姓俱;又司徒,与轩辕,两复姓,并列焉。计姓目,三四七,
有世居,有迁入。或几家,或多族。纂三言,实初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