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
图书收藏借阅建国以前,民众教育馆内有图书阅览室,藏书不多,活动不经常。1949年起,县文化馆有图书室。
1964年,县馆有各类图书2万余册。“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部分图书被当作封资修读物付之一炬,仅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和部分当时所需的政治理论书籍,阅览室封闭。1971年阅览室重新开放,但因书籍种类少,不能满足阅览者基本要求。
1978年以后,又重新购进、订阅各类书籍、报纸、刊物;对原有旧书进行修补、装订,书籍报刊增多。1980年,图书馆有藏书22个大类2万余册,装订报纸804卷、刊物资料3762卷1.23万余册。1987年,各类图书增至5万余册,并订有各类报纸23种,杂志刊物228种。
图书馆借书与阅览同在一室,全日开放,晚上加班2小时,星期一例休。每周开放60小时,平均每日200余人次借阅。1981年实行押金办法,采用借书证借书,限定1人次借1册,限期归还,逾期罚款。工作人员及时修补破损图书,几年来共修补5000余册。
50年代,县文化馆图书室在城关地区的南、北七里庙,五里牌坊等地建立图书代借站;在县酒厂、机械厂、服务行业、街道开展图书流动箱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活动停止。1978年建馆后,先后在三元、冯井、扈胡、姚李等4个乡及西湖驻军等单位建立6个图书代借站,开展流动借阅。1983年《安徽文化报》发表“心里装的是群众”通讯,给予赞扬。
此外,图书馆还采取编印刊物、出墙报、新书介绍、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宣传、辅导活动。到1987年,出新书介绍78期,介绍新书3万余册,印新书目录250份,编印《图书园地》8期1100份。图书馆工作人员多次到城关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进行图书管理业务辅导。
图书发行建国前,本县图书购销无管理机构。
1949年建立县新华书店,负责管理全县图书发行工作。
领袖著作发行:建店以来到1985年(1986年无分项统计),共发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全集、选集、单行本)21万册,收书款9.32万元。发行方式为组织分配和自由选购相结合。
1949年,书店发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1951年到1953年,《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陆续出版;1964年,《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毛主席语录》等出版,书店积极组织发行。1971年以后,普及《毛泽东选集》,要求干部、工人、学生人手一册,农民每户一册,到1973年,3年共发行25.33万册,收款23.36万元。自194.9年到1985年,共发行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画象207.16万册(张)。
从1981年到1985年,发行《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共2.55万册。
中、小学课本发行:1949年,中小学课本由县店到蚌埠、合肥等地采购供应。1951年以后,由学校计划预订,书店集中报上级部门,课本出版后,按预订数字拨到书店,再由书店按计划发行,每年发行量占全年总销售量50%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行量骤减。1978年以后又迅速增长。据统计,1986年,图书销售总金额170.22万元,完成利润10万元。1987年,发行十三大文件2.2万册(含单行本),辅导资料0.65万本,《小学生学法》共7.40万册。全年共发行中、小学课本197.95万册
科技书建国初发行量很小,1956年以后逐年增大。“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滞缓。1979年发行量增大,当年销售金额3.25万元。1980年,利用橱窗、广告、征订单等扩大宣传范围,并设立科技书专柜,张贴《科技新书目》,组织预订。到1987年,累计发行科技书籍(含大专教材)近100万册。
本县年画年销售金额约占图书总销售金额的40%。“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发行毛主席生活像、单张语录、诗词手稿等为主。
本县图书发行工作,使用过多种方法:50年代,书店为机关服务,送书上门;组织农村流动书担,到农村集镇,特别是较大点的学校摆摊售书。1962年到1963年、1976年5月到1978年9月,县店门市部两次办理租书活动。1979年以后实行上门征求刊物及图书预订,及时供应。1985年10月,实行开架售书,任读者选择。
二、档案
本县档案机构初建时缺少专业人员,县局(馆)先后派出7人(次)到地区、省档案业务培训班培训。县内从1958年到1962年,举办业务指导会议13次,专业培训3期,共培训档案专兼职干部589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撤销,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6年恢复后,县局(馆)派人分赴各区、公社(乡)培训文档干部,指导清理积存文件。同时决定每年进行一次培训,通过检查评比予以提高。
1957年2月开始清理积存文件,至1959年县委、县政府及区、乡(公社)共组10194卷,1960年再组7969卷,1976年组98卷。
1966年,开始对档案进行鉴定精选工作,到1976年完成。在精选中,共剔除6729卷,仍馆藏3109卷。
1985年,对县馆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建卷宗编号列目,共装订各类档案235182卷,其中文书档案33177卷,科技档案2722卷,会计档案106821卷(会计凭证86340卷,帐簿8672卷,报表8385卷,其他3474卷),病历档案35800袋,干部人事档案3万卷,公安司法档案3万卷以及报纸杂志等大宗资料。
建馆以后,即为县内各项工作提供档案利用。据1987年统计,共提供10205卷次、9116人次;资料11163卷(册)次、9408人次。为各项中心服务提供3041卷次;甄别平反提供151卷次;平反冤、错、假案利用2214卷次1670人次;为编史、修志提供1821卷次321人次。另外1986年至1987年,开放旧政档案,提供各方面利用420卷次324人次。1987年,县馆共编制检查索引8个大类2019张(页);编写参考资料17册(篇);文件、资料汇编74(本)件。向省以上刊物供槁(含提供资料)30篇。
1987年5月,省档案局授予本县公安局档案室以“省先进集体单位”称号,县档案局彭义林获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7月,六安行署授予本县粮食局、卫生局、供销社叶集办事处为“清理会计档案先进集体”、彭义林为“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史志
本县编纂地方志,有记载可查的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至1456年),县人傅梓材纂修《霍邱志草》(今佚)。弘治中(1488年至1505年),林道昭(莆田人)再次纂修,仅成稿本(今佚)。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知县杨其善订正弘治年林稿,纂成《霍邱县志》10卷。今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刻本复印件。
清康熙年间,知县姬之簋纂修《霍邱县志》10卷,现省图书馆存有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刻本缩微胶卷。
乾隆年间,知县张海修、教谕薛观光纂《霍邱县志》12卷首1卷。今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刻本传抄本复印件。
道光年间,知县张家檙纂修《霍邱县志》12卷首1卷。今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刻本复印件,缺一、二两卷,首1卷。
同治年间,知县陆纂修《霍邱县志》16卷首1卷。县档案局(馆)存有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活字本复印件;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1986年用现代汉语翻译的手抄本。
民国17年(1928),本县人钟嘉彦纂修《霍邱县志》16卷。今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民国21年(1932)手抄本复印件,缺一、二两卷。
民国33年(1944),本县人姚凌九主持纂修《霍邱县志》,资料大体征齐,尚未成稿。所征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县除官府主修地方志外,还有私人编纂史志。同治末年,县人张瑞墀(字介夫住现盆路乡外圩村)著《两淮戡乱记》和《同治中兴戡乱记》,原有木刻本,现俱散佚。
建国后,1982年至1990年,纂修新编《霍邱县志》,此外,还有专业部门志、区镇志、部分乡志。除方志外,县党史办公室编辑出版了《霍邱县革命斗争史》、《霍邱县革命人物传》、《霍邱县党史大事记》,县政协编辑出版了《霍邱县文史资料》一、二、三辑。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印了《霍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县公安局刘培全编写的《霍邱县公安史长篇(打印)》受到省公安厅表扬。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